APP下载

年龄·1969

2009-06-17顾淏乐

小学生时代·综合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油轮知青

红宝书

要问1969年那会儿发行量最大、读者最多的书是哪一本,所有被采访的大伯大妈都会告诉我们——“红宝书”!

“红宝书”是从《毛泽东选集》里摘出的几百段语录编成的,规格和我们现在的小笔记本差不多,套着红塑料封皮,可以放在衣袋里随身携带。据说当时“红宝书”在国内外的各种版本共有500多种,总印数达50亿册。小到脸盆、杯子等日用品,大到学校教室和工厂车间里的字画、横幅,处处可见“红宝书”里的格言警句。

大伯告诉我,他们年轻的时候,结婚送礼也少不了一本“红宝书”。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书里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毛主席用这三篇文章教导全国人民,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做事要有百折不挠的恒心和勇气。

小记者顾淏乐

上山下乡

“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是上世纪60年代末最响亮的口号。

外婆和她的伙伴们从小生活在城镇里,但是听到毛主席的号召后,广大青年都积极响应、踊跃报名。他们怀着“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美好憧憬,唱着“花篮里花儿香”(歌曲《南泥湾》歌词),满怀热情地奔向农村。这些知识青年(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知青”)有的去了遥远的北大荒,参加了开荒兵团;有的去了省内的边远农村,跟着当地农民到田里劳动。每天早上哨子一响,所有人都扛着锄头、铁锹等工具,去集体农田里耕作、插秧、收割,再由生产队长为他们记下“工分”。大家都是凭积攒的“工分”来换取自己的一份口粮。

小记者钱亦舟王光育

小区里有个爷爷是当年的“知青”,他所去的新疆伊吾县盐池牧场,海拔2000多米,距离县城有40多千米。他们到新疆的时候已经是冬季,天气非常寒冷。天山以北的气候,南方人很难适应,冬季气温大都在零下15℃以下。知青宿舍里就靠铁皮火炉取暖,烧的是他们捡来、晒干的牛粪。火炉一直烧着,房间里才会有些热气,到了后半夜,炉火完全熄灭,房间里冷得像冰窖。早晨起床就成了意志的考验!要从暖和的被窝里钻出来,真是要鼓足勇气、下定决心才行,那些鼻涕冻成冰柱子的事儿,都不是开玩笑说说的。

起床洗漱后,知青们会按照排班表各自忙碌。爷爷说,自己至今还记得在知青伙房帮忙的经历,那些玉米面糊糊、高粱面馕、咸菜,是他记忆里所有的食物。

小记者葛思旖

军装最美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兄弟姐妹好几个,哪能个个有新衣服,一年有一件新的就算不错了。姐姐穿了妹妹穿,哥哥穿不下了给弟弟。”爷爷说,“对十一二岁的小孩来说,最时髦的衣服就是绿军装!要是再有顶军帽,嘿,够他神气一整年的!这套装备小孩子很少能配齐的,一般就春夏天穿妈妈手织的毛衣、土布做的汗衫,冬天就穿老棉袄。到了过年的时候,家里总算有点积蓄了,才会给孩子买点布做件新衣服。那些绿军装,在小孩子眼里是很珍贵的。”

小记者 杨亦澍

外婆告诉我,上世纪60年代末,大街上基本都是灰色、黑色或蓝色的中山装,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大家的衣服款式几乎都一样。男同志一律短发,女同志留齐耳短发或是梳两根长辫子。年轻点儿的,都爱穿绿色的军装,戴草绿色的军帽,腰间系一根皮带,胸前别一枚毛主席像章。学生斜背一个草绿色的书包,里面放本“红宝书”。这就是当时最时髦的装扮。

小记者钱珍妮

科学梦想

为了更多了解1969年的中国,我们在网上查找资料,准备把搜集到的信息一一记录下来后,再去找了解情况的长辈求证。

1969年4月,中国第一艘万吨油轮“大庆27号”下水;

1969年5月,中国研制成具有独特疗效的抗菌素——“庆大霉素”;

1969年7月,中国河南红旗渠建成;

1969年10月,北京地铁第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营,这是中国第一条地下铁道……

我们惊喜地发现,小记者站的辅导员张福松老师1969年时正好12岁,正是我们想要寻找的采访对象!张老师给我们讲起了自己少年时的科学梦。

“因为经济困难,科学技术条件比较落后,中国当时的油轮制造技术只能达到几百吨的水平,要想制造出千吨油轮就已经很不容易,因为全世界只有苏联能制造万吨油轮。但是中国人就是肯吃苦,肯钻研,我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终于成功开发和制造出了万吨油轮,真是了不起啊!”

“你们都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那是个神话。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成功登陆月球,轰动了全世界。虽然成功属于美国人,但这是所有地球人飞天梦想的实现。从那时起,我和小伙伴们都开始崇拜科学家,都想长大了做一名科学家!”

小记者孙钜晖 陈舒怡

快乐童年

跳绳、踢毽子、老鹰捉小鸡、丢沙包、走高跷……大姨小时候爱玩的游戏大多和我一样。她最喜欢的是“勇敢者的道路”。

大姨说,“勇敢者的道路”类似我们现在玩的集体闯关,只有少年宫才有,学校每星期组织同学们去玩一次。游戏分成好几道关卡:独木桥,浮桥,木桩阵,钻山洞,吊杆走……六七个小学生以小队为单位参加,每个小队长都举着一面小红旗,只有全部队员都通过才算胜利。“我小时候胆子很大,每次都排在最前面玩。闯关成功的人就是‘勇敢者,站在边上给后面的同学加油。”

小记者刘甜

“我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看露天电影,硖石电影放映队一个月到乡下来一次,在学校操场上放。”小外婆说起看电影可来劲了,“放映员架好机器,再拉一块白幕布,就可以放电影了。凳子要自己带,家里的长条凳很重,扛在肩上,重得我把头缩起来硬撑着走,可心里还是很高兴!呵呵,大家都想占个前排又靠中间的位置,一听说晚上有电影看,小孩子们老早就把凳子放好了。如果等到晚上大人搬,就只能排到边上或者最后面。大人都要在田里忙到很晚才回来,吃完饭,再给我们炒点南瓜子,我们就开心煞!一边看电影,一边吃瓜子,说说笑笑,像过节一样!有一次,我生病了,白天还在发烧打针,晚上还闹着要去看电影。我爸爸没办法,就把我抱到那里,让我靠在他身上看。我实在熬不住了,就靠着爸爸的肩膀睡着了,做梦还是在看电影!”

小记者居晨笛

猜你喜欢

油轮知青
油轮火灾及其防火措施
知青岁月
难忘知青岁月
数据解除忧虑
我国第一艘2.4万吨油轮“大庆61号”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二 知青的婚姻选择
油轮侧撞损伤后剩余极限强度快速预报方法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
难忘的知青往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