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中国明天教育之路的冯思洪(之一)

2009-06-16杨一仁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夜校报告同学

杨一仁

1985年,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幸运的年份。在这一年,长期处于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封闭落后状态下的我,接受了两次极为重要的教育思想启蒙:6月24日,有幸听了时任上海市培光中学副校长的冯恩洪老师关于德育改革的报告;10月19日,我作为包头市语文教师赴盘锦学习考察小组的一员,有幸认识了我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要知道,在此之前,对这两位已经名满华夏的名师,对他们的崭新理念、卓越实践和非凡成就,几乎一无所知!

1985年6月24日,包头市举行全市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刚刚被任命为学校分管政教工作的教导处副主任的我,有幸第一次参加全市性的会议。会议期间,除听取市教育局有关领导的报告外,还听了冯恩洪老师的录音报告。

回顾我和冯恩洪老师的交往,可以说是经历了先闻其声(听了他的两次录音报告),后知其行(读了介绍他的事迹的文章),再见其人(2000年6月12日,我专程去上海建平中学拜访冯恩洪老师;2002年,冯恩洪老师来包讲学,第二次见面。)这样一个过程。1985年6月所听的录音报告,是闻其声的第一次。

冯恩洪老师的录音报告是这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最吸引人、最使人震撼的一项安排。录音的效果虽然不是很好,但冯老师那充满磁性、极具亲和力的声音,那流畅、生动、幽默、风趣的表达,深深打动了我。今天,时间虽然过去了20多年,但报告留下的印象依然非常清晰、深刻。

录音报告中,冯恩洪老师表现的是一种诚实、正直和大气。他敢于说真话,敢于担当,于细微平凡的讲述中,蕴含着荡气回肠的力量,并时时带来令人彻骨的清醒和兴奋。

其后不久,我走上教育行政工作岗位。给我印象最深并在工作中不时引用的是冯老师报告中讲到的几个堪称教育经典的案例。

案例1,处理学生作弊事件。

这是一次由英语课代表命题,学生在完全没有教师监考下进行的自考。考试完毕,中队长向冯老师报告说,考试过程中“平安无事”;但有的学生则反映有作弊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冯老师说,他想到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主张:“教师的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的毫无拘束的气氛之中。”于是,他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句名言:“在真相肯定永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接着,又给同学们讲了在美国的一所学校,一位学生在考试中作了弊,30年之后自我反省的故事。他说,英语测验的情况不正常,对此,我们应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去认识。这需要每位同学头脑中的新我与旧我展开斗争,并将斗争的经过写成一篇题为《心灵的答卷》的文章。

同学们的答卷很使人震动。

一位小队长,在题目下面加了一个副标题:问心无愧还是问心有愧。他在文章中写道:“在周围都有同学作弊的情况下,我以诚实的态度对待考试,问心无愧;但面对有的同学翻书,我明知不对,没有尽到一个干部的责任,深感问心有愧。”一位男同学这样写道:“这次英语测验,我有一道题答不上来,一念之差打开了英语书,虽然得了84分,但在道德考试中得了零分!请老师相信,我这是最后一次。”

而那位报告“平安无事”的中队长还在文章中宣布:“我决定投案自首,向真理投降。”

同学们在文章中敞开心扉,坦陈事实,吐露真情,令人十分感动。冯老师又让几位朗诵好的同学,将《心灵的答卷》中最动人的、闪光的部分制作成录音带,取名为《心声》,在全班播放,在学生中引起了连锁反应。有同学说:“在我们的集体中,错误的东西有时候可能会占上风,但注定是短命的。大多数同学是追求进步的,这是主流。”

过了几个星期,冯老师收到了一位同学的信,信中说:“我越想越觉得不安。我曾把学生手册上的生物成绩53分改成83分,交给爸爸盖了章,又改回来,交给老师。到现在为止,真相永无人知,但我的做法显示了一种多么卑下的品格呀!昨天,我向爸爸承认了错误……”

案例2,如何正确认识生活的本质。

培光中学地处上海市中心,冯老师所教班级的学生大多家住南京路两侧。不少同学放学后都要去公园复习功课。一天早晨,冯老师走进教室,发现一群男同学正在谈天说地。一位同学说:“昨天,我在公园复习功课时,发现青年谈恋爱时有七种不同的动作。”周围的同学,有的追问“有哪七种动作?”有的则感叹说,现在的青年人不争气,难怪社会地位不高……冯老师当时没说话,决定找到最佳解决途径时再动手解决。

一个星期天,冯老师组织学生分别去上海图书馆、新华书店、人民公园的外语角,去观察图书馆开门之前、书店开市之前的情景,公园里老中青三代人共学外语的场面,收集素材。

星期一早晨,去图书馆的学生告诉冯老师,在图书馆门口等候开门进去阅览的都是青年人,他们在排队时都在抓紧时间看书;去公园的同学说,鬓发花白的老人教青年学外语,教得那么认真,而且始终没发现老人向青年要报酬;去新华书店的学生说,书店门口等开门的是青年,在书店门口投机倒把的也是青年……

正确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形成,需要的是一连串的行动。

星期一放学后,冯老师组织学生继续观察夜校上课之前的情景。他们看到,来夜校学习的工人都来不及换下工作服,大都手里拿着面包,迈着急匆匆的步子赶到夜校。从他们全神贯注的神态里,能强烈地感受到当代青年求知向上的热情。最让学生感动的是,一位柱着拐杖赶来上夜校的女青年,身有残疾,坚持学习,多么不容易!然而有一位同学却说:“这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政策规定没有文凭是不能加工资的。”冯老师当时没说什么,只要求说这话的学生在夜校下课后,当面问问这位残疾女青年,行动不便,为什么还要坚持上夜校。结果那位女青年说:“有一句名言,说‘知识就是力量,对残疾人来说,尤其如此。今天我是一个合格的工人,但到本世纪末我还不到退休,为了那时仍是一个合格的工人,现在就要准备。”

冯老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说:“不是生活中没有美,而是我们的眼睛不善于发现美。只有善于发现人们心灵中美好东西的人才能认识生活的本质。”认为“现在的青年只会谈恋爱”,就对青年丧失信心是错误的,看到图书馆门口有几个卖书的青年就对青年下悲观的结论也是不全面的。正确的看法应产生于对公园、书店、夜校等场所的青年的全面观察和认真分析之后。运用经过筛选的信息,帮助学生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实现由感性材料的积累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案例3,随时随地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每天早晨,冯老师领着全班同学晨跑时,都要经过不少大商场。那时,商场的橱窗里摆着的,最引人注目、受人青睐的是来自发达国家的进口货。每当路过这里的时候,同学们都不禁投去羡慕的目光,而且总要议论说,进口的东西从外观到性能怎么怎么好,希望自己将来有条件时能够买到……老师立即抓住这难得的教育时机,启发

学生说,我们国家由于多年搞政治运动,不断折腾,直至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那样的深重灾难,丢掉了发展的大好时光,因此,比发达国家落后了。改革开放之初,引进发达国家的理念、技术、产品,就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应当看到,已经拨正航向的中国,经过全国上下一致努力奋斗,会不断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同学们在几年后,离开学校,投身社会,将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你们这一代人手里,我国将逐步赶上发达国家,一定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业。“天将降大任”于你们,有勇气和能力担当这样的大任,就应当从现在开始,“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同学们真是生逢其时啊!

边听报告,我边想,冯老师举到的这些例子,当过20年班主任的我,全都遇到过。然而,无数极好的教育机会却在自己的熟视无睹中白白地流失了。我们既没有冯老师那样的思想高度,也没有那样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于是,我们的德育工作在“高、大、全”的目标下,年复年地重复着经久不衰的以讲大道理为主的说教方式,结果,也只能年复一年地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徘徊。

冯恩洪老师在报告中说:“问题是,我们没本事把大道理讲清楚啊!”说得多么实在,何等深刻!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格外关注冯恩洪老师和有关他的教育改革的信息。同时,也十分急迫地想“知其行”——全面深入地了解他的教育教学改革思想与事业的全貌。

1993年9月,封面上印有硕大的金苹果彩色照片的《人民教育》第9期上,刊登了刘堂江、梁友君采写的长篇通讯:《跨世纪教育工程——记上海市建平中学整体教育改革》。文章对冯恩洪校长领导下的上海建,平中学的整体革作了全景式的展示:建平中学踏着时代前进的步点,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以平等、尊重作为教育的情感基础,营造洒满七色阳光的校园生活,建设“规范+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的动人事迹,使我又一次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这是真正的教育高境界,改革的大手笔!

这篇通讯,我连着读了几遍。在反复研读的过程中,我不时被冯恩洪老师一个又一个思想的火花所击中,眼前每每掠过一道道耀眼的光辉。冯老师的高境界和大智慧,也使我油然而生出高山仰止的感觉。

从文章的题头照片上,我第一次看到了冯恩洪老师。照片上的他,头发略显蓬乱,一脸沧桑与凝重,而不是我头脑中一直以来构想得那般阳光和帅气!

冯老师曾说,面对学校千头万绪的教育教学工作,刚当校长的他,曾一度处于辛辛苦苦被动应付的状态。是一位到访的学者的话给了他极大的启发:“与其辛辛苦苦应付,不如扎扎实实研究。”哦,照片上的冯恩洪老师那深邃的眼神,不正是他扎扎实实研究、思考的写照?

猜你喜欢

夜校报告同学
小心那些上夜校的年轻人
柯桥成校创新+品牌培育“共富夜校”发展核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一图看懂十九大报告
夜校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