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效应”理论指导教育教学

2009-06-16牛致远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效应工作教师

牛致远

十三、定型化效应

“定型化效应”也称“刻板效应”,是指一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和事持有稳定不变的看法。

人们在知觉别人的时候,通常把别人按国籍、省籍、种族或职业等加以分类,并用对某一类人的固定看法知觉、评价某一个体。比如:认为日本人善于模仿和狡猾(“日本鬼子”之叫法是也),山东人耿直、倔强。黑人懒散,商人奸诈、抠门(“无商不奸”之类的说法是也),老板肥头大耳,大腹便便,学者文质彬彬,军人性情暴躁、雷厉风行……

“刻板印象”是在有限的材料基础上做出的带普遍性的结论,它使人在感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的错误,妨碍对他人做出准确的评价。这是其消极作用。“刻板印象”极易发展成人在感知他人或事物之时的偏见,是值得非常警惕的。但是,“刻板印象”也有其积极作用。一见农民就认为是朴实的,一见青年人,特别是儿童就认为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的……不用搜集、分析信息资料,这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然,这样做出的结论是有着很大局限性的。

在教书育人的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定型化效应”的积极作用,千方百计,尽一切可能祛除其消极作用。要知道,我们的教育对象——青少年学生,无时无刻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可塑性阶段,不能因为他或她,他们或她们在一时或这方面或那方面表现得较差或很差,就“一碗清水——看到底”,认为他们是“出了窑的砖瓦——改不了型(行)了”。相反,应对他们进行精心培养,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夸美纽斯说得好:“在我们的果园里,我们不独喜欢有早结果实的树,也喜欢有晚结果实的树,因为每一个事物总有它可以称赞的季节,尽管季节迟了一点,毕竟它的生存没有白费。”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在每时每刻处于不断的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固定不变的人和事物是不存在的。无数生动的教育实践和历史事实证明,一些优秀学生(即尖子生)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各种因素的干扰、钳制,往往会淡出优秀行列、失去往日的辉煌,而一些中等学生甚至是当年的所谓差生又往往会跻身优秀行列,有些还会在不久的将来放射出令人惊羡的辉煌,成为专家学者、发明家、创造家、企业家,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泰山北斗。“第十名现象”就是一个铁的例子,会给我们一个极大的启发和警示。浙江杭州天长小学有一个周老师,他经过十年的调查发现:小学期间的“尖子生”,升入中学、大学乃至后来工作,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但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工作中却表现出色。小学课业名列其前五名的学生进入中学后45%位次移后,而排名7——15名的学生进入中学后81.2%位次前移。有鉴于此,我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学生,避免“定型化效应”的消极作用的出现,使好、中、差学生都得到发展。

十四、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泛化效应”或“光环效应”,其含义是:一个人知觉到某人的某一特点所产生的情绪,使后来获得的有关某人的信息都带有相同的情绪色彩。也就是说,在个人情绪、情感的作用下,由最初的某种印象径直地推断出未知的品质。“晕轮效应”实质上是认知主体根据有限的消息做出整体的评价,这是样一种以偏盖全的认识。比如,某甲初见漂亮的某乙,由于非常喜欢他,就不只认为他长得美丽,而且还会径直地认为对方有聪明、和蔼等众多的优点。倘若某甲初次与某丙相识,觉察到某丙说谎,那么由此所产生的厌恶情感就会使某甲不仅认为某丙不诚实,而且还会认为他还具有懒散、长得丑等一些缺点。事实上,美貌与聪明、和蔼,说谎与懒散、长得丑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

在实验中,戴恩先让100名大学生评价男人和女人的照片,并分成美的、比较美的和不美的三类。然后,把这三类照片拿给另外的60名被试者观看,并要求他们从给出的32个形容人格特征的词里选出适当的词,对每张照片分别加以描述。结果,被试者对于造型标致、容貌美丽的,不仅赋予和蔼、沉着等良好的人格特征,而且还以为他们会谋得称心的职业、找到理想的配偶、建成幸福的家庭。西方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有些人在政界、商界、学界取得成功,并非他们具有过人的能力,而是由于他们具有美丽的外貌、迷人的微笑、谦恭的姿态,甚至家庭状况也会促使其走向成功。

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教师对某一个学生智力的评价不是来自学生智力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而是受到学生的容貌、衣着甚至家庭背景的影响,就会产生“晕轮效应”,这种效应不仅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如:学生甲由于貌美或衣着华丽受到教师的喜欢,那么他就有可能得到教师更多的称赞,从而增强活动机能,取得好的成绩。反之,学生乙由于容貌欠佳或衣帽不整而使教师生厌,那么他就极有可能受到冷淡、批评甚至歧视,从而降低其取得好成绩的愿望、动力、热情、信心等,丧失成为好学生或由不好的学生转变为好学生的机会,而这样的“悲剧”在我们的校园和班级中是时有发生的,有时又往往呈现“源远流长”的炽烈局面,这不管从任何方面而言,都是不应该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防止“晕轮效应”的出现,对任何学生既不能“一俊遮百丑”,也不能“一叶敝目”,“要全面地、辩证的一分为二地分析和看待学生。唐朝名臣魏征在其《移表稿》(《全唐文》卷139)中的“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似应成为我们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一个操作规程。

十五、霍桑效应

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当自己的工作或学习受到社会或他人的关注的时候,被关注者往往会以积极的态度做出反应,从而提高工作或学习的效率。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霍桑效应”。

此项实验是上个世纪20年代在美国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厂进行的。这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了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委员会(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这一系列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此项研究是在霍桑工厂进行的,故此该试验研究所产生的效应就被称为“霍桑效应”。研究者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心理气氛和工作气氛是影响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有关影响生产因素的调查中,研究者收集了该厂工人们的意见和建议,结果发现:由于工人们受到了重视,以往带有专制特征的工作环境有了改变,因而公司的实际生产效率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气氛影响工作的安全感,安全感又影响操作标准,而工作气氛是由领导者与工人相处的方式和态度造成的。

许多教育心理学家将“霍桑效应”引入课堂教学,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无数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热情、兴趣和积极性的高低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强弱等等,与教师是否民主,是否关注、重视、热爱、赞赏他们,是否公平、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地肯定他们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肯定——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欣赏的点头和竖起大拇指……都直接相关。这就是我们在教书育人的活动中贯彻教育教学要以人为本,民主和谐原则以及表扬为主的原则的依据。如果学生沐浴在民主平等的阳光雨露之中,如果学生(特别是所谓的“差生”)经常受到及时、热情的关注、肯定和赞扬,那么你就会看到好学生会快马加鞭、更上一层楼,所谓的差生也会有很多的人奋起直追而后来居上,出现“霜叶红于二月花”般的令人欣喜的局面。这样,所有的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会有所发展和提高。

总之,“霍桑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多给学生尤其是所谓的差生以、关注、热爱、鼓励和肯定,建立“交同兰气,话出一心”融洽的师生关系,坚定不移地践行以民主和以表扬的为主的原则。让我们每位教师都记住春秋时期吴国大将伍子胥的“杀之不如惩之,惩之不如罚之,罚之不如赏之,赏之不如爱之”的至理名言吧!

猜你喜欢

效应工作教师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最美教师
懒马效应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不工作,爽飞了?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选工作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