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专递

2009-06-16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高中课程学分高中生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钟启泉杨明全

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又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世纪,为了培养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所需求的新型人才,各国都对高中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和改革。

一、高中课程目标的改革及趋势

高中课程目标反映了上位的宏观教育目的,也折射出人们对高中阶段学校教育性质的认识和定位。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担负着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日后步入成人社会而承担起个人的生活责任作准备的重任。高中阶段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才能并获得终身发展创造条件。为此,高中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能积极参与和奉献于职业和公民生活的有责任感的人,要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道德情感的全面发展;通过接受高中教育,学生要具备灵活处理各种信息、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并创造性进行工作的能力,要善于发现、探求和使用新知识,能批判性地思考,会检验事实及其相互关系,善于在学习中更多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因此,高中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责任感,还要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交流能力。

高中教育的上述目的和任务基本上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在具体的课程目标方面,由于各国高中教育发展的背景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各异,因此在高中课程目标的改革方面也存在些许的差异。尽管如此,考察主要国家高中课程目标的设置,我们可以发现主要国家在高中课程目标的改革方面有如下趋势:

强调超越教育工具化的倾向,有机整合高中教育为升学和就业作准备的双重功能,即:高中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既要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服务、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又要为学生的就业和生活作准备。例如,美国教育部于1996年推出《美国高中新计划》,明确指出高中生要为升学和就业作准备,要求高中生取得丰富的就业与大学信息。英国早在1988年就颁布《教育改革法案》,在中学阶段引进国家课程,旨在提供学生均衡而基础广博的课程,其目标有二:一是为“促进学生精神的、道德的、文化的、心理的、身体的发展”;二是为“预备学生未来成人生活的机会、责任及经验”。在法国,“高中的目标在传统意义上是非常明确的,即赋予学生以坚实的普通文化。但随着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中的普通教育单一模式早已不复存在”,越来越出现融合的趋势。在这种取向下,高中课程越来越注重超越将高中教育工具化的倾向,融合文化教育与职业训练,为学生的完满发展奠定基础。

强调奠定高中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历,养成其人生规划能力,培养公民基本素养并形成健全人格。在这方面,日本和我国台湾的高中课程改革表现尤为突出。为了回应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日本对高中课程的目标作出调整,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强化学生的正义感与伦理观念,增强学生体魄与健康。经过研究,台湾学者杨思伟指出,日本高中的教育目标为:(1)继续发展并扩大学校教育的成果,培养国家及社会有用成员所应具备的资质;(2)使学生自觉其在社会上所负的任务,适应其个性,以决定将来的发展,并提高普遍的教养,熟悉专门的技能;(3)培养学生对社会具有广博而深入的理解与健全的判断力,并努力于建立自己的人格。1996年10月19日台湾颁布《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总纲》,该文件指出,高级中学教育要以继续实施普通教育、培养健全公民、促进生涯发展并奠定研究学术及学习专门知能之基础为目的。为实现本阶段教育目的,课程与教学必须达成一系列目标,如增进对自我潜能与工作环境的了解,确立适合的人生走向;增进创造性、批判性思考,及适应社会变迁与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显然,这种取向受终身学习思潮的影响,不再将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终结,而是将其放在人生发展的整个链条上考察,为高中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学力,培养高中生适应社会变迁所需的终身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养成,强调高中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统一与融合。高中教育仍然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因此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养成仍然是各国高中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提升学术水准,奠定大学教育的基础。例如,20世纪末以来,法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强调“共同知识和能力基石”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传授一些“共同知识和能力”可以超越学生发展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冲突。法国教育学者费里(Ferry)认为,这种“共同知识和能力”包括三个方面:(1)表达,包括法文、艺术实践、外语和数学,旨在使学生获得基本语言的使用能力;(2)关于人的知识,包括历史、文学、人文地理、艺术、技术和理科,旨在使学生了解人类生活的多种历史;(3)关于世界的知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理学、技术等,旨在使学生掌握自然与生命科学的基本应用方法。美国高中教育强调“高水平的学科与技能的学习”、“使用科技以增进学习的效果”。澳大利亚的高中课程继续强调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数理能力,尤其要求高中生关注科学和信息科技的最新发展。日本高中课程也强调高中生养成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在展开宽广的教育的同时,也能兼顾基本知识的获得及充实。在新的世纪,随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不断融合,高中课程也越来越强调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例如,我国台湾高中课程目标要求高中生既要充实人文素养、提升审美与创作能力,又要提升科学素养、增进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爱护。这反映了人们对高中课程功能的更理性思考:高中课程不能一味地造就高中生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虔诚,还要强化学生道德观、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高中课程结构的改革及趋势

课程结构反映了课程各部分和各要素的配合与组织,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课时的比例关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一般而言,课程结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要传递什么样的知识,即课程的知识构成;二是这些知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传递,即课程的形态结构;三是不同类型的课程形态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时间分配,即课程的课时比例。当前国际高中课程结构的改革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在课程的知识构成方面设置大的学习领域,调整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关

系,并规定基本的高中毕业学分。

划分学习领域。经考察,我们发现主要国家高中课程一般都包括了语言、数学、自然、社会、体育、艺术、科学和技术、公民教育等基本的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又包括一门以上的学科科目,如语言学习领域包括本国语和外语,科学和技术学习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科目,艺术学习领域包括美术、音乐、戏剧等。这些学习领域规定了高中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的知识技能,为高中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例如,日本的高中教育重视“基础学力”,包括对现实生活的创造力、实践力、认识能力等。而这些“基础学力”需要通过这些基本的学习领域来养成,如本国语领域、外语领域、数学领域、自然领域、社会科学领域、体育领域、艺术领域、科技领域、公民教育、思想教育、哲学宗教、综合学习领域等。对这些基本学习领域的学习是进入人类文化宝库、发展人的认识力的根本。当然,由于不同的教育传统,不同国家列出的基本的学习领域在名称上不尽一致,而且强调的重点也不尽相同。例如,澳大利亚强调职业和技术领域的学习,而日本则强调“综合学习”领域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增加高中课程的可选择性。强调高中课程的可选择性是国际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重要特征。保证课程具有可选择性的基本措施,就是合理调整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为高中生对课程的选择拓展空间。综观各主要国家高中课程设置的情况,可以发现,必修课程一般都是各国所看重的“核心课程”。例如,美国的必修课程包括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健康与体育、艺术以及外语等。英国高中阶段的国家课程要求必修课程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三门核心科目,即英语、数学和科学;二是其他基础科目,共七科,即历史、地理、科技、音乐、艺术、体育及现代外语。澳大利亚的高中必修课程则包括英语、数学、生物、化学、物理、计算机、现代史、地理、经济等。对于选修课程,由于各国的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而体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共同的一点就是:各国为高中生提供了内容广博、数量众多的选修课程,在分权制的国家,不同的州和地区甚至不同的学校提供的选修课程也相差悬殊。在当前的高中课程改革中,各国都致力于寻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最佳的平衡点,既保证高中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又能满足其个别化的学习需求。表1所列举的是法国高中二年级文科和理科课程的开设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关于高中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一些有益启示。

对课程的修习时间和课时分配作出限制。在学分数和毕业要求方面,由于采用的名称和度量单位等的不同,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较大。例如,美国中学或高中采用学年学分制,每一科目一学年上课120小时为1学分,学生修满最低总学分(如20学分),即可毕业。澳大利亚各州对中学毕业资格的规定不尽相同,但各州大多规定要获得中学毕业资格,学生必须遵守下列规定:(1)在十一及十二年级时修满60学分,修业时间最多不超过六年;(2)在60学分中,至少有18学分是属于十二年级的课程;(3)十二年级课程中,至少要得D等以上,方可毕业。规定的科目为:英语、英国文学、高级英语,或是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4)学生每年最多可以修习36学分,而且每科以一学年修习11 O小时为限。尽管不同国家对毕业学分的要求不一样,但其趋势都在于采用学年学分制,增强高中课程的可选择性,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例如,在美国高中,约有1/3—1/2学分属选修学分;德国也在积极拓展高中选修课程的范围,并且在大学入学的资格上选修课程学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采用学年学分制,减少必修科目及其课时数、以及增加弹性选修科目及其课时数,乃世界主要国家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

三、高中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的改革及趋势

高中课程内容的改革首先体现在强化外语能力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将日益频繁,外语能力无疑对于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主要国家都非常强调高中生外语能力的培养,例如英国所有高中都开设多种外语供学生选修,如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及希腊语等;德国也开设多种外语课程,如英语、俄语、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及希腊语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外语学习的加强实际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与理解,这也是信息时代对未来“地球村”公民的一种要求。其次,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高中生的学习经验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长足进步,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应该进入高中课程,让高中生了解科技的最新进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高中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高中课程改革应引导他们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为高中生的体验和实践活动开辟空间。在这方面,日本强调“综合学习时间”,为高中生的实践活动和综合学习提供保障;我国台湾也非常重视实践和活动课程,在九年一贯课程中已纳入“综合活动”学习领域。从发展趋势来看,各国都注重高中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沟通,关注高中生的学习经验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由此强调实践与活动体验的综合活动学习领域很受重视。最后,国际高中课程从内容上看仍然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养成。高中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高中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保证高中生基础学力的持续提高仍然是高中课程的重要任务。例如,美国近年来在多数州为了维持毕业生一定的基本能力水准,在高中毕业时需要参加—种“基本能力测验”,高中生必须通过这种基本能力测验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对高中生基本能力的测试显然是为了保证高中教育的学术水准,重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在课程管理方面,国际高中课程改革强调实施学分制管理,而且既规定了修业年限,又规定了修习学分的数量,因此这种学分制亦称为学年学分制。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单位来计算学生学习份量的制度。可见,学分制管理是一种量化的管理手段,通过给予学生学分来记录学生在相应课程领域的学习情况。学分制是在现代学校教育选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生选修某门科目、通过考核合格后获得一定的学分。例如,在俄亥俄州政府教育局所特许的私立学校中,其九年级至十二年级的课程至少应每年规划33学分,这些学分包括:商业或商务训练(2学分,其中包括0.5学分是打字或键盘输入)、经济(0.5学分)、英语(4.5学分)、美术(4学分)、外语(只学一种外语为3学分,如规划两种外语,则各2学分)、健康(0.5学分)、家政(2学分)、工艺(2学分)、数学(4学分)、体育(0.

5学分)、阅读(0.5学分)、科学(4学分,其中至少2学分为实验课程)、社会学科(2.5学分,包括0.5学分的美国史和0.5学分的美国政府)、选修课(3学分)。以上每一学分的修习以至少上课120小时为准。学生至少要修18学分才能毕业。这18个学分包括:英语(3学分)、健康(0.5学分)、数学(2学分)、体育(0.5学分)、科学(1学分)、社会(2学分)、选修课(9学分)。采用学分制的学校一般都会规定一个最低的毕业学分数。例如,美国印第安那州的一所高中(Greenfield-central高中)实施学年学分制,对高中毕业所要求的学分及修习年限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学分制强调课程的弹性化、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因此,高中学分制管理的最大的优势在于增进课程对高中生的适应性,使高中生修习课程方面有了更大的选择的空间,可以获得更为自主学习的权利,从而赢得个性化的发展。

摘自《当代教育科学》

独具特色的美国高中课程改革——高中一大学双学分课程模式及评析

谭娟

一、美国高中一大学双学分课程模式的含义、特点及现状

(一)高中一大学双学分课程模式的含义

美国高中一大学双学分课程模式(Dual Enrollment Program)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大学和社区学院联合高中共同为高中学生开设部分大学学分课程的教学模式,学生选修双学分课程获得的学分可在其升学至大学或社区学院后抵作大学学分。

其教学形式主要有三种:1)由大学或社区学院教师为高中学生授课;2)由高中教师授课,大学或社区学院负责课程设置和考核评价;3)大学或社区学院通过卫星网络等电教手段为高中学生提供远程教学。

(二)高中一大学双学分课程模式的特点

目前,美国除了高中一大学双学分课程以外,比较典型且富有影响力的高中与大学间的过渡性课程还有IB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和AP课程(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

1、IB课程

IB课程即“国际大学预科证书”,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是国际学校的高级阶段和世界联合学院以及其他国际学校提供的针对16-18岁青少年中等教育高级水平的课程体系,也是世界范围内30多个国家高等教育入学的资格。虽然IB课程被视为通向世界名牌学府的通行证,但各所大学对此要求却相当严格。希望获得IB证书的学生须参加6门课程的结业考试,包括3门高级水平课程和3门普通或辅助水平课程,成绩须达到24分以上(满分为42分)。

2、AP课程

AP课程即“进阶先修课程”,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高中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大学本科课程。AP课程严格遵守着国家的指导方针,学生必须参加一场花费74美元的考试且至少获得3.2分(满分为5分)才能取得学分。这项考试是一次性的,基本上决定了学生两年的学习结果。正如有的评价那样,AP课程考试使得“学生一天的表现就足以决定一笔巨额奖学金的归属”。

高中一大学双学分课程模式较之IB课程和AP课程则更具特色。该模式所开课程在专业设置和学术水平上有多种级别,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选择;结业考试由大学或社区学院统一组织,成绩达c即为合格;学分授予建立在对学生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的综合测评基础之上,给予教师更多评价学生的机会,显得更为公正和科学。

(三)高中一大学双学分课程模式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美国高中一大学双学分课程模式发展迅速,并日益引起政府部门和教育组织的重视。美国公共政策和高等教育中心(NCPPHE)、全国立法委员会(NCSL)、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AASCU)、各州教育协会(ECS)、美国大专院校协会(AACU)等都对此发布过相关报告。报告显示,全国已有38个州通过了相关立法,选修人数还在不断增加。截至目前,美国半数以上的大学和社区学院都开设高中一大学双学分课程。2005财政年度联邦政府预算案里也增加了1.25亿美元用于扩大存在学业失败危险的高中学生学习双学分课程的机会。布什总统还提议各州尽快健全相关机制,帮助更多的高中学生通过双学分课程获得大学学分。在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该模式正在蓬勃地发展着。

二、美国高中一大学双学分课程模式的积极影响

(一)帮助学生做好接受高中后教育的准备,使其从高中平稳过渡到大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抱怨高中课程过于简单,难以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厌学情绪日渐滋长,辍学现象日益严重。而美国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的研究却又发现:许多高中毕业生尚未做好接受高中后教育的准备,近一半的大学新生需要学习至少一门补救性课程,且存在着更大的辍学可能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日益成熟的劳动力市场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与培训,大学学历将成为寻求工作的最低门槛,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将不能参与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高中一大学双学分课程模式为高中学生提供了提前接触大学课程的机会,帮助其提早考虑专业选择及发展定位,从思想和学业上做好接受高中后教育的准备。同时,该模式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具挑战性的学习,重新点燃其学习兴趣,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动机,鼓励更多的高中毕业生选择接受高等教育。

(二)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性浪费,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研究发现:美国社区前院前两年的课程中约有1/3的内容是对高中课程的重复,重复现象覆盖了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根据20世纪80年代后期相关教学费用的支出水平测算,美国每年约有15亿美元消耗于这种教学重复。造成这种浪费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中与大学及社区学院之间长期处于脱节状态,缺乏沟通与了解。高中—大学双学分课程模式通过联合教学的方式,增强了二者间的交流与合作,双方院校根据彼此情况相应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有效避免了教育资源的重复性浪费。同时,联合教学也为双方教师开辟了新的教研领域:一方面,大学和社区学院的教师将更多的目光投诸高中,为高中的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讲授双学分课程不仅提高了高中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在精神层面上赋予了教师学术性的荣誉,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激励气氛,有效促进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缓解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大学学龄人口增长迅速,到201 5年,传统意义

上的大学生数量将会增长30%。同时,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迫使许多已经参加工作的成年人返回学校寻求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有限的教育资源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成为了美国高等教育界不得不面对的基本现实。高中一大学双学分课程模式通过帮助学生提前获得大学学分,相应缩短其大学的学习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创造出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

(四)解决部分高中因地处偏远经费紧张无法开设对技术设备、学术层次要求较高的课程的问题。大学或社区学院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卫星数字网和有线电视广播等远程技术手段开设双学分课程,充分利用了高校的人才技术、实验设备、信息资源和创新研发等优势,为地处偏远、经费紧张的高中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数据显示,在公立高中当中,有35%的小型高中、21%的中型高中以及17%的大型高中通过程电教系统开设高中—大学双学分课程,其中乡村和城镇的高中占29%~33%,城市和市郊的高中占11%~18%。

(五)开设职业培训课程,增强高校的社区服务职能。美国高中毕业生中有一部分分流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由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技能教育,只能从事工作环境较差、收入较低的行业,并时刻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大学和社区学院通过与高中合作开设部分以职业导向为主的(Occupation-oriented)双学分课程,为社区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摘自《外国教育研究》

国外课改:澳洲新南威尔斯省高中会考改革论析

王东

高中会考制度是高中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它对贯彻教育政策和办学思想,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导向、管理和激励作用。从世界范围看,不少国家都把高中会考制度改革当作了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澳大利亚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新南威尔斯省(以下简称新省)也从2000年起对包括高中会考证书(Higher School Certificate)等在内的教育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2001年,该省还举行了改革后的首次高中会考。研究和分析新省高中会考改革的起因、举措以及结果,对我国的高中会考以及课程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新省为高中会考制度改革确定了两条重要的原则,一是提高教育标准,一是保障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标准就是要强化高中会考课程,促进更多学生选修高级课程。而保障教育公平则是指高中会考课程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避免因课程的差异过大而造成学校之间的州上。综合分析新省高中会考制度改革,其采取的主要举措有:

1、重构课程标准

课程质量如何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为此,新省重构了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要求每门学科都必须包含学生所期望掌握的知识、技能等。其中,高中会考课程的标准包括课程性质的详细说明、课程目标和基本原理的清晰阐述、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回溯、学生期望达到的学习效果、课程学习前应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态度、理论如何联系实际以及与现有课程之间有无重叠等等。凡达不到上述要求的课程,或撤销或重新设计。

2000年之前,新省的高中课程(courses)和学科(subjects)之间的标准不够清晰,像普通学科(General Studies)就至少与其他7门课程出现了重叠,而应用学科(Applied Studies)也与数学、科学等课程有内容重复的现象。因此,学生往往会选择要求相对较低的学科来代替像数学这样重要的课程,从而无形中降低了整个学科的水平。为此,新省政府把普通学科和应用学科从高中会考范围内删除,并对一些学科进行了评估和修订;同时,该省还剔除了特长课程(Distinction Courses),转而支持有能力的学生参加大学本科课程学习。目前,西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与查尔斯特大学(Charles Sturt University)都向高中生开放了课程学习,使后者在高中期间就可获得大学学分。

2、调整课程结构

为适应重构后的课程标准,新省对高中会考课程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即用双元模式(2 unit model)取代原先过于细化、分散的课程结构。所谓双元模式就是指每门学科都有高级课程和标准课程,其中高级课程(Advanced Courses)的学习内容相对精深,而标准课程(Standard Courses)则主要是一些巩固性的知识。两课程共用一套评分办法,由于学习高级课程往往可获得高分,因此它吸引了更多学生参与学习。

以英语为例,新省将原来的当代英语课(Contemporary English)、普通英语课(GeneraI English)和关联英语课(Related English)进行调整,设立了英语标准课和高级课,两者都属于高中会考课程,对象为第11年级和第12年级的学生。为促使更多学生开展高深学习,该省还设立了英语文学课(LiteratureCou rse),这也属于高中会考课程,但它必须和英语标准课或高级课配套,才能达到省定的课程学习要求。此外,新省还在第11年级开设了英语基础课(Fundamentals of English Course),以帮助那些英语读写能力有困难的学生;而第11年级和第12年级的学生还可参加二外英语课(EngI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Course)学习,高中会考对此也有要求。

3、创新评价方式

新省对高中会考课程的评价方式也进行了创新,要求能测量出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做事的能力”。为此,该省重点发展了外部考试(external examination)和校本评价(school-based assessmen)两种评价方式。其中,外部考试形式非常多样,既有传统的纸笔考试,也有听说考试、实践考和发展,性评价等,既有对个人的评价,也有对群体的评价;而用校本评价,则是因为有些课程的学习结果无法用考试来检测。

在成绩报告上,过去新省的学生在学完高中会考课程后会有一个分数。如今,学校则给学生一个综合性的成绩报告单。报告单上不仅有学生的成绩,还有试卷的难易度和测试目标等。另外,经过换算后的校本评价结果也会记载在报告单上。教师还会综合学生的学科成绩和校本评价结果,按1:1折算后,确定该生在整个年级

里的排名。与此同时,报告单也会指出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和做事能力等。

新省的学校一般还会给学生出具核心竞争力KeyCompetencies的报告,该报告主要是用来描述除成绩之外的学生的其他能力,这些能力为教师、培训者、家长和雇主等所认可,并与新的高中会考课程标准相一致。目前,新省的教学研究组(Board of Studies)、学校教育厅(Depa rtment of School Education)以及部分职业技术教育学院(TAFE)都赞成向学生颁发核心竞争力报告。

4、改革升学办法。

当前,新省约有33%的高中毕业生能升入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学习,另有37%的学生则可进入大学深造,因而高中会考证书最大用途就是为了升学。1997年,新省政府和高校达成了一个过渡性的升学改革办法。最重要的一点是,用大学入学学分(Universities AdmissionIndex)来替代以往的大学入学等第(Tertiary Entrance Rank)。两相比较,后者较单一,不能综合反映高中毕业生的整体水平和能力;而大学入学学分的考察面更广,有弹性且更透明。譬如新省职业技术教育学院(TAFENewSouthWales)就倾向于用大学入学学分来考察高中毕业生的水平和能力。同时,该校还为一些课程设定了最低的入学标准,学生的高中会考课程成绩也要被用来进行比较。

另外,新省政府还支持将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培训课程纳入高中会考范围,并列入大学入学学分系统。至于能否升学,则由大学入学中心(Universities Admission Centre)直接通知考生,但必须在高中会考成绩报告单出来以后,目的是强化后者在高校招生中的作用。总的来说,新省政府的高校入学改革是为了确保高中会考制度的完整性,充分发挥它的杠杆作用,从而对高等教育也产生影响。

三、新省高中会考改革的结果

从2000年兴起的高中会考改革,如今对新省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目前情况来分析,改革的初衷也部分得以实现。

1、高深学习比例上升

改革后,新省高中会考课程减少了25%,像指定课程(BoardEndorsed Courses)就从2000年的317门减少到2003-2004学年的39门。其中,很多低水平的课程被取消了。与之相对应的是,选修低水平课程的学生数也锐减。以英语为例,2001年选修标准课的学生数为3.8万人左右,而选修高级课的学生数仅为2万人左右;而到了2004年,选修标准课的学生数降至3.25万人,选修高级课的学生数则升至2.8万人左右。另外,2001年至2004年间,新的高中会考课程也逐步取消了通用科学课(General Science)和生活科学课(Science for Life),并增添了许多新课程。其中,选修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人数明显增多,而选修地球和环境科学的人数则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2、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新的高中会考制度规定,只要学生在10个单元测验中获得“6/E4级”就可以被视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All-Rounder),并有机会获得政府奖学金。统计显示:2001年,学习者共有308688人,其中获最高分者达18566人,占6.01%;2002年,这一比例上升至7.55%;2003年,获最高分者的比例为7.84%,2004年则为8.5%。与此同时,2001年约有0.58%的所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获得了政府奖学金,到2004年,这一比例则升至0.75%。

很明显,这是新省高中会考制度改革的具体体现。事实上,该省“好学生”比例的抬高是在接受12年教育的学生数增加的情况下取得的。这充分显示:在提供教育机会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上,高中学校完全可以达成一致。但改革前,新省的学校和教师对此认识不足。新的教育发展观要求学校和教师在尽可能满足学生教育需求的基础上,也要对教育的效益和效率问题十分关注。衡量质量的标准不能仅仅局限在学习成绩上,教育形式是否契合学习者的需要,是否保证学有所用,是否具有相关性与针对性等问题也应纳入到教育决策者的视野之中。

3、职教重要性得到加强

由于职业教育培训课程进入了高中会考课程范围,尤其是成为大学入学学分的一部分,这使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得以加强。统计显示:新省高中职教培训课的课时数从1995年的3%上升到了2002年的13%。另外,2002年,有17246名学生报名选修了职教培训课,86.2%的人参加了考试,而其中有84.2%的学生获得了大学入学学分。相比之下,2001年只有81.8%的学生获得了学分。

实际上,新省政府从1984年起就试图将职教培训课纳入高中会考课程范围。但是由于配套措施没有跟上,改革始终停滞不前。在对高校升学方式进行革新之后,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才得以凸显,不仅课时数增加了,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高中会考应当具有起什么样的社会职能,一直是各国思考的问题。从新省的改革实践来说,强化和整合职业教育,调控高中毕业生的合理分流,也是高中会考制度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摘自《外国中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高中课程学分高中生
基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单元教学实践研究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学分美食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变革中教师课程实施程度的调查研究——以浙江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例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骈散写作与高中课程的结合举隅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教育部正在修订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