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运用缄默知识促进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2009-06-10干国胜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2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干国胜 姚 强

[摘 要] 缄默知识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类型,也是艺术设计专业主要的知识形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类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在“干中学”是获取该专业缄默知识最有效的途径,缄默知识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显性知识获取、实践技能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缄默知识;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09)02-0093-03

[收稿日期] 2009-03-20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专项重点课题(2006A0166)。

[作者简介] 干国胜(1963-),男,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姚 强(1961-),男,十堰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

一、引言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它沟通着人、产品、环境和社会,协调着设计与文化、设计与艺术、设计与技术、设计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关系。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是其主要的知识形态和类型,通过工学结合在“干中学”则是进行该专业学习最有效的途径。缄默知识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显性知识获取、实践技能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

缄默知识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类型,它不但大量存在并单独发挥作用,而且支配着人的认识活动的整个过程。所谓缄默知识是指“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而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的知识类型”[1]。英国学者波兰尼(M.Polanyi)首先提出了“缄默知识”,他基于“我们知道的东西比我们能够告诉他人的东西要多”[2]这一认识论命题,即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知识包括了他们通过言语、文字或者符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知识,但是却不止于这些知识。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认为:缄默知识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是存在的,主要来源于经验和技能,学习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

野中郁次郎(Nonaka Ikujiro)认为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是可以互动转化的,并提出了知识转化之间的模式,简称为SECI模型:⑴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从一个个体缄默知识向另一个个体缄默知识转化。“社会化”一词主要是指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含知识的过程,而获取隐含知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最常见的就是工厂和学校中惯用的“师徒模式”。例如,学徒工和师傅一起干活,不用说话,仅凭观察、模仿和实践,就能够学会手艺,学生跟老师学习绘画等。⑵外在化(Externalization):指缄默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这是一个将隐含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外在化是知识创造的关键,因为知识的发展过程正是缄默知识不断向显性知识转化和新的显性知识不断生成的过程。⑶融合化(Combination):指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组合形成一种知识系统的过程。个人抽取和组合知识的方式是通过文献、会议、电话和计算机通信网络等途径来实现的。学校中的教育和训练通常采用这种形式。⑷内在化(Internalization):指显性知识向缄默知识的转化。这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融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内部的成员吸收、消化,并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创造出新的缄默知识。

内在化与通过做来学习密切相关,是一个“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用中学”(learning by using)的过程。这四个模式互为一体、相互转化,共同构成知识创新与积累的机制。野中郁次郎的知识体系是指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中形成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知识螺旋。他认为组织知识创造是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持续互动的结果,组织本身不能创造知识,个人的缄默知识是组织知识创造的基础。缄默知识经过社会化、外在化、融合化和内在化四个阶段,实现了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知识的传递,并最终产生了新的缄默知识。知识的转化、传递和创造是一个动态的、递进的过程,当个人的缄默知识完成一次知识螺旋运动并转化为新的缄默知识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知识螺旋。

三、缄默知识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缄默知识是学生获取显性知识的向导。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是技能性、技艺性、表现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因此缄默知识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或技法等显性知识时,如果不能获得应有的个体缄默知识的支撑,往往只能形成一些“非常理性”而在实践中难以应用的空泛的概念和程序知识。无法实现对显性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把握,也就无法进行艺术创作。因为艺术创作过程其实是知识的创新工程,没有对教师、画师、同学和他人的知识的社会化、融合化和内在化等知识的转化,就不会有知识的创新活动。

其次,缄默知识是学生获得实践技能的基础。艺术设计常常表现为技术诀窍、经验、技能等的缄默知识,由于其难以言说、难以编码等特征,很难以专利技术、设计图纸或者关键设备等形式进行流动,而只能依赖于设计师个体实现流动,采用“师徒模式”,即师傅教徒弟这样的示范方式流传。“师徒模式”是缄默知识“社会化”传递的一种重要方式,跟师学徒的过程就是一个分享经验、形成共有的思维模式和技术能力的过程。因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应积极倡导跟师学徒的“校内实训导师制”和“校外实习顶岗制”。

再次,缄默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哈佛学者布鲁克(Brucker)认为,知识创新并不仅仅是对客观信息进行简单加工处理,更重要的是发掘主体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智慧。而这些“潜在的想法、直觉和智慧”往往不易被察觉且难以准确言明,是缄默知识的主要特征。作为认识主体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只有充分挖掘其个体潜在的默会知识才能使创新得以顺利实现。

四、缄默知识在十堰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应用

1. 运用缄默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缄默知识的“整体滚动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将高技能设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特别是艺术设计人才应具备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思维创新能力渗透到所有的专业课程之中,每门课程均以完成实际工作项目(任务)为目标,将市场、企业和课堂整合成三位一体,把课堂搬进企业,把市场请进课堂。通过每一门课程的实施,使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在整体滚动中循环递进,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经过整体多轮的滚动提高,最终达到艺术设计专业岗位群所要求的整体能力,实现了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有效转化。

基于缄默知识的“整体滚动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过程,以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形成为目标,倡导跟师学徒的“校内实训导师制”和“校外实习顶岗制”。十堰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是以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师工作室为依托,以与企业全程合作的工学交替为主要形式,以与市场全面接轨为主要特征来进行的。这种工学交替形式有利于非编码化知识(缄默知识)的传播和扩散,从而促进知识和技术创新。

2.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学习领域”课程,实现缄默知识的有效转化

运用“设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全面推行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即“由与该教育职业相关的职业行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3]该系的具体做法是以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分析为手段,确定和描述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工作分析、工作任务描述,并对知识负载进行分类,把职业能力分解为具体教学目标,整合融“教、学、做”一体的课程群。因为缄默知识的流动只有具有共同实践和具有专业技能的人面对面交流才能实现,“教、学、做”一体的课程群提供了这种可能。

3. 运用缄默知识进行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艺术设计专业自2004年开始基于缄默知识的“整体滚动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学习领域”课程。2005年开始实施,2008年完成首轮实践,目前效果显著。

2008年,在深圳举办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海报设计大赛中,包括全国“八大美院”在内的132所高校提供了1682件作品,该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张志栋的作品《手拉手》获得唯一金奖,其另一作品《海浪》获优秀奖。2006年在中国(深圳)第二届国际文化博览会上,该院学生获得湖北省唯一的一个银奖,并获得三个铜奖和两个优秀奖。2006年在第一届“东+西”大学生国际海报双年展中获得一个铜奖,4幅作品入选。2007年在第一届全国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大赛中获广告设计金奖。

2006届毕业生结合十堰市“太和花园”项目进行室内装饰设计,全部项目均已售给业主,为企业创造价值约175万元。2007届毕业生结合十堰市“香格里拉花园双语幼儿园”项目进行设计、投标、施工的全方位服务,创造价值150万元。

五、结束语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是要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决定了缄默知识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来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从而促进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流动和转化。

[参考文献]

[1] 方 明. 缄默知识论[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4.

[2] M. Polanyi. The Tacit Dimension[M]. London:Routlege & Kegan Paul,1957:4.

[3] 姜大源,吴全全. 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0.

Proper Use of Tacit Knowledge to Promote Teaching Reform in Art and Design Specialty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

GAN Guo-sheng1,YAO Qiang2

(1. Dept. of Teaching Affairs,Shiyan Technical Institute;

2. Dept. of Art and Design,Shiyan Technical Institute,Shiyan 442000,China)

Abstract:Tacit Knowledge is an important knowledge form of art and design specialty. For students major in art and design in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s,learning through work or practice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acquire relative tacit knowledge. Tacit knowledge plays a pivotal role for them to acquire explicit knowledge,to upgrade their operational skills and to cultivate innovation capacity.

Key words:tacit knowledge;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rt and design specialty;teaching reform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专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全人教育理念下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当前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