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印象派的艺术特征和产生原因简论

2009-06-10陈永辉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2期
关键词:文艺理论艺术特征

[摘 要] 重主观表现、凸出个人的主体地位是后印象派的鲜明艺术特征,这种共同的艺术特征在塞尚、凡高和高更各自的绘画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传统“整一性”的破碎和个人“整一性”的崛起、新的艺术观念的输入和现代摄影技术的推动、印象主义自身发展的不断重组分化是后印象派诞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后印象派;艺术特征;文艺理论

[中图分类号] J20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09)02-0059-04

[收稿日期] 2009-02-27

[作者简介] 陈永辉(1980-),男,武汉大学文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批评史和文艺理论。

19世纪以前,由于强调对自然逼真的再现,追求照片式的逼真效果的古典艺术占据着不容置疑的统治地位。随着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兴起,整个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时代的飞速变迁使得人们越来越远离传统牧歌式的田园生活,旧的艺术观念再也无法解释这个运转的世界,人们怀着爱恋的神情和传统观念依依惜别。于是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以来艺术的再次繁荣,各种艺术观念接踵而至,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等形成了流派纷呈的艺术盛世。其中,后印象派独树一帜,他们对绘画题材、表现方法等诸多方面标新立异,从而揭开了现代绘画的序幕。

一、后印象派的艺术特征

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是指脱胎于印象主义的塞尚、凡·高和高更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造,是对印象主义的一种否定性发展和突破。他们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作为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塞尚、凡高和高更绘画艺术的共同特征就是重主观表现,但这种重主观表现的共同特征在他们各自独立的绘画中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塞尚对焦点透视的探索和对立体构成的钟情,凡·高对色彩的痴迷和狂热,高更对“直觉综合主义”的执著又形成了他们各自的独特风格。

(一)塞尚:散点透视,自然形状几何化

突破焦点透视,运用散点透视,使自然形状几何化是塞尚(Cezanne,1839—1906)的艺术特征。被称为新兴艺术之父的塞尚也曾经是印象派,毕萨罗曾对其绘画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有别于印象派画家执著于在光影的捕捉中定格自然的真实景象,塞尚更注重的是外在世界给予内心的主观感受。传统绘画以克肖自然为宗旨,因此艺术家在绘画中用的都是焦点透视法,即以集中在一个消失点上的固定的眼光为前提。焦点透视符合人的视觉真实,具有科学性,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便是焦点透视的典范之作,因此焦点透视成为了西方写实性绘画的根基。但塞尚开始认识到,绘画不是追随自然,而是和自然平行地工作着。“我们必须越过它,我想从印象派里造出些东西来……我们必须通过自然,这就是说通过感觉的印象,重新成为古典的。”[1]31“绘画意味着,把色彩感觉登记下来加以组织。”[1]31由于开始注重感觉的真实,因此塞尚开始有意识地瓦解作为传统绘画最重要原则的透视法:眼睛不再固定在一点,同一画面可以包涵多种透视,依着眼睛的位置,地平线作为一个随便的线往往是斜的,而不是横的,这便是散点透视法。经过这样的绘画变革,塞尚的绘画和印象派的绘画成为了两个不同的类别,绘画成为主观印象的构成。

为此塞尚大胆地运用变形手法,对客观对象进行综合、取舍,将物象的原型与画家主观意识相结合,捕捉事物的内在本质。在对客观对象变形处理中,塞尚表现出对球体的极大青睐和痴迷,他认为“在自然里,一切物体均形成近乎球体、锥体和圆柱体,人们必须在这些单纯形象的基础上学习绘画,然后才能画一切想画的画”[2]461。因此塞尚喜欢用各种简化的几何体来表现物体,比如在塞尚的《静物》(1894年)中,那些凝固的苹果,既不是透视法则下逼真得令人引起食欲的苹果,也不是纯个人心中的轨迹,而是某种心灵与外在世界的沟通。塞尚并没有考虑画中的物体与真实物体的相似程度,他只考虑画中苹果、盘子、桌子等构成的圆形、椭圆形和方形,关心几何体在画中的和谐程度,这样自然光的表现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颜色和图形自身之间的和谐却愈成为主旨。塞尚晚年描绘的名画作《圣维克多山》没有透视、没有轮廓和边缘线,他选择用一些大大小小的几何形成画面建立秩序,建立画面的和谐感。塞尚这种重视作家主观表现的绘画理念奏响了现代抽象绘画的先声,其善于利用几何体把握对象的思路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等打开了思路。

(二)凡·高:对色彩的痴迷和狂热

塞尚的绘画总是给人一种寂静的神秘感,相反,凡·高(Vincent Gogh,1853—1890)则被称为“火焰的画家”,这源于凡·高对色彩狂热的喜爱,他尤其对黄颜色一往情深。“我爱一个几乎燃烧的自然,在那里面现在是陈旧的黄金、紫铜、黄铜、带着天空的蓝色;这一切又燃烧到白热程度,诞生了一个奇异的、非凡的色彩交响。”[1]29由此可见凡·高对色彩的痴迷和狂热。凡·高所迷恋的色彩是其想象的主观的色彩,凡·高认为,人保存大自然里色彩的美不是通过呆板的模仿,而是通过在一同值的色彩层次带的新创造。因此,凡·高的画总是色彩鲜艳,充溢着强烈主观情感,他尝试运用鲜艳的色块和跃动的线条来表达自己激动和狂热的情绪。他说:“我并不力求精确地再现我眼前的一切,我自如而随意地使用色彩是为了有力地表现我自己。”[3]鲜明强烈的色彩象征着凡·高的孤独和不屈的心灵,他善于运用互补的色彩进行对比,以增强色彩的表现力。

凡·高在自述《夜咖啡馆》时说:“我在画幅《夜咖啡馆》里用红与绿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情调。这些色彩,不是呆板地按照现实主义立场的字句来说,是眼睛的欺骗者;而是一富暗示力的色彩,它们表现出人们火热的情绪活动。……我通过柔和的粉红色、血红色、深红的酒色和一种甜蜜的绿色相对照来达到目的。这一切表现出一种火热的地狱气氛,惨白的苦痛、黑暗,对昏昏欲睡的人们压制着。”[2]475《夜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及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让人有一种幽闭的压迫感。《向日葵》可以说是凡·高的标本,那耀眼的好像痉挛的黄色向日葵让人的心也跟着狂热躁动起来,在凡·高看来,黄色代表着感情和希望。有人把凡·高的《向日葵》看做他内心的独白,展开的花瓣就像画家伸出的双手,象征画家用爱去拥抱世界,去寻求心灵的沟通。

在凡·高这里,色彩已经代替物体形象居于首位,运用色彩来表现人的感情使绘画向抽象主义发展。

(三)高更:直觉综合主义

和对色彩狂热的凡·高比,高更(Gauguin,1848—1903)的风格被称为“直觉综合主义”,就是用线条和色彩象征性地概括客观对象,强调绘画的原始性、表现性、象征性、概括性与装饰性,这是在吸收东方文化与原始土著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更的“直觉综合主义”不是单纯对绘画形式的探索,而是主张要赋予线条、色彩等绘画构成因素以情感意义,通过绘画形式表达思想和感情。高更试图用具体可感知的形式表示出抽象的概念,从而努力表现出自己内心世界中的最高真实。高更在1888年所画的《雅各与天使的搏斗》,将整个画面处理得比例失调:很小个头的牛和高大的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用鲜艳的红色背景把身着布列塔尼地方服装的妇女们等现实因素与圣经中传说的非现实因素统一起来,从而赋予该画一种很抽象的内涵。高更最著名的《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何处去?》以人生的诞生—生存— 死亡为主题展开,画面的构成已完全摒弃了西方艺术古典理想化图式,更多地倾向于东方散点式透视,构图具有装饰性意味。画面中构成的元素是作者陈述性的象征符号,按照叙事的逻辑左右展开——从右到左,由死至生。整个画面充满着令人困惑不解的人生来去的千古之谜。用高更自己的话说,就是“试图把我的梦赋予形象,手法上极尽可能的简单。被预想的梦,是比一切物质更充满力量的东西”[1]38。因此,高更的“直觉综合主义”实质就是用抽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主观幻象,对后来的康定斯基、毕加索等均有深刻的影响。

从以上三个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的绘画中,我们可以得出后印象派共同的艺术特征便是注重表现,注重内心情感世界,认为感觉的真实才是真实的。其中,审美的主观变形是其画派主要的创作方法,无论是形状几何化,色彩主观化或是直觉综合化,这些手段其实都是一些变形手法。这种变形通过陌生化手法,将感受和体验过程本身凸现出来。至此,后印象派彻底地改变了西方建立在模仿说基础之上的绘画面貌,使绘画由再现走向表现,走向现代的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因此后印象派是绘画艺术由古典走向现代的桥梁。

二、后印象派艺术特征成因探析

从前文我们知道,后印象派开启了艺术的现代之旅。后印象派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她的诞生是艺术家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精神生活的产物,是各种时代因素酝酿的必然结果。这其中既有时代思想变革的宏观环境影响,也有很具体的时代因素。

(一)世界“整一性”的破碎和个人“整一性”的崛起

武汉大学冯黎明教授曾将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的欧洲思想特征概括为:宇宙整一性的破裂,形而上学的“在场”。在形而上学的“在场”里,个人的主体性凸现出来。冯黎明认为:“传统整一性思想是一种‘以一统多的思想,它在多元的背后设置一个终极性的本真之物,让这个单一的本体统摄万事万物。世间的一切现象的出场、运动、消亡都有现象背后的单一本体规定着。”[4]43世界无论怎样复杂,最终归于“一”,这个“一”在柏拉图看来就是“理念”,基督教在欧洲普及以后,这个“一”就是“上帝”,这种整一性的世界观的一个重要信念就是人与世界万物之间存在着同一性,心可以表之与物,物亦可以表之于心,因此对于坚信外部世界必然性的艺术家而言,客观事物的每一道肌理都是值得信赖的,建立在这种哲学整一理念上的西方艺术的最鲜明特征就是再现世界。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艺术家便把模仿世界当作了艺术的主要宗旨,因此,从古希腊时期真实到每一块骨骼、每一块肌肉的雕塑,到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发明给人强烈真实感的透视画法、明暗画法,再到 19 世纪追求更加真切地逼近自然的印象主义,都是一直努力模仿探索更好地再现世界,因而客观再现便成为现代艺术诞生前的主导艺术范式。

但这种稳定的再现艺术随着18世纪中期一场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兴起而逐渐瓦解,工业革命把人们从大自然的土地上无情地拉到了机器轰鸣的工厂,人与自然隔绝了,各种自然物不断地进行人化,人们居住的世界逐渐变成了一个人造的自然。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在人与世界契合关系上的传统宇宙整一论便失去了存在的现实基础。尼采首先呼喊“上帝死了”,于是一元论的源泉干枯了,人们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精神家园。这次,人们在自己身上寻找到了新的家,新的上帝。由此个人主体逐渐膨胀,人们开始在自己的心中筑造新的整一世界,这个整一世界就是个人“整一性”。“现代主义的个人整一性思想力图用某种来自于自我生命的经验的概念作为全部意义和价值的单一性的支点。”[4]57即把个人从传统宇宙整一性中的从属地位提升到了主体地位。高更呼喊道:“上帝不在学者逻辑家那里,他在诗人的梦里。”[2]482因此他主张作画不能模仿自然,而应该取自然的元素创造出一个新元素来。塞尚更是宣称“艺术是一个和自然平行的和谐体”[2]462,抬升画家的主体地位。尼采在知道上帝死了以后,努力确认“人为自己立法”的合情合理,同时叔本华的意志学说,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纷纷出笼论述人自身的本体性。人们把视线从观看外部世界转到了自己的心灵世界,重视人的直觉,希望在直觉中见到世界的真实现象,因而艺术观念发生了由再现到表现,由客观到主观的观念变异。而吹响这种艺术号角的便是后印象派的塞尚、凡·高和高更三位“现代主义之父”。

(二)新艺术观念的输入和现代摄影技术的推动

1862年伦敦世界博览会上第一次展出日本浮世绘版画,日本版画中美妙的色调和简洁的手法给当时的欧洲画家很大的震动,后印象派借鉴学习日本画和中国水墨写意画技,省略繁琐细节,重视主观感觉和理想,表达更深厚内在的生命力量。关于这一点,后印象派的几个代表人物都曾经提到过日本绘画的影响力。如凡·高曾提到:“你会觉察到,我是像日本的样式谈色彩的简化……因日本人把一切反射抽象掉,只把一个又一个的色调相邻并列着,具特性的笔触,紧紧抓住运动或形式。”[1]30从中可以看到日本绘画理念对后印象派的影响。

另外,当时摄影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古典主义或现实主义绘画即使再逼真也逼真不过摄影照片,因而在精确的摄影技术面前,只有在绘画中加强主观因素的表现才能使艺术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三)印象主义自身发展的不断重组分化

印象主义以更加真切地逼近自然的有力口号来反对古典主义和学院派,这个口号使画家在对光的连续变化作近乎科学的准确性的规律观察的同时,也使一个画家丧失了看事物时的自主性,失去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使画家堕落为光和偶然情境的奴隶。而从印象主义分解出的科学印象主义则强调更严格地从色彩规律出发,把各种单纯的单色并列在画面上,经过观者的视觉作用达到自然调和,从而给人以冷漠和静止的感觉。印象主义和科学印象主义都是彻底的写实,不加主观评价,忽视了人的情感的真实性,这必然导致新的艺术范式的变革。后印象派都是从印象派走出来,再去反对印象派和新印象派,认为印象派和新印象派对光与色的描写太偏于视觉的写实,过分注重客观的表现,而否定了主观的表现。塞尚称:“在我内心里,风景反射着自己,人化着自己,思维着自己。我把它客体化、固定化在我的画布上……好像我是那风景的主观意识,而我的画布上是客观意识。”[1]20凡·高称:“在我的眼睛里真正的画家是那些人,他们画各种东西,不是照它们的样子,枯燥地分剖着,而是照他自己感觉的那样。”[1]27高更也称:“低品级的画的产生是由于要求把一切都再现出来,因而整体陷入细节描写,沉闷是它的结果。”[1]35所以他们在作画时以表现个人对物象的思想情绪为主,趋向主观的抒情表现。

至此,我们看到后印象派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背景,同时也是艺术自身发展的结果。其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艺术创作从描绘外部世界转向描绘主观的心灵,使艺术不断人格化、抽象化,同时也增加了现代绘画的主观性、多义性、模糊性等,造成了现代绘画的多元解说。

后印象派的三位杰出的代表早已离我们而去,但后印象派在当今仍具有特殊的存在价值。现代人们在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实惠的同时却经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情感困惑。网络社会使人们日益隔膜和生疏,使现代人备感孤独。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寻找一条表达和宣泄自己情感的渠道。后印象派那种审美变形艺术恰恰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精神避难所。正如阿恩海姆所说:“现代派艺术之所以引起哗然和骚动,并不只是因为它的新奇,而是因为它所显示出的扭曲和张力。但是,如果它所显示出的扭曲适合某个人或某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这种扭曲就不至于使这个人或这部分人感到不习惯了”[5]。人们那颗因现代物欲的膨胀而极度动荡和焦虑的心可以在后印象派中获得暂时的安静。

因此虽然后印象派在艺术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其精神却如火种一样绵延不绝,像一所灯塔一样鼓舞和指引着后来者进行艰苦不息的探索,并给他们以精神安慰和启示。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西方美术名著选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 瓦尔特·赫斯.宗白华全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3] 赫谢尔·B·奇普.塞尚、凡·高、高更通信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32.

[4] 冯黎明.技术文明语境中的现代主义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64.

An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the Causes of Post-impressionism

CHEN Yong-hui

(School of Literature,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Great attention to subjective expression and individual position is a sharp artistic feature of Post-impressionism ,which is presented differently in the paintings of Cezanne,Van Gogh and Gauguin.The key reasons for the birth of Post-impressionism are the breaking-up of traditional unity and the rising of individual unity,the input of new art concept,the promotion of modern photography technology and the constant differentiation and recombination of impressionism.

Key words:Post-impressionism;artistic features;causes

猜你喜欢

文艺理论艺术特征
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价值与借鉴
——评《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角下《幻灭》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探析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浅议侗族戏剧的艺术特征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