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方高校优势资源促进江苏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建设研究

2009-06-09陈红喜

新课程学习·下 2009年9期
关键词:科技园产学研江苏

陈红喜 袁 瑜

摘 要:江苏的优势科教资源是支撑江苏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因此依托地方高校优势资源促进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建设,将是促使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和发展优势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地方高校在促进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建设中所遵循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了江苏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的平台和机制。

关键词:地方高校 优势资源 江苏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为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需要依赖教育、科技和经济的结合。教育、经济和科技的结合,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不仅为富民强省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而且有利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把潜在的科技生产力变成现实的先进生产力。江苏的科技和教育资源丰富,是支撑江苏发展的优势和潜力,促进江苏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建设应适合江苏的省情,能充分发挥江苏的优势。大学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生力军,具有优秀的人才和研发团队,有装备、技术成果、科技信息、图书资料等种种优势资源,因此依托地方院校优势资源的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平台构建和机制创新,将是促使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和发展优势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地方高校优势资源促进江苏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是由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实施管理的,担负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的培养任务,少量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以基础学科及应用学科为骨干的,主要面向地方(包括省、市、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日制高等学校。从隶属关系上分析,地方高校主要是和教育部直属高校相对应的,强调的是主要由地方政府投资并管理。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把地方高校的范围进一步界定如下:由省级政府管理的,以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为主的全日制高等学校。

随着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直接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化,地理化与之相适应,这就促进高等学校的科技工作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在为区域发展服务中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使之在当地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中成为智力、技术资源中心。高等学校要着眼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搞好教育、科技和经济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而且,大学、科研院所的生存和发展无疑需要地区的支持,只有将大学、科研院所中的学科建设和技术创新融入到江苏创新体系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中,学科建设才可能迅速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门学科得以生长的前提和保障,加强、促进经济发展的应用性学科建设是教育、科技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一个重要表现。

为此,大学、科研院所与地区知识经济发展协同合作,实现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应面向服务与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重要步骤。

2006年江苏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19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9所,地方高校110所,占了92.4%,从总体来看,这些高等院校拥有众多知识丰富的教学科研队伍、具有多学科综合的优势及扎实、完整和系统的理论基础。不仅是江苏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而且还有大批拥有精密仪器设备的现代化实验室。因此,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地方高校的优势资源与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设更好地结合,是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以服务为宗旨,强化地方高校在促进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

江苏的高校应面向市场,以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独特功能和作用,积极通过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文化建设等方式,促进教育、科技和经济形成紧密的一体化联系,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立足服务区域发展,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江苏地方高校应围绕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中心积极进行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路。(1)优化人才结构。江苏高校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结构,按需培养,专业、科类和层次结构要尽量与地方经济、产业、技术结构及调整相适应,这样才能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多样化需求,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以培养高质量的创新性人才为根本宗旨,以优化人才培养规格,优化人才知识、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素质结构为主线,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3)与当地各企业紧密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积极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学生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2.创新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模式

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的科技创新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在教育、科技和经济结合中的定位和功能需要做出新的调整,高校应充分发挥在创新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以产学研结合为抓手,开创新局面,创造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提升产学研结合的层次和水平。

经过反复的探索,已经出现了高校参与产学研结合的一些成功的模式,例如广东省产学研结合模式——在省级行政区城内,通过政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吸引全国高水平大学与全省的企业和地方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产学研结合;浙江大学模式——学校同省内各地市县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把浙江大学的发展与浙江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上海三区联动模式——对杨浦的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实行统筹规划、深度融合、联动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城创新体系;河北太行山模式——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引导和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扎根农村,建立成熟适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实在在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些模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促进地区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面对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中产学研结合的新变化,江苏高校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提升产学研结合的层次和水平。(1)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科学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2)坚持以优势学科建设作为推动产学研结合的突破口。(3)要坚持立足本地、本区域,更好地为江苏经济建设服务,要把学校的发展同当地现代化建设融为一体。

3.与地区产业发展互动,推动地区产业发展

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形态,江苏高校的产学研结合要适应这些新经济形态特殊的产业特点、发展规律和创新需求。(1)各高校要根据学校的性质、层次、专业和学科、科学研究基础、人员等实际,结合江苏经济、产业、技术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确定各校的科研定位,这样全省高校才能全面、有序、合作、高效地做好科研服务社会的工作。(2)各高校应集中资源重点研究江苏主导创新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链结构和区域互补优势。在此基础上,以关键技术为突破点组织联合攻关,推动联合创新信息平台、联合公共平台、联合实验室及其他产业联合项目的发展,进而促成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掌握,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系列和技术系统在江苏的形成,提高江苏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促进江苏经济、产业、技术结构的创新,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三、依托地方高校优势,促进江苏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的机制设计

1.依托地方高校优势资源的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设计

依托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工科院校优势资源的科技创新平台,设计上应打破创新资源封闭的局面,整合和集中公共服务、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发布、人才培训、技术支撑功能,在学校为企业搭建自主创新平台,使学校科技资源与工业界紧密结合,最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整合学校科技资源的自主创新体系。

平台包括以下内容构成:依托地方高等工科院的基础设施优势,提供包括网络服务、图书资料查询服务、分析和测试服务在内的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学校的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体系。学校要大力推动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的建设,形成高校科技创新的拳头;引入社会的相关资源,实现包括行政服务、成果展示、技术中介、金融服务、人才中介服务、商业服务在内的“一站式”配套服务;与政府协作,设立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充分利用依托学校的品牌和资源,通过公共关系、媒体采访、网站宣传、多元广告等方式扩大平台的知名度。充分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为平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大学科技园作为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平台的一种载体,已在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新的实践下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可归结为定位不够明确、渠道不够畅通:对于大学科技园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区分,大学科技园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定位都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渠道不畅通主要体现在:(1)高校资源利用渠道没有完全畅通,科技成果流失严重。(2)投资渠道不畅通,科技园缺少提供创业基金和进行风险投资的中介服务机构。(3)人才输送渠道不畅通,园区和高校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人才输送机制。(4)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大学和科技园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问题出现。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园的作用,需要创新科技园的运作模式,建设畅通、开放、无阻碍的“绿色”大学科技园。“绿色”大学科技园将是目标定位准确、各种渠道通畅、崇尚创新、创业、创优、自由开放的载体。以“绿色”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将能充分发挥平台的优势,形成创新的文化,产生产业集聚效应,促进成果的转化、人才的培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孵化,再通过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功能配合,形成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链条:科技成果→大学科技园→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场竞争主体。

2.依托地方高校优势资源的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设计

充分发挥依托地方高校资源的科技创新平台的优势,在围绕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的确立和创新成果的转化这两个焦点问题,以促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形成和巩固,打破创新成果的转化瓶颈为目标,设计运行机制。

机制的设计充分围绕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的确立和创新成果的转化这两个焦点问题,依托平台自身的优势展开:

(1)在平台上帮助企业打造R&D;中心

目前大多数企业还不能依靠自身力量构建自己的技术中心。据统计,对于江苏这个一流工业大省来说也只有6%的内资企业建有技术中心,这表明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在通过校内优势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各类服务平台的配套建设,努力为企业搭建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

①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平台上与高校建立联合技术研究中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②成立专门机构履行联合研发中心管理的职能,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按照市场化运作规律,促进联合研发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化管理。

③联合研发中心以集成技术创新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企业和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协同攻关,同时加强技术成果的工程化、成熟化、配套化,使科技园成为集成技术的创新基地和成套技术的集散地。

(2)整合学校和社会的工业设计资源,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大量的原创性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造成这个瓶颈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很多有价值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只是处在小试阶段,成果的成熟度不够,缺乏作为整个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即为产品生产、制造提供相应支持和服务的工业设计,从而没有相应的成套装置与成套技术。而且,目前很多专业性的设计院所大都缺乏原创性的技术成果而市场竞争力不强,从而导致有些专业性的设计院所面临生存的危机。为解决上述成果转化和工业设计中原始创新不足的两个瓶颈问题,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工程化,可采取以下方式:

①学校可与专业设计院所进行战略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共同发展。从而为广大的企业提供成熟配套的工业化技术,有指向性地转化和应用相关领域的工业设计成果,从根本上打破瓶颈制约,使得研发、设计、企业自主产权三位一体,加速成果转化。

②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和集成技术,在申请专利保护的基础上,尽快发展成为拥有若干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化工程公司,扩大对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贡献度。

(3)制定多种激励措施,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

充分利用平台上的各种专家资源,帮助、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孵化。

①成立由专业人士管理的成果转化专项基金,鼓励成果转化,并做好成果评估工作。

②成立包括技术、管理在内的成果转化专家委员会,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出谋划策,为成果转换中将会遇到的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加强保障孵化成功的力度。

参考文献:

1.董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与政府宏观管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

2.周济.以服务为宗旨 在贡献中求发展——论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道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7(15/16):4~7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猜你喜欢

科技园产学研江苏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山西新增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
图说江苏制造
2015年“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一等奖获奖名单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