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神意不同位”

2009-06-08翁心诚

少林与太极 2009年5期
关键词:周身脚跟右脚

翁心诚

“神意不同位”是王培生大师的一个重要练武观,其得力门生张耀忠先生在其著作《三十九式太极拳劲意直指》中也反复作过一些提示,视它为练拳的一个重要原则。以前很少有人这么明确提出过“神意不同位”,笔者认为不能将其拘囿于一门一派,而应把它视为对太极拳规则的揭示,应该引起太极拳修炼者的重视。

欲知何为“神意不同位”,须首先搞清楚“神”与“意”的联系与区别。“神”与“意”都受制于中枢神经系统。“神”是主宰,是中枢神经的综合的抽象的功能,它指挥一切,调控一切。“神”主要藏于脑,策源地在大脑,显于眼,系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谓“抱元守一”,主要指“神”的主持。“魂不守舍”则指神思散乱,必定筋不制骨、脉不束肉。“意”从实质上看,受“神”的主使,但有其意向性与直接现实性。常言“下意识”,即不自觉的意识。“意”在“神”的主使下可以独立地行使其功能。拳谱言“心为令”,实质指的就是“意”。

明确了“神”与“意”的区别,还须明确“不同位”指的是什么。笔者是这样理解的,“不同位”是说“神”指挥的身体部位与“意”指引的身体方位是不相同的。例如:“神”指挥右蹬脚,“意”则指引左手;“神”指挥左向出脚,由大趾而小趾,“意”则指引右手由大拇指而小指,如此左脚也就自然伸出去了。

从理论上看,“神意不同位”是阴阳互济的表现,又是中定意识的运用,是无极而生太极的演化。它合乎上下一致、周身连贯的原理,能保证拳者训练时浑身上下协调、平衡、和谐,避免“神意同位”造成的僵硬、笨拙、不顺畅等弊端。从太极拳内操内练、循经合脉看,“神意不同位”有利于周身轻灵、气脉和畅。

笔者认为“神意不同位”是所有太极拳训练规律性的揭示,因为任何太极拳都要讲求周身轻灵、上下一致、前后照应、左右协调,而“神意不同位”正是达到上述要求的门径。笔者根据自己的训练体悟,谈一下养生太极拳“神意不同位”的形式。

一、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前先后,欲后先前;欲上先下,欲下先上。如练野马分鬃式,两手于右胸前抱球,

出左脚,左手斜掤出,右手右膝旁后挒,形成左弓步。做这个动作时,意想右手掌、掌心、掌指,左脚便自然从脚跟、脚心到脚掌、脚趾顺当落实出去了。而同时出左手时,则意想右脚跟、脚心、脚趾,如此便动作协调、平衡、和谐,且意味深长。

二、脚手先后动,则先意想后动者;脚手同动,则区分何主何辅,先意想辅。如转身右分脚,先有双手交叉之分,后才有右脚尖踢出。在双手相分时,先想双脚,待右脚踢出时,则先想左手。如此,则分与踢均很平稳,从容不迫,运用自如。

三、脚手同动如不分主辅,则区分上下,意想中丹田部位。如练十字手时,两手膝前抱一浑圆球,然后双手在胸前交叉,这时意想中丹田,则上下、左右、前后均能照应顾及,动作匀缓,心意寂然,其味无穷。

四、左半身先动,先意想右半身;右半身先动,先意想左半身。意想部位在尾闾至夹脊至后枕骨的垂线上,以及对后脚跟中心点的照应。如左云手时,本有左右手的横“8”字线路运行,理应有左右脚的关注,但这个动作还有一个躯干的竖“8”字螺旋转动,而且似乎是躯干的转动带动手的“云转”。当身体左半身向右旋时,则意先想右半身左旋,其尾闾随旋转,由对右脚跟转到对左脚跟,身体的旋转便自然而然、轻灵而顺遂,太极趣味则显得很浓。

五、“神意不同位”的运作要与手心小气球及呼吸配合,才能彰显其玄奥与本真。以两手前按为例,当两掌向前推按时,手心虚含两小气球,小气球于手心旋转,前沿似乎接于掌指,然后两手内旋向胸前收拢。手心两小气球似乎被按纳于胸口十字中心,浑身舒坦。当两手向前时,先意想两脚趾,当两手回拢时,先意想两脚跟,向前则呼出,回拢则吸进,进则涌口水,出则吞咽口水,其意趣将更提升一级,其养生之效不言而明。

猜你喜欢

周身脚跟右脚
漫散时刻
常做脚跟撞地 预防骨质疏松
判断:沙滩上的脚印
一的开始
羊的吻
倔强
听一首歌
“三动”缓解脚跟痛
卖拖鞋
铁龙炮捶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