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年代:曾经年少爱追梦

2009-05-31口述:戴志康整理:黄嘉颖

中学生天地(A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差生中考电脑

口述:戴志康 整理:黄嘉颖

说到“XX之父”,一般我们都会想到一位白发苍苍、至少也是满脸沧桑的男人形象。然而,人称“Discuz!之父”的戴志康却有一张青春的面孔。他是“80后”。什么是Discuz!?这是一个电脑软件,你可能会觉得陌生,但如果你上过网,进BBS灌过水,那么你八成用过它。是的,它是全球用户最多的网上论坛软件。而戴志康,凭借这个软件的成功,在25岁那年已经身家过亿。

一心只想往前飞

我的父母和外公都是黑龙江大庆石油学院的老师,我们家算是传统的书香门第。也许是家庭的缘故吧,我小学时成绩很好,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考得差的时候才会是第三。

我念初中的时候,父亲因为工作需要,买了一台286电脑(现在的中学生知道这是个什么东东吗),我很快迷恋上了这个“高级玩具”。其实我小时候就很喜欢自己动手去装一些小收音机、小集成电路什么的。后来发现这些器件很容易坏,坏了以后会受到父母的责备。另一方面,家里的电器之类毕竟有限,用不了多少次我就都懂了,时间一久也就失去了兴趣。

我开始想要自己创新,去做一件属于自己的东西。为了尝试这个想法,我像个“破烂王”似的,大街小巷地去买电子元件。当我接触了电脑以后,一下子拨云见日,我发现,我再也不用走街串巷地“收破烂”了,现在我只需要坐在电脑前面,把我的想法用程序或者用代码的方式表现出来就行了,即使不行也可以再试,不用担心浪费了我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零用钱。

接下来的三年里,我彻底迷恋上了电脑,每天吃饭、睡觉都在想着电脑。父母担心我“玩物丧志”,竭力阻止我用家里的电脑。初中的一个暑假,我和父亲定下“君子协议”:我考试成绩达到他的要求,暑假就可以随便用家里的电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用刻苦和努力赢得了一个真正的属于我自己的电脑假期。

1997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那一年不仅香港回归了,方兴未艾的互联网事业也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这个时候,我更加痴迷于电脑,并且开始给电脑报纸杂志投稿。我的稿件几乎百投百中,有时候一个月能收到六七百块稿费,甚至比我妈妈的工资还要高。从那时起,我真正找到了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开始成为一个很有理想的人。

但是,这个时候我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就因为我对电脑的过于投入。

在中考报名前,父亲带着我去我们那里那所最好的高中参观。我一下子被这个学校迷住了,因为这里有一个非常大的电脑教室,里头全都是586电脑。那可都是奔腾机,跟我家当时的386电脑相比,那是大炮和鸟枪的区别。

这真是太让我兴奋了,想着如果到了这样一个学校里,我就可以每天置身于这个电脑世界,而且还是比家里那台386速度快许多的586,真是太爽了!我决定,无论如何都要考上这个学校。这个时候距离中考只有20多天了,我天天在家,起了床就看书,看书看累了就睡觉。20多天后,我以比那所重点高中分数线高1分的成绩被正式录取。

从1992年接触电脑的第一天起,我就好像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电脑,我从优等生变成了一个差生;又因为电脑,我从一个差生“咸鱼翻身”,考上了重点高中;到了大学,我再次因为迷恋电脑开始开发自己的软件,直到中途退学、成立自己的公司……这一切,都和时代紧密相连,在这个过程中,我亲身经历了中国互联网从开始到发展的每一步,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上世纪90年代,汉语里出现了一个新词——“80后”。人们纷纷指责这代孩子娇气、偏激、任性、懦弱、缺乏责任感……然而他们还是闪光了。写字的韩寒,跑步的刘翔,“知识创富”的戴志康、李想等“80后亿万富翁”,还有出现在奥运赛场和地震灾区的“80后志愿者”的身影……他们张扬个性,他们不走寻常路,他们不乏家国情怀,也更多了些公民意识。

“80后”生逢其时,他们的青春期赶上的不仅仅是互联网时代,更是我们国家深化改革、鼓励创新、包容多元、快速发展的90年代。

猜你喜欢

差生中考电脑
电脑
电脑节来了
电脑能够自己思考吗?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强化学习及其在电脑围棋中的应用
让“差生”在你眼里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