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实践中的惑与活

2009-05-29宋洪英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直角三角形课件信息技术

宋洪英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也是许多学生厌学的学科。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把它变得生动、有趣、直观,就成为数学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当前,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践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老师,我也积极进行了整合实践,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路上的“惑”与“活”。

细致之惑

在讲授新课《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我自制了课件用于辅助教学。我将所有要写的板书、要提的问题、要操作的过程甚至要思考的关键细节都一一设计在课件中。上课时,我熟练地操作课件,满怀期待地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心里认为这节课一定会上得很成功。但知识反馈时,发现不少学生对知识要点仍有不理解的地方。为此,我深感不解,课后和学生交流。有学生说:“跟看电影似的,不用我们动手、动脑。问题有了,答案也有了,我们轻松得很,只是我还没有完全弄懂这节课的知识。”又有学生说:“课件中知识太多,进行地又快,对重点知识没弄清楚。”

学生的回答惊醒了我,于是仔细回忆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中,我没说上几句过渡语,也没口头提出几个问题,甚至连板书也没写,难怪学生说是看了一次电影。我赋予课件太多的功能,将自己的主导作用让给了课件,在上课时我只是一个课件的操作者,而不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我认识到:在设计与应用课件时,无论课件多么充实,多么完美,多么细致,课件在教学中都只能是起辅助作用,决不能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

演示之惑

制作与应用数学课件时,往往会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许多老师会将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重点与难点,用电脑演示,这样的做法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没时间去想去做,从而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讲授《从不同方向看》一课时,在一班我利用课件将小正方体进行叠放、旋转,演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三种视图。整节课教师演示得很轻松,学生看得也很有趣,自认为教学效果很好。但课后,发现有近二成的学生不能将三种视图都画正确。在二班,我没有使用课件,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将小正方体进行不同位置的摆放,然后,对照所摆的几何体来画三视图。课后进行检查反馈,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地画出不同数目、不同位置摆放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的三种视图。事后我进行了反思:在制作与应用数学课件时,要注意尽量不要让课件剥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否则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太理想。

优美之惑

在制作与应用课件时,许多老师会把课件制作得尽可能美观。殊不知,课件美到了极致也是一种错误。在一次听课达标活动中,当我展示课件时,在场的所有师生都被吸引住了:蓝天白云下,一条公路两旁栽满了青绿的树,一匹马和一头驴驮着重物由远而近向我们跑来。整个画面就好像一部生动、活泼的动画片。课件演示得很准确、学生听得也很认真。可是在巩固与扩展练习时,学生却遇到了多重困难。

课后经过反思,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虽然高度集中,但是许多的注意力不是在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而是在欣赏课件的美丽景色,造成注意力错位,课件的美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因而,在制作与应用数学课件时,不要刻意地去过分美化课件,以免产生意外的干扰因素。

随着教学手段的更新,信息技术在带来巨大教学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自身的不足,导致了学生思维时间的缩短,动手实践能力的下降,思维层面的肤浅化及师生交流的阻隔等等。在认真学习整合的相关理论和优秀案例后,我对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要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因地、因时、因人制宜运用传统手段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式,以有效克服上述问题的负面影响。

探索之活

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建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要能在实践中发现数学规律。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智能画图技术的优势恰好是数学教学所需要的。比方说在“勾股定理”整合课中,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纸上画长方形,再剪出直角三角形,测量三个边的长度,将结果填写到电子表格中,利用Excel公式来研究斜边和两个直角边长度的关系。

活动二: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绘制直角三角形,测量斜边和直角边的长,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平方值,得出结论。

活动三: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构造以直角三角形为边长的其他正多边形,测量面积,验证自己的猜想,验证了在更一般情况下的勾股定理。

这一教学设计应用于教学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信息技术为学生探索数学规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适用之活

时下许多教师以为只要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便是整合,于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课堂整合理念强,不管三七二十一,每堂课都要大量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课堂导入时用,知识讲解时用,布置作业时用……图像、录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内容杂乱无章。其实所谓“重锤敲击重点”,教师在运用教学手段时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据数学的学习内容和需求、学习数学思维活动的规律恰当地把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活动中,要选准内容,选择使用技术的时间与方式。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借助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方式解决教学重点。

比方说,在上面提到的活动一中。剪纸得到的直角三角形比起电脑呈现的三角形更直接,因此我让学生脱离计算机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度量边长然后填入电子表格,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探索的空间,脱离电脑比使用电脑效果显然要好。而活动二是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进行,这时用电脑画出动态直角三角形并进行测量与剪纸得到的直角三角形相比个数要多得多,利用电脑可以验证无数个情况,不用信息技术这是无法实现的。而在活动三中“几何画板”提供的智能画图与动态测量的功能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也拓宽了对定理的认识。信息技术支持的数学课堂,学科教学是主角,技术应当有机地融入课堂,要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考虑何时使用技术、使用什么技术以及如何使用技术等,技术的应用应该促进学生的思考,而不是相反。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只要我们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一定能带来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模式的革新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我们的数学课堂能够吸引学生,使学生能够喜欢数学。

猜你喜欢

直角三角形课件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WEB课件开发系统的设计思路
精简课件,优化课堂教学
直角三角形初步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