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家,为当政者唱戏一百年

2009-05-22

晚报文萃·开心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谭鑫培谭家唱戏

青 萍

谭家是京剧界内的一棵常青树。从晚清开始,这个家族以京剧为媒介,一直与当政者颇多瓜葛。

1890年,43岁的谭鑫培终于能进宫为慈禧老佛爷唱戏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一帆风顺。

一次,谭鑫培进宫演《定军山》,戏码本来排在第一出,谭鑫培早早扮好,等待上场,忽然奉命改为第二出,等第二出将演时,又改为第三出,最后推到末出。当时正值盛夏,谭鑫培身上穿着长靠戏装,整整等了大半天,浑身被汗水浸透,演过戏回家就中暑病倒了。事后才知道,这是大太监李莲英从中捣的鬼。

当时,戏子没地位,属下九流,能进宫当差,外人看来,已是谭家莫大的荣誉,但个中甘苦,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

改唱老生是因为嘴大

谭鑫培的父亲谭志道也是唱戏出身,但谭家真正扬名是从谭鑫培开始的。

谭鑫培是唱老生出的名。他年轻时候本是演武生戏的,为什么后来改了,据说是因为扮相难看。按照程长庚的说法,谭鑫培人瘦脸小,“口大如猪喙”,嘴太大了,所以出不了名。因此,建议他戴上髯口唱武老生,这样会显得眼睛有神,形象上能得到改观。

谭鑫培最终红了。这里面,“髯口”遮“丑”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地说,他绝对是个肯下功夫的人。为了能把戏唱好,谭鑫培博采众长,后来,已经到了“逮着谁学谁”的地步。有时,为了学戏,甚至不惜触犯行规。

1883年,谭鑫培36岁,还处于学习阶段。当时,有一个叫姚起山的人,是演靠把老生的第一把手。他的身段、念白与架子不同凡响。有姚在,谭鑫培不敢演靠把戏。有一天,姚在某戏园子演《镇潭州》,谭鑫培很想学,但碍于颜面,又不好堂而皇之坐在台下看戏,怕姚起山不高兴。于是,他动了点小聪明,悄悄立在戏院一角台柱后面观摩。姚起山虽然年纪大了,但眼力特别好,发现了谭鑫培,故意把一切武架子都改为左架子。散场后,姚还对身边的艺人说:“鳖羔子想学老爷子戏,不趋前执礼请教,竟尔偷学,决不使其如愿以偿也。”

谭鑫培向众多同行学戏,自己又勤于钻研,最终成了名角。他声望如日中天的时候,北京城里处处传说:家国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叫天儿”是谭的老家湖北江夏一种叫声好听、音又高的鸟,人称“叫天子”,这里代指谭鑫培。

紫禁城里的唱戏人

出名后,谭鑫培被召到宫里为慈禧老佛爷解闷儿。宫里的这份差事,他一直干到清亡,前前后后20多年。

慈禧懂戏,很喜欢听谭鑫培唱戏,有时也通过听戏来发泄私愤。和光绪争权的那段时间,谭鑫培多次被召进宫唱《天雷报》,用剧中人张元秀打忘恩负义的张继保的板子,来影射光绪帝像张继保一样忘恩负义,要遭天雷击毙。

总的来说,慈禧对谭鑫培还是不错的。她听得过瘾了,会给很多赏赐,甚至为了谭鑫培,慈禧还曾破了朝廷的法令。

1900年庚子事变后,两宫回京,朝廷开始禁烟。谭鑫培正好喜好这一口儿。他和大太监关系处得不好,李莲英借此故意为难他。一天,谭鑫培进宫承差,刚到后台,烟瘾犯了,向李莲英求情,李莲英不通融,冷笑着说:“叫天儿身份长了,身子骨这么娇贵。老佛爷有旨,即刻开场,我哪敢抗旨不遵呢?您呢!还是快快扮戏上场吧!”

谭鑫培无奈,只得扮戏登场,涕泪交流,宛如大病,刚演完一场,回到后台就躺下了,大家忙扶起来,再三向李莲英求情,谭鑫培才被允许抽了_一阵烟,最后才能再上场坚持演完戏。

过了几天,宫里又传谭鑫培去唱戏。谭鑫培请病假没去。慈禧问得了什么病,告知在戒烟,精神衰,不能演戏。慈禧听了不高兴了,说他一个唱戏的,也不管国家大事,抽烟有什么关系,传他抽足了进来吧。

得了特赦令,以后谁也不敢再干预谭鑫培抽烟了。

转入民国,袁世凯当政后,总统府照例传谭鑫培等京剧名角进宫唱戏,但相比之下,待遇降了不少,赏钱极低,连谭鑫培这样的人,每次演出仅仅付20元。谭鑫培虽然在界内名气很大,但在袁府,他没有得到多少尊重。

1913年的一天,总统府又差人来告知,过几日要去总统府演《战长沙》。谭鑫培答应了。此前,这出戏都是由汪桂芬饰演关羽,他配黄忠;现在汪桂芬已死,谭鑫培觉得自然应该由他来演关羽。为此,他特意置办了演关羽用的一身崭新的绿蟒和绿靠。

可是,几天后拿到戏单,谭鑫培很失望。戏单上仍然是让他演黄忠,关羽一角由当时不出名的晚辈演员王凤卿出演。为一个不出名的晚辈配戏,谭鑫培情绪低落。演出那天,上场前,他竟然忘了脱掉自己身上的衣服,就扎上了大靠。事后,有人报告了袁克定。袁克定认为谭鑫培对大总统不恭敬,声称要将他交警察严办。谭鑫培知道惹了大祸,只好四处求人,多方奔走,最后虽然没有被警察厅治罪,总统府却下令:一年之内,谭鑫培不准演戏。

谭鑫培挨了一个月,度日如年。有人出主意,走余叔岩的门路。因为余叔岩与总统府管理剧务的人相熟。后来经过余叔岩从中说和,谭鑫培才重返舞台。同时,作为交换条件,谭鑫培收余叔岩为弟子。

谭家和袁府的隔阂渐渐加深。巧的是,谭鑫培最后一次公开演出那天,正是袁世凯一命呜呼的时候。在煤市街中和园,谭鑫培正在台上演《击鼓骂曹》,他指着曹操开骂之后,接着骂张辽,忽然有个人上台来,到他身边,咬耳朵说了几句话。此后,谭鑫培饰演的弥衡,忽然之间把道白增加了一百多句,把张辽骂得直瞪眼睛,不知如何是好。台下的观众也有点莫名其妙。黄昏时候散戏,大家走出戏园,才听说袁世凯的死讯,谭鑫培在台上忽然多骂的那一百多句,原来是在骂袁世凯。

摆脱了总统府的纠缠,北京的官老爷们仍然令谭鑫培头疼。可以说,他们对谭鑫培的伤害是致命的。

1917年4月8日,广东督军陆荣廷来到北京,为欢迎陆荣廷,北京的一干政府要员约谭鑫培在金鱼胡同那桐府唱戏。谭鑫培当时正生着病,到演出那天也不见好,所以谢绝演出。可是,官老爷们不同意,更不体谅,直接派官警来谭家,强迫谭鑫培演出。谭鑫培悲愤又无奈,抱病登台,谭鑫培面色惨白,戏唱到中途即吐血不止,被扶下场。回到家,病情始终未见好转。5月10日,含恨辞世。

谭小培:上不如父,下不如子

谭鑫培去世后,谭家并非后继乏人,谭鑫培的儿子谭小培、孙子谭富英都是这一行当里的佼佼者。尤其是谭富英,更是后生可畏。

谭小培早年就已经跟着父亲在宫里当差了,父亲去世后,剧坛竞争激烈,时年30岁的谭小培感觉到了压力。他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放弃自己进一步出名的机会,全力培养天赋条件更好的儿子谭富英。

谭富英比他的爷爷出名要早得多。谭富英登台演出后,很快就唱红了北京。1913年,诸多京剧名伶在上海的一次大合演中,年仅25岁的谭富英在前排落座于马连良和尚小云中间,可见他当时已有极高的艺术地位。

爷、孙二人都很出名,谭小培的地位就显得有些尴

尬。关于这祖孙三代人,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北京一家报纸上就曾经登载过一幅很幽默的漫画:

画面上画着老中青三个人。由右而左,上首是谭鑫培,中间是谭小培,下首是谭富英。谭小培表现出左顾右盼的神态,对着谭富英说:“你父不如我父。”对着谭鑫培说:“我子胜于你子。”说明谭小培是夹在两代当中,上不如父,下不如子。

对这幅蓄意挖苦的讽刺画,谭小培并不介意。论名气,谭小培的确上不如父,下不如子,但他在这爷、孙二人中间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应该说,从谭门艺术传承的角度看,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功臣。

谭富英:毛泽东是他的粉丝

1949年以后,谭家又开始和新的当政者打交道了。

毛泽东很迷谭富英的戏。据谭富英的儿子谭元寿回忆:

“我记得1950年,父亲等人在朝阳门内陆军医院礼堂合演《武家坡》。毛主席得到消息后特地赶来观看。我当时在后台伺候父亲,听说毛主席来了,扒开台帘一看,正赶上毛主席把烟掏出来,给我祖父谭小培一支,他自己拿一支,然后拿上火柴,给我祖父点烟。当时周围的人都特别吃惊,说从没见毛主席这样主动给人点烟。父亲唱完戏后,毛主席还说‘我在延安就听到你的声音了,现在到北京看到你的戏,确实唱得非常精彩。”从此,谭富英多次进中南海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出。

1962年,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祖孙三代同时来到中南海为毛泽东唱戏。唱完后,毛泽东风趣地叫谭富英谭先生,叫谭元寿小谭,叫谭孝曾小小谭,还特别宴请谭家爷仨吃了饭。

毛泽东看戏很仔细,看过之后,还会提出自己的看法。看过《空城记》,他对谭富英说:“朝珠是清朝才有的,诸葛亮是汉大丞相,怎么会戴朝珠呢?就是因为你祖父谭鑫培进宫演戏,慈禧一高兴,赏了他一串朝珠,他不敢不戴;又因为你祖父在京剧界的地位,别人也就跟着戴了。你考虑考虑,今天还有戴的必要吗?”经毛泽东一说,谭富英唱《空城记》从此不戴朝珠了。

谭富英后来当上了北京京剧团的领导,“文革”中,还被江青逼着退党,隔离了两个月。那时候,他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已经不唱戏了,但还是会陪着中央领导看戏。

1977年,谭富英因病去世。

从谭志道算起,谭富英是谭门第四代。在他之后,在京剧艺术这条道路上,谭家依然走得很执著。

谭富英的儿子谭元寿追求完美,视京剧为生命,为了自己在舞台上的艺术形象,他竟然在76岁高龄的时候,做了眼袋手术!

谭孝曾,谭元寿的儿子,饰演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郭建光,让谭孝曾家喻户晓。但自从“文革”结束后,谭孝曾再也没有演出过《沙家浜》,因为他心中执著追求的一直是传统京剧。

谭正言,谭孝曾的儿子。当年,父亲和母亲为了能让他有机会学京剧,毅然放弃了去加拿大定居的机会。谭正言高大、帅气,是当模特的好材料,曾有人问他:“你真喜欢京剧吗?”谭正言的回答很直接:“我要不姓谭,恐怕我早就走猫步去了。”

如今,谭家已经历七代,京剧与他们相伴始终。凭着这份坚守和执著,希望他们能一直这样走下去。

摘自《邯郸晚报》

猜你喜欢

谭鑫培谭家唱戏
谭鑫培的“妙招”
谭鑫培的“妙招”
姥爷的唱戏机
姥爷的唱戏机
谭鑫培带头起哄
谭鑫培带头起哄
母亲唱戏
遗传的细胞基础
唱戏保健
银发独行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