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瓦屋山下的“全国生态文化村”

2009-05-20贺丽娜

魅力中国 2009年29期

贺丽娜

摘要:四川洪雅县复兴村被授予目前为止四川唯一的一个全国生态文化村,当地在生态建设、文化保护、环境治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方面,笔者在文章末尾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复兴村 全国生态文化村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全国生态文化村评选标准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生态环境良好;第二、生态文化繁荣;第三、生态产业兴旺;第四、人与自然和谐;第五、示范作用突出。

在2009年10月19日召开的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成立一周年庆典暨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全国生态文化村授牌仪式上,洪雅县瓦屋山镇复兴村被授予首批“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复兴村地处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腹地,原始生态文化突出,全村有187户728人,土地面积3000多公顷,森林面积2880公顷,森林覆盖率96%,珙桐、高山杜鹃上万亩,百年古树随处可见山青水秀,地灵人杰。全村土地百分之90%以上为森林和竹林所覆盖,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植物在当地大量存在。当地最高海拔地区存在沼泽、草甸、大面积的湿地、原始密林。村民农耕不施化肥,由于独特的地势,肥沃的土地,环保的耕作方式,复兴村年产高山冷竹笋160余吨、优质茶2.5吨。当地山民祖先,更是将生产生活中发现、归纳、总结出的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踩笋、打鱼的经验编成山歌,世代传唱。复兴人谨遵祖训,自觉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滥杀野生动物,不砍伐原始森林,只在冷笋采摘季节,才准进入林区,并以乡规民约约束,以保护自然生态。进入大田坝密林的采笋者,常与大、小熊猫等国家保护动物亲密接触,从未发生过伤害动物事件。复兴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生态产业已经形成规模。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强行将楚严王族人迁徙至瓦屋山区,置严道县管辖。楚人选择适宜农耕之地居住,将定居地命名“复兴”,以志不忘复兴楚国,至今已有2231年历史。楚人带来先进农耕、采矿、冶炼等技术和文化,同土著青衣羌人和睦相融,演绎出独特的“羌风楚韵”。 2006年6月,该村的“复兴响器耍锣鼓”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复兴村境内,存在着人迹罕至的原始生态环境,复兴村境内保存了东汉严道古城遗址、邓通铸钱遗址、三国蜀汉刘备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古遗址,且保存能够认定的文化旅游线路。

复兴村的村民,世世代代保留着一种奇异的风俗:头包青布帕,身着青色衣,古房山檐下悬着鱼符,以及种地使用的农具,山歌的歌词和音调,还有锣鼓音调,在蜀地也是独树一帜,倒是和古代楚国(即今湖北某些地方)如出一辙。因此,有人认为,这些村民,是楚人后裔。据雅州志、嘉州志、荥经县志、洪雅县志和汉书记载,秦汉驻官兵在此防守确有其事,淮南王即因流放于此而死于入蜀途中,洪雅县的汉王乡、汉王寺亦因此而得名。

复兴村的两种风俗,实际上是楚蜀文化,或称楚文化与青羌文化交相辉映,既融和又相对独立的缩影,复兴是楚蜀文化的交汇之地。青衣江流域是蜀国开明帝的发迹之地,也是最后根据地。秦灭蜀,蜀王南逃,战死于今彭山县境,其部属继续南撤,据青衣江之险,与秦军抗衡,其后裔将其风流传了下来。而楚王孙后裔则于此留下了楚文化的痕迹。目前,复兴村已修建了青羌民俗博物馆和观光台广场,组建了艺术团,积极发掘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当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动态保护、传承发扬等做出了有益地探索和尝试。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例如:

(1)对民间文化的保护不够,对生态文化的保护不够规范。当今,许多地方认识不到民间文化在当前条件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加速消亡的现实,认识不到传统民间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缺乏民间文化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同时,全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不强,民间文化保护还没有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2)传承体系面临着脱节。民间文化的继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口传心授,掌握一定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为数不多,他们掌握的工艺技艺随时都在消失。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打工谋生,民间文化的传承问题受到很严重的冲击,老一辈的文化传承者或年事已高,或生活困难,很多技艺在逐渐失传。

(3)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复兴村当地专业人才队伍或老化、或流失,再加上缺乏经费支持,培训、培养专业人才的机制不健全,输送渠道不畅通,在生态、文化方面的专业人员青黄不接,“人才荒”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地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

笔者给出几点建议:一,加大对乡镇文化专干的培训力度,使他们能够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文化事业的发展;二,给农村文娱演出爱好者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安排专业人士对其演艺、演技及创编工作进行指导。三,根据当地组建的剧团及文艺团体的实际情况,要大量演出符合当地农村发展、贴近农民,主动适应农村市场,不低俗、不乏味的文娱活动。四,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采用各种方式,加强对复兴村“保护工程” 的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当地的生态、文化建设与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得瓦屋山下的“全国生态文化村”走的更远、更好。

参考书目:

[1]白丽苹.生态省目标下的文明生态村建设研究.山东农业大学.2006

[2]郭晓君等.《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论》.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3]范俊玉.《先进文化建设要重视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求实》.2004年01期

[4]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