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本土文化之联系传承及保护

2009-05-20

魅力中国 2009年29期
关键词:本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乔 艳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在对其继承的同时却又在不经意间使其丧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流失就是其中的典型一例,由此,作者对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扬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传承、保护等方面剖析,并希望使其得到真正、合理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土文化 传承 保护

一、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有形的物质遗产而言的。

早在1972年,当《世界遗产公约》通过之后,一部分会员国提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制订有关民间传统文化非物质遗产各个方面的国际标准文件。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上通过了关于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建议,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对其这样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①口头传统和表述;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其主要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简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集群体性、独创性、完整性和民族性于一身的“活化石”。此种文化多为集体创作,以表现这一群体的情感、宗教、礼仪和情趣。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本土文化的联系、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地方性,鲜明的民俗、民风,它们都应该是扎根在本地的民间风俗。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这些遗产,一般都是口耳相传或者手把手地一代一代教出来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地方性。如果缺少了当地文化的特征,而成为一种普及性的遗产,那么就缺少了它的个性,从而也失去了它的地方性和民间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社会的国家,从交通、商业贸易方面来说,都属于比较封闭的社会,群落和村落之间的联系不够频繁,自然民的自给自足生产环境,使人民居住点相对比较分散。从而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文化和语言。即使是在传说中的夏商周三代,也是不同地区群落人民之间的此消彼长过程。历史上的中国统一的时间短于分裂。地方文化特别发达。在南部很多地区,方言的特色从来就是非常明显的,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文化遗产自然也有着浓厚的区域特色,由此而形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就是说的这种文化特色。中国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民族源远流长,但是都有着各自大源头传说,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广大的地区,却又呈现各自的特点。这种地方文化,通过历代的文化演变,有的进入了主流文化,有的因为得不到重视而自生自灭。

就我们中国本土而言我国还有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急需重视,例如贵州的傩戏、云南红河哈尼族人的长龙宴、泸沽湖摩梭族人走婚风俗、鄂伦春人萨满教等等都是具有无法替代特色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的传承性,如果已经消失的文化,当然无法作为一种遗产,相反的是如果这种文化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全民性的承继的普通项目,也没有必要作为紧急抢救加紧保护的项目。如中国的中医中药,当然是人类的伟大的非物质遗产,不过这是中国的一项延长了千年之久的学科,今天不仅没有消亡,而且还在不断创新壮大,这项目我就认为不能归入急于保护的文化遗产中去。

民间的地方性文化遗产,从保存的角度来看,是通过个体或地方群体的传承,而不是一种政府行为的国家保存。它的遗传性非常薄弱,一旦发生自然经济的变化、社会文化的变迁甚至或者移民的迁移,就很容易消失。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项目,其特点用中国的一句俗语叫做“不绝如缕”来形容是非常合适的。这才是我们今天应该予以重视和重点保护的。

那么如何去保护,这又是我们应注重讨论的一个问题,由此,我们不妨简明的总结为如下两点:

1、宏观层面上的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①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工作。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法可依。②政府要充分发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正确行使其宏观调控职能,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普及保护知识,营造保护的社会氛围,使人们自觉树立保护的意识。④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基金。⑤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⑥ 组织力量对全国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摸清家底。这一工程要统一部署,有序运行,要分地区分类别地制定普查方案,做到对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全面了解和掌握。

2、微观层面上的具体保护,这要求我们做到:①活化石式保护方式②博物馆式保护方式③个人、家庭、群体传承方式④整体人文生态保护方式⑤数字化与网络化保护方式⑥旅游与开发方式⑦成立民间协会等群众性组织的保护方式。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如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之庞大,种类之丰富,也是其它国家难以比拟的。我们应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比较完备、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振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纵横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级研讨班论文集[M].民族出版社.2007-7.

[2] 陈可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本土经验[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3

猜你喜欢

本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升语文综合课的教学效果
管窥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及解决措施
反观中国电影本土化精神中的人性本真
活用教材,让学生成为本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