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川地震灾后古羌文化的危机与抢救措施

2009-05-20张云霞

魅力中国 2009年29期
关键词:羌族北川文化遗产

张云霞

北川县隶属四川绵阳市,是全国唯一被国务院命名的羌族自治县,也是人文始祖大禹的诞生地、红四方面军长征主要途经地和四川古人类发祥地。然而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羌族主要聚居区的汶川特大地震给北川羌族文化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如何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和保护措施,减少古羌文化的损失,已成为北川地震后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北川古羌文化的危机

1.地震前北川羌族文化基本情况

北川自古是羌族聚居区,总人口16.9万,其中羌族人口近10万人,占总人口的近六成,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有着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羌族文化遗产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北川县境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尤其以禹羌文化、红色文化、古人类遗址文化为代表,是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亮丽的瑰宝。羌历年、口弦、许家湾十二花灯、大禹的传说、羌族民歌、羌族莎朗、祭祀大禹习俗、羌族水磨漆艺、古羌罐罐茶艺等31项民族民间文化项目被国家、省、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先后建立了中国先秦史学会禹羌文化研究基地、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被授予“中国大禹文化之乡”称号。数量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研究、延续北川羌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

北川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全县城乡具有羌民族风格的建筑随处可见。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平常日子,只要华灯初上,街头巷尾随处可听见优美的羌族音乐,可看见粗犷奔放的羌族锅庄,美丽的北川处处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景象。

2.地震中北川羌族文化损毁情况

5·12汶川大地震不仅使北川羌族人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还使其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文化遭到严重破坏。这次大地震使得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中的400多件羌族文物悉数被毁,而且大量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也在地震中遇难,由于羌族文化主要靠口口相传,熟知羌族技艺的传人遇难可能就意味着很多重要的文化因子从此“断了香火”,会羌语的长者、通晓羌族历史文化的“端公”等对羌文化的记述和传承至关重要,地震导致大量通晓羌族语言、历史文化的羌族人遇难,对羌族文化的传承影响巨大。

从文化工作者损失情况看,非物质文化方面的专家和传人损失很大:北川文化馆全体工作人员遇难,两位对羌族音乐、舞蹈有深入研究的退休人员也同时遇难;北川羌族研究所从事羌族文化、大禹文化、红军文化研究工作的主要人员都不幸遇难。特别是口弦演奏者幸存不到10人,羌笛演奏者仅存2人;此外,全县文化工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包括羌族出版物、搜集整理的羌族文学、音乐乐谱、舞蹈图谱等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众多资料,以及储存在电脑里的研究资料,也都被埋在地下。2006年,全国唯一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羌族文化研究中心”在北川县挂牌成立。而汶川大地震彻底勾销了该研究中心已有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成果,羌文化研究专家谢兴鹏也在本次地震中遇难。

就文物损毁情况看,近万件馆藏羌族民俗实物、红军文物等全部被埋在废墟下,其中100多件为国家三级以上文物;永平堡、伏羌堡、曲山关、禹王庙、东岳宫、“禹穴”石刻等100多处省、市、县级地面文物、名胜古迹完全损毁。幸运的是,地震前夕,北川的120多件文物经过认定级别后,被送往绵阳市博物馆馆藏,幸免于难。

二、北川抢救古羌文化的措施

作为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温家宝总理第二次赴北川指导抗震救灾时明确提出:“要保护好羌族文化遗产”和“建设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应对北川新县城的具体规划工作,可以采取一下几大抢救措施重建羌族文化。

1.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尽快根据羌族文化传承人遇难情况,对原来已评选公布的羌族民间文学、民间音乐、舞蹈、曲艺、民间手工艺、民间信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区等七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认定传承人。同时,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出版(再版)北川羌族歌舞碟片、图书资料。

2.对即将消失的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时组织抢救。

尽快指派相关技术人员,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先进手段,按专业标准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并完整归档,妥善保存和管理。建立羌族民间文化人才数据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北川非物质文化保护条例》、《北川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等,培养和储备各类人才。

3.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灾后重建规划中。

在组织专家实地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设施重建和恢复传承规划,支持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4.北川新县城的建筑风格应做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无论是总体建筑方案,还是各部门的方案,都应该既考虑到避震的需要,又要考虑羌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将羌民族文化元素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将新北川建筑风格与羌族文化相结合,充分体现羌民族的建筑特点和艺术,尽可能保留羌民族的文化符号,恢复基本的聚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5.将羌语做为一门课程纳入课堂,避免羌语的失传。

羌文化古朴神秘,丰富奇特,羌族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千百年来的口口相传,更显其稀缺独特,将羌语做为一门课程纳入课堂,可以避免羌语的失传。

6.建立羌族文化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

地震前,旅游业在羌族地区蓬勃发展,民族文化是其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在震后旅游业重建中,宜打破行政区划的条块分割,将旅游资源整合起来,统一规划,避免同质资源的近距离竞争,北川、汶川、茂县等羌民族聚居区要共同挖掘各自的特色,利用好大禹文化、羌族文化等独特的优势旅游资源,由震前各自为政的竞争关系转化为优势互补的合力统一体,建立一个大的羌族文化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

7.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羌文化被同化。

身处大山让羌族传统文化避免了同化,羌族传统习俗能比较完整地保存,与他们身处高山羌寨之中有关。离开世居的土地,他们将转入城市或其他地区。而震后走出深山的羌人如何保持文化传统将是个新课题。

8.实施文化场馆建设与文化工作者培养工程。

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等文化场馆是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载体,也是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汶川地震中大量的文化场馆受到破坏,灾后重建中,文化场馆的修复以及增设应该作为一项重点工程。

对民族文化工作者的培养也是一项非常重要、应当长期实施的工程。一是加大对散居在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传承人“释比”老人以及羌笛、羌绣等民族文化代表人物的保护力度,提供良好的环境,制定严格的传人培养计划,加大传人培养力度;二是要下功夫培养一批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研究型人才;三是要培养一支羌文化保护方面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包括民族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者。这样一群民族文化工作者是羌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猜你喜欢

羌族北川文化遗产
黑鹳落处是北川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天使的爱情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