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

2009-05-20张明晖

魅力中国 2009年29期
关键词:建国经济发展战略

张明晖

摘要:建国以来,如何发展我国落后的生产力,使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提升,始终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视,对此也制订了一系列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措施。虽然在某一段时间内,因未能认清当时的形势,脱离了我国国情,使经济发展遇到了极大的阻碍。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策略却基本上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分四个部分来论述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的演进过程。

关键词:建国 经济发展 战略

一、将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毛泽东在1956年第一次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首次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在初级的阶段”。十二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尤其是“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随后,在中共十三大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道路前进》的报告,第一次系统地展开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指出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并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建设的基本纲领,基本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在毛泽东的“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思想的基础上充实并将其系统理论化的。无疑,从现在看来,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必须实事求是地,以中国国情为基础,制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路线。

二、毛泽东的两步走、邓小平的三步走和江泽民的三步发展战略。

根据毛泽东的设想,我国现代工业国的建立分两步走。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改革开放后,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对这个发展战略进行了丰富和补充,使他更富有时代特征,并指导我国经济发展。邓小平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根据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提出了"新三步"构想。改革开放前后的两种发展战略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从50年代中期开始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到70年代中期,主要是处在探索阶段,毛泽东提出的赶超战略思想是反映了这个阶段不成熟的理论。尽管如此,它毕竟使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初步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和技术的基础,也为新时期实施新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可资借签的经验教训。从80年代以来,邓小平总结了毛泽东赶超战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科学地构思和设计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造和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新的实践阶段。从前后两种发展战略的转变来看,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和实践探索,为邓小平战略思想的提出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而邓小平战略思想的的形成是毛泽东战略思想和实践探索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的曲折发展。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它的目的和宗旨是:总结七大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号召全党要继承优良传统,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大会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它迈出了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步。但是在随后的九大,十大上,却将这个方针完全抛弃。在九大上,林彪作的中央政治报告中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核心,对中国社会的形势以及党的政治状况作了错误的估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所谓“斗、批、改”的新任务。并过分强调要准备打仗。将经济建设的方针搁置一边。十大的政治报告也没有能正确地分析林彪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必要的教训,反而是肯定了九大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都是正确的,仍然号召全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坚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肯定和继承了“九大”的错误,使“左”倾思潮延续下去。这两次错误的大会直接导致十年文革动荡,社会主义建设受到严重阻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左”倾的观念,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已不适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重新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对建国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了在这些事件中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错误,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毛泽东强调要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强调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达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毛泽东尽管没有完整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甚至没有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但他的思想却不同程度地接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成为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直接理论源头。

从建国开始,我国领导人就没有停止过对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毛泽东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而且还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思想理论观点,为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了先河。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从根本上解开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制度上的束缚。“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改革开放以前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为主导的路线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把约束经济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淘汰废除,建立起促进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引用四川方言“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著名的猫论高度总结了发展经济不能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只要是对经济发展有利,利用资本主义的东西,也未尝不可。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它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①。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并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 总结。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事物的发展中前进性和曲折性并存。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同样具有这二重性。总的来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从建国伊始就没有停止过他前进的步伐,从非理论到理论,从单一理论到系统理论,无不包含着发展战略的演进和发展。但也不能否定所走的弯路。曾经一度“以阶级斗争为纲”代替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几乎陷于停滞。从以上论述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体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所提出来的。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到现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无不遵守着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这一颠覆不破的真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用从具体实践中得到的经验不断发展和创新着理论。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并使我国在应对各种经济问题的时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势。

参考文献:

[1]毛泽东[M].《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

[2]邓小平[M].《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建国经济发展战略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