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丝竹《姑苏行》演奏分析

2009-05-20吴东华

魅力中国 2009年29期

吴东华

摘要:《姑苏行》是中国著名竹笛演奏江先渭先生根据昆曲音乐和江南丝竹音调改编的一首具有典型江南地区音乐风格的笛子独奏曲。宁静的引子,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小桥流水的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是游人尽情观赏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中段是热情的小快板,游人嬉戏,情溢于外。末段主题再现,在舒缓的节奏中,旋律更婉转动听,使人久久沉浸在美景中,流连忘返,全曲宁静、淡雅。

关键词:江南丝竹 作品结构 演奏特性

一、作品介绍

《姑苏行》采用江南昆曲曲调创作而成,具有典型的江南丝竹风味特点。乐曲典雅,表现了古城苏州(古称姑苏)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此曲选用南派C调曲笛演奏,充分发挥了曲笛音色柔美,宽厚而圆润的特征,再结合南派曲笛“叠、打、震、颤”等演奏技巧,乐曲表现婉转动听、韵味深长。

这首作品汇集了江南音乐的精粹,以“寂静——优雅——欢快——婉转”作为全曲情感的主线,悠扬婉转为基调。旋律优美亲切、节奏轻松明快、结构简练完整、风格典雅舒适,如同一幅水墨丹青、一蛊雨前清茗,沁人心脾。

二、江南丝竹的风格特怔

60年代初,金祖礼在《江南丝竹概述》中提出了“小、轻、细、雅“的风格特点;李民雄先生在《民族器乐概论》中则归结为:柔、细、轻;后人还不断对江南丝竹音乐特征加以总结,《中国民间民族器乐集成·江苏卷》归纳为:花、细、轻、小、活。“花”为华彩;“细”为细腻;“轻”为轻快;“小”为小型;“活”活泼,这些概括为我们指明演奏中把握江南丝竹音乐风格特征的方向。

江南丝竹音乐作品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传统技法“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手法的运用,逐步形成了江南丝竹“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也反映了江南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一)江南丝竹“小、雅、细、轻”的风格特点。

1、“小”。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较小,少则一、二人,多则也只有十来人,乐器也只有七八件,随身则可携带。夏日的傍晚,走在古朴的山塘老街、小巷里弄,丝竹声便不绝于耳。茶余饭后、三两友人,无须红装也无须听众,一曲曲优美的丝竹之声便延伸开来。

2、“轻”。“轻”指音乐情趣,侧重于轻快典雅,人们就生活在这“烟雨画桥,翠色横出;古津深处,红杏枝头”的姑苏江南,生活的惬意、一种柔情的平静,音乐的轻快情绪不经意间在指间显现。

3、“细”。音乐来源于生活,在江南玲珑有限的空间里,人是密的,树是密的,水是密的,桥是密的,足够每个人心底隐埋的诗性起兴作比、寄情托思。江南丝竹音乐不会引起听众的癫狂,而能使人净心听闻,拂尽尘埃,显尽江南秀美柔婉之风。“吴侬软语”地方语言特色,也造就了丝竹音乐的细腻一面,生涩而甘美的味道,从容而悠然的方式。也只有在清幽多水的江南,才能有这样的清幽古韵、丝竹声声。

4、“雅”。聆听江南丝竹,仿佛在一片粉墙黛瓦、花红柳绿中穿行,有莺啼百啭、酒旗迎风。江南丝竹优美秀雅、柔和清丽的音乐风格,显现在人眼前的犹如绿柳掩映的小桥流水和粉墙黛瓦的枕河人家,还有隐隐的园林亭台和淡淡的小弄深巷……?

(二)姑苏行的代表性

1、《姑苏行》采用江南地方音乐“昆曲”曲调创作,行进优美,缠绵婉转。著名竹笛演奏家江先谓老师在创作这首作品时,特别强调在演奏上要有昆曲韵味,竹笛原先在昆曲伴奏中,常常和唱腔保持同一旋律,如影随形,如引子和行板的开始“DO”的演奏处理就采用“MERE”的装饰音方法,这就是在昆曲演唱中人声常用的处理方法;作品在演奏技巧上注重音色音量、旋律强弱变化的控制,对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的讲究;音乐布局的空间大,变化多,其优美秀雅、柔曼悠远的特点突出。

2、此曲由代表中国南派特色的曲笛演奏,比北方的梆笛音域要底三到四度,以筒音sol作基础指法,笛管身粗而长,音色淳厚、圆润,演奏的曲调比较优美、精致、华丽,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风格特点表现为音调丰厚圆润,柔美流畅,旋律往往呈波浪式起伏,节奏较为舒展、平稳。乐曲情绪顿挫有致,富于歌唱性,在演奏上以用气息见长。不同音域、材质的乐器对乐曲旋律性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定程度上成了形成地方音乐特色的重要因素。

3、江南丝竹是源于江、浙一带的民间乐种,它以竹笛、箫、二胡、琵琶、扬琴、小三弦、笙、板等为常用乐器,进行和谐的演奏。南派笛艺与江南丝竹的审美和演奏技艺上属一脉相承,都讲求细腻、雅致、旋律、优美、抒情者多。运气平和,富有抑扬顿挫的美感,装饰技法大都用颤、叠、赠、打、连音加华彩。

《姑苏行》乐曲细腻婉转,曲中广泛采用江南丝竹中典型的“颤、叠、赠、打”的手法,演奏风格精细,秉承了江南丝竹音乐“小、雅、细、轻”的特点和音响形态的“细”、旋律形态的“密”、节奏形态的“稳”的音乐形态特征。

三、姑苏行音乐分析

(一)姑苏行的结构特点

此曲在旋律创作手法上采用了昆曲音调素材和富有民族调式的音阶,在曲式结构上吸收了西洋音乐所采用的复三部曲式创作方法。区别于以前的竹笛曲目,多以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直接发展而成,缺乏音乐情绪的跌宕起伏和结构整体与局部的对比统一,《姑苏行》结构严谨,对比突出,有点有面,有粗有细。

宁静引子,悠扬抒情甜美,彷彿向人们展示出一幅楼台亭阁隐現在郁郁葱葱之中的画面,首句中“叠音加腹震音”技术的运用如神来之笔,恍如淘气的儿童扔向池中的石子溅起层层涟漪,令人神往;三句尤如早起的人们惊起宿树的鸟儿,越飞越远。姑苏园林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喷泉在晨雾之中依稀可见

优雅行板,则是一段沁人心腑的音韵,形象地描绘了园林的精巧,细致之处,尤如人们慢步于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之中,每一步、每一眼都让人心旷神怡。音域的起伏、强弱的变化,恰似游人悠然而轻松欣赏美景时发自内心的愉悦之情。让人感觉到曲径通幽的存在,“每步皆景”。

热情快板,“行板在不断发展和演变后,转入热情的小快板,流畅的旋律,不时地被切分节奏和短暂休止符所中断,如嬉戏追逐后的喘气之声,和行板形成鲜明对比,生动的描写了游人兴高采烈、追逐嬉戏的欢快场面。

再现主题,似乎又使人回到了那宁静的画面之中。音乐的速度比起行板稍显缓慢,但更觉委婉动听。“叠音、倚音、连音、打音”等技法的运用,进一步诠释了江南丝竹音乐的精髓。游人沉醉于美丽的景色,夕阳西下,“三步一回头”的恋恋不舍、回味无穷跃然眼前。

(二)姑苏行的演奏技巧

1、气息

《姑苏行》演奏要求气息圆润、流畅、饱满、细腻;音色上要追求“润、厚、松”与甜美。①引子为散板,其音乐表现的是早晨的“晨”。清新淡雅、若隐若现的感觉,这要求气息的控制更加娴熟; PP或P强度吹奏时,口锋要精细,发音要纯,并显得玲珑剔透,MF或F强度吹奏时要显得圆润、结实。②行板行进中,对乐句强弱的处理要掌握江南音乐的另一特色,“高弱低强”、“高收低放”,以尽可能的体现出千回百转的意境;演奏也要注意换气位置的准确,错误的换气位置会破坏旋律的完整性,造成“破句”或“憋句”,“换气”及“弱吸”或“强吸”的处理是在江南丝竹音乐风格的作品中显得尤为重要。③快板部分为全曲的高潮,热情而奔放,旋律进行中加了较多的花饰,我们要有选择的“去其糟粕、留其精髓”,留平淡、宁静还与姑苏,同时注意每个发音要交代清楚,加强对音的音头、音腹、音尾的气息控制。如高音区连续16分音符的行进,在力度上表现为渐强,音域则由高到低,这时需要加强气息的控制,以体现出动感,气氛热烈的情景描述。④再现段落为全曲情感的归宿,表现夕阳西下,人们游园离开时依依不舍,回味无穷的情景,在旋律形态上为行板的延伸,再现部分第一小节,节奏自由,可凭着自我的感觉,控制节奏的快慢,第二小节则回归原速(原速比行板稍慢,意在增添恋恋不舍的感觉),气息的控制犹为重要,适当腹震音的使用会给乐曲增添不少色彩。

2、技巧

《姑苏行》技巧采用的是江南丝竹中典型的“颤、叠、赠、打”的手法,手指总的要求要灵活并具有弹性。指法上,强调江南丝竹中“颤、叠、赠、打”手法的运用,乐谱中一般都有详细的标记,但每个人有自己的演奏风格,要注意不能完全相信谱面,每个版本的记谱,都有作者个人的理解在里面,学习、演奏时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对江南丝竹的理解选择使用,总的演奏要求要符合江南丝竹音乐“小、雅、细、轻、活”的风格特点。①倚音等装饰音不是加的越多越好,如小姑娘头上的花饰,带一朵锦上添花,多了则显得突兀或偏离主线。②在实际演奏中,有很多的人对于腹震音的理解有些偏离,感觉腹震音能体现波光鳞鳞的场景,姑苏行又是描写江南水乡的作品,于是选择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值得商榷,都说“小桥流水”,全曲皆为水,何来小桥、何为景。合理腹震音的使用,是作品的一个重点。③演奏江南丝竹的主线,区别于北方作品的豪放、激扬,江南音乐的含蓄又是自身的一大特点,高音区一般采用p—mp的音量,底音区则选择mf—f的音量演奏,能使旋律更抑扬顿挫,委婉动听。

3、情感

江南丰富的物产、富足的生活,衍生了人们自信、从容、满足和享受的心态,《姑苏行》作为江南文化的产物,自然诠释着江南文化的精神意蕴,“采苏杭之丝,载洞庭秀竹,变吴越佳音,集弦索精萃”,《姑苏行》优美的旋律,汇集了江南音乐的精粹,“寂静——优雅——欢快——婉转”是全曲情感的主线,宁静悠扬是它的基调。演奏或聆听都须把自己放进姑苏的亭台楼阁、放进小巷里弄,让自己的身心去感受、去体会。

也总以为《姑苏行》表达最多的是宁静、淡和。她细腻、清丽、高低错落,悠扬婉转,每一次的聆听,心总会随着灵动轻盈的曲调飘扬。而回眸,总能体会到许多忽略或无法表现的东西。。。。。。

民族文化之博大精神,民族竹笛之奥妙无穷,服之,为之倾倒,愿我们年青一代为了民族文化、民族器乐的渊源流长而进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俞逊发.《中国竹笛考级曲注》.2002.1

[2] 陆春龄.口授. 1999年春于上海

[3] 刘承华.《中国音乐》.2005年第04期

[4] 王子展.《江南丝竹发展史》.人民音乐, 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