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哲学思想中理想人格的价值特征

2009-05-20杨普春1谢丽萍2

魅力中国 2009年29期
关键词:庄子

杨普春1 谢丽萍2

摘要:庄子的"至人"思想是庄子哲学价值人格思想的集中体现。"冰清玉洁"的价值仪态特征,不囿于物事的价值独立特征,纯任自然的价值自由特征与快乐逍遥的价值超越精神,是"至人"人格境界的四重特征,研究庄子这种价值人格特征,有利于透彻了解庄子哲学的精神。

关键词:庄子 价值仪态 价值独立 价值自由 价值超越

庄子哲学思想义理宏达,旨趣幽远,其所描述的“至人”之境,不仅成为后世道教神仙人格的理论渊源,也成为激扬中国文学艺术审美境界的思想宝库。如果说,庄子哲学思想作为一恢宏磅礴的体系集中表达了老子之后道家效法自然的价值追求的话,那么庄子对理想人格的价值特征的刻画、描述、憧憬与追求则是庄子哲学思想中价值主体的自我培育和自我发展设计。对此予以系统梳理,有益于对庄子哲学精神的深入理解。

一、“冰清玉洁”的价值仪态

《庄子·大宗师》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种静寂安闲的容貌仪态,飘渺逍遥的行状特征,艺术而又直观得表现了“至人”与自然一体,无违天地的不拘状态,惹人遐想,令人神往。而且,庄子还进一步向我们展示了至人“张乎其虚而不华也”的内心世界,其内心充实而面色可亲,其心志开阔而不浮华。也就是说,“至人”人格具有内外相统一的价值特征。

二、纯任自然的独立人格

庄子向我们进一步揭示了“至人”不仅有仪态之美,更有独立人格之美,而这种独立的价值人格,更是实现了“至人”之境必不可少的条件,那么,这种独立人格具有哪些特征呢?《庄子·逍遥游》:“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蔽蔽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于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肖分兮然以物为事。”“至人”的独立价值人格,首先表现为“孰肖分兮然以物为事”上,由于“至人”的能够达到与“万物为一”的纯任自然境地,因而万物之于“至人”,已不是一种外在的存在,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已不能改变“至人”的精神世界,“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然而往,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道是宇宙的根本运化规律,由于“至人”能够做到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因而既使连生死这样关乎人存在的根本问题,也丝毫不能影响他的心境了,更遑论其他!

当然,如果庄子的“至人”人格的独立特征还只是相对于自然存在而言的,那么,这种独立人格则由于抽空了人的社会性存在的一面,而必然归宿于消极的遁世主义之中,这不是庄子的真实精神,因为在庄子看来,社会利害的本质只不过是人以一己之利来谋求占有公众财富、公众利益的结果,这对于人的本性而言,都是“以物易己”,是对独立人格的遮蔽。而“至人”的价值取向,则是“不从事于物,不近富贵;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时之利,以为己之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不以物挫志。”(《庄子·徐无鬼》)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在庄子将欲死亡时,弟子欲厚葬他,而庄子则反劝弟子说:“吾以天地为棺犉,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具邪?何以加此!”(《庄子·徐无鬼》)这是一种真正洞察了生命的真相之后,无所求取、无所丧失、无所舍弃,不以外物改变自己,反求自己而不穷尽,顺任常道而不矫饰的真正的独立的价值人格。而这种独立人格,又必然是一种无为而又自然的自由人格。

三、无为自然的价值自由境界

庄子认为,理想人格是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自由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无碍”、“逍遥游”的境界。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不仅具有“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的精神气象,更有一种类似“庖丁解牛”、“津人操舟方神”式的实践自由品格,这是一种创造自由的能力和境界,在庄子哲学中,充满了对这两种人的赞叹与钦佩。具有这两种自由品格的人,就是无为而又自然的“至人”。这样的人格因其无为,所以他没有任何矫饰,是一种纯任自然的至真、至善、至美的圆满状态。他能容纳万物,保守天真,他以宽容的心境对待万物,对于万物和他人都没有任何侵略性,在他面前,天地万物都显现出最真实的面貌。《庄子·天下》篇中有一段话,最能体现出这样的精神境界,“昔者舜问于尧曰:‘天地之用心何如?尧曰:‘吾不敖无者,不废穷民,若殆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矣。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尧曰:‘天德而士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

四、“至乐无乐”的超越品格

具有了以上诸种价值品格的“至人”人生,就是一种快乐的人生。庄子说“至乐无乐”。(《庄子·至乐》)这是一种最高的快乐,与之相比,任何其他一种因名利物事的满足而获取的具体的快乐都不足道,这样的快乐,包含有所有的欢乐而又远远高于它们,因而,对之只能用“无乐”来言说它。因为世人所一般理解的快乐,比如富裕之人对自己聚财敛富的追求,显官达贵之人对自己禄位保全的忧虑。长寿之人对自己生命延续的渴望等等。都是不惜以自己生命的牺牲来获取自己渴望得到的东西,得之则乐,失之则忧。他们的快乐,都饱受身外之物的制约,都是一种不自由的快乐。这样的快乐,与其说是一种快乐,不如说是一种刑罚。庄子称之为“内刑”。这里,庄子通过“至乐”的表诠,继承又发挥了对老子“有无”思想的理解,对后世道家生命精神的养成,提供了智慧启迪。

庄子与老子一样,都视道为最高的本体世界,都将追求与道的合一视为理想价值人格的最高境界,所不同者,老子对“道”的追求,大都是通过对现实世界、对有限事物的价值批判来展开的。而庄子对道的追求,则更多地表现外一种“超越”的青草,这种超越的价值情操,集中表现于庄子对“物化”思想的认识中。庄子在《齐物论》中向人们讲述了一则庄周梦蝶的故事,在梦中庄周因化蝶而与蝶为一,就在这种“庄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庄周与”之中,庄子达到了“自喻适志”的精神状态。与老子更多的批判精神相比,庄子哲学,则更多了几分恬静与飘逸的审美气质,这是一种主客冥合为一的“忘我”、“丧我”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庄子对理想人格的价值憧憬与追求,也便有了几分在痛苦中超解人生的韵味。

参考文献:

[1](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版

[2]王邦雄.《修真——庄子的生命本质》.海南出版社,2008版

猜你喜欢

庄子
《庄子说》(三十九)
《庄子说》(三十)
《庄子说》(二十八)
《庄子说》(二十七)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一)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