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的一点认识

2009-05-20

魅力中国 2009年29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

张 斌

摘要:印顺法师根据佛法"契机契理"的特点,对佛教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改革,提出了人间佛教思想,完成了响应时代对佛教挑战的历史任务;人间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人间佛教的目的是通过在人间对人类的关怀,达到人间净土的创造和实现

关键词:人间佛教 以人为本 净土创造

印顺导师是当今台湾佛教界的佛教泰斗,被誉为是台湾“佛学研究派”的领导人,“人间佛教”的“播种者”与“领航者”,“佛教思想的改革家”。他继承武昌佛学院佛教改革的路线,以批评的精神抉发、恢宏佛教的根本原理,并以开创的情怀为佛教另辟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理路与新格局。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人间佛教思想的体会和认识。

一、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是响应时代挑战的结果。

明清以降,直到近代,佛教日渐衰微。僧团松懈,纪律败坏,广大僧人多为文盲,既不诵经,更不能真正理解和弘扬佛法。佛教已沦为一个为死人服务的、装神弄鬼、充满迷信的组织。加之统治阶级的戒心和防范,更使佛教日益和主流社会及人民大众相疏离,进入了所谓“末法时代”。面对佛教的衰败式微,一些有识之士和高僧大德痛心疾首,他们为振兴佛教做出了种种努力,经长期反省,中国佛教界终于于20世纪30-40年代揭橥“人间佛教”这一崭新大旗。其中印顺导师就是“人间佛教”这一运动的重要思想家和改革家。

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的基础是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在继承太虚大师思想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几十年游心法海的刻苦钻研,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思想。然而这一思想的提出却与国学大师梁漱溟的“离佛归儒”的刺激有着直接的关系。

1938年冬,梁漱溟在重庆汉藏教理院演讲中提到佛教缺乏“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时,使听讲的印顺导师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是啊,一个缺乏人生关怀的宗教哪有其存在的终极价值呢?他对人生、社会又能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呢?“吾心疑甚,殊不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法师开始了对中国佛教的深刻反思。《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中的一句话给了他莫大启发,原话是这样“比丘当知,三十三天着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所以然者,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这使他领悟到:佛不是天神也不是天使,是在人间修道成佛的,是现实人间自觉觉他的大道。所以佛教理应是“人间佛教”,而不是神魔、鬼化!这也消除了梁漱溟对佛教的质疑:“释尊之为教,有十方世界而详此土,立三世而重现在,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类为本。释尊之本教,初不与末流之圆融者同,动言十方世界,一切有情也,吾为之喜极而泪。”危机也是契机这一重要发现为法师的佛教思想奠定了根本基准。在此基础上,他又反思了其它一些有关佛教的重要信念。正如他在《佛法概论?序言》中说的那样:“关于佛法,我从龙树的《中观论》得一深确的信解:佛法的如是真相,无所谓大小,大小乘只能从行愿中去分别。缘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见,所以《阿含经》是三乘共依的圣典。”这样同“佛出人间”,“即人成佛”一样,“缘起中道”也成了“人间佛教”的思想支柱之一。同时他还认为,佛法的流行人间,没有方便适应是不行的,但也“不能刻舟求剑而停滞于古代的”方便、法门。因此,“在时异境迁的今日,今日的中国,多少无上妙方便,已失却方便大用,反而变为佛法的障碍物了!所以弘通佛法,不应为旧有的方便所拘弊,应使佛法从新的适应中展开,这才能使佛光普照这现代的黑暗人间。”他希望能打通大小二乘,“让佛法在这人生正道中逐渐取得新的方便适应而发扬起来!”印顺导师通过对佛教思想的系统梳理,扬弃其中不合时宜的观点、方法,力图将佛教融入到主流社会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达到弘扬佛法,建立地上佛国,人间净土的目的。

二、以人为本是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的核心。

“自利与利他的合一”的菩萨道是彰显人间佛教“人本”特点的重要方面。大乘佛教一直主张,菩萨的自利主要从利他中来,一切与利他相应的行为,都是实践菩萨行,趣向佛果了。就“契机”来说,印顺法师结合现代中国人的特点,站在时代的高度,总结出如下三点:一是“青年时代”。他认为当前的时代,“少壮的青年,渐演变为社会的领导中心”,因此,当前弘扬人间佛教,摄化的当机应以青年为主。二是“处世时代”。与中国传统佛教的“出家”即“出世”的形象不同,印顺法师认为“处世”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倾向,现代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佛教本来就是在人间的,只有有人住的地方,就应该去作种种利人的事业,传播佛法。三是“集体时代”。佛教本来是重视团体生活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这样的集团生活,做到‘知过必改,人人向上,和乐共处,养成光风霁月的胸襟,洁净庄严的品格,净化自己,健全佛教,发扬正法,一切从此现实中出来。”

印顺法师还从历史与现实的考虑中,进一步揭举出“三宝在人间”的现实关怀。他响亮的宣称:“我们是人,需要的是人的佛教。应以此抉择佛教,使佛教回复在人间的本有的光明!”

三、创造是印顺人间佛教的应有之意。

印顺法师认为,创造净土与往生净土都是佛法中的应有之一,不应偏颇。净土之“净”,是对治杂染的,具有积极意义,不仅是一尘不染的无污染,也含摄美妙与圣洁的意思,实际上也表达着超越世俗的真善美的统一。这样,净土就具有了现实人间的亲切感,拉近了在人间成佛的希望。基于这样的认识,印顺法师认为“净”是佛法的核心。他说:“学大乘法,要从两方面学,即修福德和智慧。约偏胜说,福德能感成世界清净,智慧能做到身心清净。修福修慧,也是依此净化众生与世界为目的的。这样,到了成佛,就得二圆满:一、法身圆满,二、净土圆满。”

如何修净土?如何实现净土?印顺法师认为净土不仅包括自然界的净化,也应包括社会的净化。因此,净土的修行者,应明白求生净土的本意在于净化世间,并不是到净土去享福快活。所以在净土信仰中,应该追问净土从何而来。菩萨发心学佛,当然是为了实现佛陀那样的净土,但他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受用着想,而是为了教化众生,也就是创造净土。印顺法师指出:“有净土,就可依净土摄化众生,即可共同的实现净土。摄取净土以摄化众生,这是净土的要义:净土是从为利益众生而庄严所成,不是从自己想安乐而得来的。”

如果不知庄严净土,不知庄严净土从何而来,而仅仅强调求生净土,那是把净土看成了“神教”一类的天国,这是印顺法师坚决反对的。印顺法师对于净土思想的详细梳理,不仅廓清了人们对于净土的认识,对于净化人间,创建人间净土也是一个莫大的贡献。透过上述的说明,我们可以发现,印顺法师所揭示的人间佛教思想,明显具有“人本”与“创造”的核心特征。它不仅有以人为本的现实关怀,而且还具有净化身心,和谐人类等创造人间净土的勇猛精进精神。这种思想,对当代佛教事业的发展,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书目:

印顺.《印度之佛教·自序》.正闻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见《大正藏》卷二,第694页上。

印顺.《印度之佛教·自序》. 正闻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印顺.《妙云集·佛在人间·人间佛教要略》,第99页。

印顺.《妙云集·佛在人间·人间佛教要略》,第109页。《增一阿含经》卷第十八,见《大正藏》卷二,第637页中。

印顺.《妙云集·佛在人间·人间佛教绪言》,第28页。 印顺.《妙云集·净土与禅·净土新论》,第1页。

印顺.《妙云集·净土与禅·净土新论》,第4—5页。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的当前价值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