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的对外开放与经济文化的繁荣

2009-05-20唐刚猛

魅力中国 2009年29期
关键词:对外开放唐代

唐刚猛

摘要: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开放性的王朝,唐代不断全面地开放,引进各种思想和艺术,中外经济文化大交流,促进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局面的形成。唐朝的一些开放政策对我国今日的改革开放仍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唐代 对外开放 经济繁荣 中华文化圈

一、唐代的对外开放政策

唐代的对外开放,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中外使节往返、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等。然究其实质却不外乎物质流通与人员流动两种而已。前者主要以物质文化的形式丰富了唐人的物质生活,促进了唐代物质生产的发展;后者则通过外人的活动、思想及其行为习俗等改变着唐人的行为与精神世界,由此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引进国外各种宗教思想

天竺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玄奘在印度取经17 年,回国后在慈恩寺组织大量僧人译经;义净从水路去印度取经,回来在荐福寺译经……当佛教在长安发扬光大时,在印度却很快衰落,长安为佛教第二圣地,从此辐射传播到日本、朝鲜及东亚各地。法门寺迎佛骨舍利子为非常盛大的宗教活动,从扶风到长安300里路旁搭满帐幕,布设供桌,万众拜迎,从西京到洛阳也是知此。

摩尼教的传播。此教为波斯人摩尼所创,公元694 年传入中国。唐德宗时,曾令摩尼师祈雨,长安亦有摩尼寺。回纥很多人信此教,宪宗元和时,回纥请于河南府和太原府置摩尼寺,唐政府准许。其教能互助、能相争,信者不少。其后虽唐武宗灭断此教,但它仍在民间传播。

伊斯兰教的传播。此教为阿拉伯人穆罕默德所创。公元651 年伊斯兰教徒建大食国,遣使来唐。安史之乱时“亦用其国兵,以收两都”。大食士兵落籍于中国,伊斯兰教即传入,沿海城市广州、泉州、杨州等地伊斯兰教徒日益增多,教徒瓦哈伯即在广州传教。

(二)吸收域外各种艺术

音乐 唐代大力吸收少数民族和外国的音乐。《新唐书·礼乐志》载,当时传入的四夷音乐,东方有高丽、百济、日本,北方有鲜卑、吐谷浑、部落稽,南方有扶南(柬埔寨)、天竺(印度)、南诏(云南,含缅甸一部)、骠国(缅甸),西方有高昌(吐鲁番)、龟兹(库车)、疏勒、康国(在今中亚)、安国(在今中亚)等十几种音乐。

绘画 中国唐以前绘画多为平面,不分明暗,学习了西域画法才有了明暗。唐代画家善于学习天竺西域画法,使唐代绘画有极高成就,名家辈出,初唐阎立德、阎立本兄弟长于人物,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王维皆名画家,郑虔、曹霸、朝干、周日方、毕宏等皆丹青妙手。

建筑 隋唐时代,随着佛教的大量传入,印度佛教建筑也受到国人积极学习。今大雁塔雄伟高大,达64 米,成为唐代重要遗筑,且为西安之象征。再如小雁塔,原高15 层,现余13 层,高4313 米,塔身修长而带曲线型,极富异域情调,再如南五台隋仁寿寺宝塔,周至仙游寺宝塔,长安香积寺善导塔,高陵崇圣寺宝塔。唐代还修了许多石塔、铁塔、木塔等。唐代佛寺建筑十分宏伟壮观,既有中国式建筑特点,又吸收印度西域佛教寺院特点。

(三)贯通对外商贸通道

唐朝中国是当时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各国商人、使节、贵族、学者、僧侣、艺术家不断来中国。唐朝的使臣、僧侣、商人等到域外也很多。政府设鸿胪来接待,设许多商馆、市监、市舶司来管外贸。太学中有众多留学生,政府有大量外国人任职。长安、洛阳、扬州、广州都是重要外贸城市。

以上的交流,交通顺畅是基础,而唐朝在扩展对外交通方面无疑是极为成功的。如唐德宗时宰相贾耽撰写的《皇华四达记》就曾记述说:当时,通往周边民族地区和域外的主要有七条交通干道:一曰营州入安东之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此外,还记有从长安分别通往南诏的南诏道和通往吐蕃的吐蕃道。上述道路,西向可通往西域,穿越帕米尔高原和天山的各个山口,到达中亚、南亚与西亚,甚或远至欧洲,即著名的陆路“丝绸之路”。在扩展对外交通干道的同时,唐朝还在沿途遍设驿所。这些可与周边民族及远域实现交通的干道,不仅有利于政治外交往来与军事调兵运输,而且还便利了经济贸易交流和商旅通行。

二、经济文化的繁荣

唐代对外开放是促成其盛世形成的主要因素,英国著名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这才有“盛唐气象”的恢弘、博大与开放。

(一) 经济的空前发展

人口的增长。唐初武德年间,全国有200 余万户,贞观年间增加到300 万户,652 年上升到380 万户,705 年615 万户,人口3714 万。开元、天宝时期,人口上升速度更快,户数至少有1300-1400 万,人口约6000-7000 万人。

手工业发展。纺织、冶铸、烧瓷等几个部门的手工业生产,都有比较显著的发展。丝织业很盛,品类繁多,争奇斗艳,十分精美。其花式有龙凤、麒麟、狮子、孔雀、仙鹤等。武则天令工人用铜铸天枢,高105 尺,径12 尺,复杂宏伟。

商业的繁荣。唐代商业繁荣,尤以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最盛。长安周边70 多里,有东市和西市,各占两坊之地。据考古勘查,每市周长8 里,市内有井字形大街,有220 个行业。繁荣时西市有几十万人口,长安一百万人口。

(二)文学的繁荣

唐代诗歌成就非常突出,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辈出,佳作如林。仅《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编》所录,就有诗人2000 多家,诗篇51000 多首。出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杰出诗人。题材广泛:社会黑暗、人民疾苦、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等都有。体裁多样:五言七言,乐府歌行、古风近体、律诗绝句等各种体裁,无不具备而完善。风格有飘逸、沉郁、雄深、幽闲、绮丽、险怪、争奇斗艳,蔚为大观。另外,与诗相对的词也兴起于唐代。

唐代散文的成就很高,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其理论与创作实践使散文得到很大发展,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唐传奇是古典小说的成熟,作家有意写小说人数较多,作品数量多、质量高。《李娃传》、《霍小玉传》、《柳毅传》、《莺莺传》、《任氏传》、《南柯太守传》等许多传奇都脍灸人口,有很高成就。

(三)东亚中华文化圈最终形成

东亚中华文化圈是古代东亚地区以中国为地理中心、以中华文化为文化内核形成的包括日本、朝鲜、越南在内的儒文化圈。其基本要素是“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中国式科技等”。唐时,在秦汉以来已有的地域分布基础上再次完成了以唐文化为特质的文化输出,奠定了中华文化在当地的风格,其主要特征即是唐式制度、唐式文化科技在当地生根、发展,形成了以唐文化为底蕴的社会运转机制。日本的大化革新自不必多说,大化革新的极盛时期,即是以唐朝律令为基础,颁行了在日本国内适用的官僚品级制、公民制、郡县制、租税制及相关法令等。

东亚文化圈在唐代的最终形成是唐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一大贡献。因此,唐对外开放的深远意义在于促进了东亚区域的共同发展,使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有了更坚实的环境依托和文化依托。

总之,在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等诸层表象的背后活跃着对外开放这一积极因素,正是因为唐对外开放,广泛吸纳域外优秀文明成果,才最终孕育、产生了高度发展的唐代文明。

参考文献:

[1]王赛时.对外开放说盛唐——《唐代对外开放初探》评介[J].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9,(07)

[2]杨荣祥.浅谈唐代的文化开放[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3]宗建亮.唐代的经济繁荣与对外开放[J].贵州文史丛刊,2001,(03) .

猜你喜欢

对外开放唐代
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与产能过剩化解
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