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封丘民间婚礼中的抢婚遗风

2009-05-14

寻根 2009年6期
关键词:鞋油功臣大嫂

张 艳

2008年年底,我参加了河南封丘县两家的婚礼,一家住在封丘县王村乡王王村,一家住在赵岗镇赵庄。通过目睹这两次结婚仪式的全过程和对当地百姓的调查,本人认为这一地区的婚姻模式明显带有古代“抢婚”习俗的残余。主要表现在夜半嫁娶、宴请功臣、带彩回家等婚礼程序中。

夜半嫁娶

在封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去(娶)的早,赶鸡叫。按照当地的说法就是,婚礼仪式举行越早越好,赶早不赶晚,最好是在鸡叫之前,天还未亮时,这样两个人才能白头偕老。当地的老人说,他们当年都是半夜男方就到女方家,拉着人就走,有娶亲的人家,晚上是不睡觉的。同一天娶亲的人家要比赛,看谁家去(娶)的最早,谁家最早喜神就会降临谁家,夫妻就会百年好合。本人认为,这显然是古代抢婚习俗的一种残余。

“婚”在古代是写作“昏”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云:“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日婚。”从中可见,古代结婚仪式举行的时间应该是在天黑时。张舜徽在《说文解字约注》卷23中说:“古娶妇必以昏时者,当缘上世有劫掠妇女之风,必乘夜昏人定时取之,以避寇犯也。后世礼文大备,而亲迎犹必以昏时者,盖亦太羹玄酒,不忘原始之意耳。”吕思勉、蒲生华也有类似论述。本人认为正如上面诸先生所说,昏时嫁娶、昏时行礼正是古人借苍茫暮色的掩护前去抢亲掠偶的遗俗。夜间抢婚是在情理之中的,一个氏族部落的成员到另一个氏族部落去抢掠女子,当然选在夜间以出其不意,“抢”其不备。娶妇以昏时,以昏暗不备便于偷袭抢掠。这些都说明了晚上举行婚礼与抢婚有一定的关系。

在封丘地区,新娘们为了赶上第二天的早班车,通常要在结婚的前一天晚上化好妆。我去的那两场婚礼,有一对两家是邻村的,坐汽车只需要大约20分钟,但是她们为了赶时辰,还是前一天晚上就去化了妆,并整整坐了一夜。现在尽管人们还是早早地去迎娶新娘,但一些老人仍然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不能早早起,迎娶的时间比过去晚了。

在《仪礼·士昏礼》中有新郎迎娶时要“执烛前马”的记载,就是走在前面的抢亲队伍要点上火把引路。火把在抢婚中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在来回的路上照明,另一个就是可以帮助掠婚者于黑夜中辨认被抢对象,以防抢错了对象。在封丘这一地区,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时,有带手电简的风俗,并且男子在下车接新娘时,是一定要用手电简照着新娘的。在大多情况下,他们先把所有在此屋的人都照一遍,最后集中在新娘的身上。手电一般带有两把,新娘在被新郎认出后就会得到一把手电简,两人是照着手电出新娘家的门的。然后新人再在车灯的照明下开路,车灯是要伴随他们走完全程的,即使是天亮了,车灯也不能熄灭。本人认为手电筒或车灯在这里或许正是古代抢亲队伍所持火把的替代品。

如上所言,本人认为封丘的这一风俗和古代的抢劫婚在时辰上是相仿的。昏时行礼是古人借着暮色的掩护前去抢亲掠偶的遗俗,只有这样,抢婚成功的可能性才会大大提高,而封丘地区天不亮就娶新娘回家,或许正是古代抢掠婚的残留。

涂抹新娘与宴请功臣

新娘刚到新郎家门口时,就会被迎亲队伍中的一伙人给抹上一脸鞋油,而这时新娘是不会做出反抗的,也不会因此生气。我为此感到诧异,为了这一刻,她们熬了整整一夜,还没来得及展示美丽的容颜,就变成“包公”了。当问这伙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们却说这是好事,这样男方的家人才会善待新娘,同时,他们也会得到很好的招待。笔者觉得,这也可能是古代抢婚之遗俗。女子脸上涂上的鞋油,或许是意味着新娘是抗争了的,这就说明新娘是很不容易抢来的,迎亲的人们可以向主人家展示他们在抢夺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并以此来邀功请赏。当然这都是这一行为曾有的意义,而今人则可能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在古代抢婚时,前去抢亲的人是冒一定风险的。我国的抢婚现象大约在商周时期就存在。《易经·贲卦》爻辞六四云:“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所描述的就是男方携带武器来抢亲的情景。“匪寇”,解为“非寇”,意思是:他们不是强盗,而是一群抢亲的队伍。这些被抢女子的反应就是“泣血涟如”,即拼命呼喊,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情景下,武力决斗是必然会发生的。这些爻辞就说明古代抢亲是需要大队人马的,并且在抢夺过程中可能会伴有厮杀。前述封丘地区新娘子在进新郎家门前,被在脸上涂抹鞋油,或许象征的正是在抢夺过程中厮打的痕迹。

新郎新娘进门以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当然是拜天地,在早已准备好的桌子(上面放有一定的供品)前面许个愿,拜三下,这是给上天、给祖先一个交代,祈求保佑两人幸福。然后,男方家去娶亲的一伙就要求新郎背着新娘,在正屋门口叫:爹妈我们来了。然后,宴请功臣的环节就开始了,男方的父母首先会和几个代表握手或拥抱,并且说一些慰问的话语。然后,这些所谓的“功臣”就会在早已准备好的餐桌前就坐,尽情地分享成功后的喜悦。一般情况下,新郎的父亲会先给这群功臣敬酒,然后再由新郎新娘一起给这些人敬酒。他们这时就可以大饱口福了。本人以为,如果在古代,这或许就意味着对抢亲的功臣们的犒赏。

总之,本人以为,从涂抹新娘和宴请功臣这一程序看,封丘地区的民间婚俗中也明显保留着古代抢婚习俗的残余。

带彩回家

原始的抢婚是惨烈的,是要经过一番殊死搏斗的。而不像现代,女子早已准备就绪,坐在家里等待着迎亲的队伍。董家遵的《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中说:“男家在黄昏时分去抢夺女子,女家在天色苍茫里,势必举燎往追。”由此可见,女方家是不愿意或说不甘心就这样让自己的女儿被别人抢走的,他们也会派人去追,尽管没有充分的准备,尽管在追逐的过程中会受阻击。

在封丘的婚礼上,有些习俗似乎是在表现女方在被抢后的抗争。在举行婚礼的当天,女方一般只有大嫂和几个要好的朋友到新郎家,临走时,抢亲的功臣们也会在大嫂及同行好友脸上抹一些鞋油。如果他们脸上是干净的,出门时当地的百姓就会说:“怎么不带些彩回家?”据说带彩是吉利的,脸上没抹黑,就表明你缺少些什么东西。本人认为,这也可能是古代抢婚习俗的遗留。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让大嫂送新娘的原因:一是她有经验,因为她也是被“抢”来的,所以她知道适时而动,找准机会带着妹妹逃跑;二是打探新郎家的情况,回去向父母作汇报,新郎人家不错就做一个顺水人情。不管是哪种用意,大嫂是要回家的。大嫂回家要给父母作交代,不能说是把妹妹扔别人家自己跑回来了。所以,为了不让大嫂回到家在父母面前没法交代,抢亲的功臣们就会用鞋油在大嫂及同行的好友脸上抹一些,表明你们是经过了抗争的,只要自己尽力了就行,至于结果就是次要的了。当然,今天这些行为原初的意义都已经没有了,只是还保留了当初的形式,过去具有实际功能的行为,今天只是“表演”罢了。

有一些地方也有兄弟陪同去,这样的情况就会略有不同,会多出一项猜酒比赛。宾客到男方家坐定后,先自由地进行一些猜酒令活动,然后男方家就会把请到的“评委”(一般是在当地资格较老的、类似族长的人物或者是媒人)请上台,由新郎和新娘家双方的代表参加此项猜酒比赛。比赛是轮流划拳进行的,往往经过几圈比赛,许多人都已酩酊大醉,话语增多,胜利者甚至欢呼雀跃,尽情地抒发自己心中的骄傲;失败者憋足了劲一饮而尽,并等待着下一局的较量,亳不示弱。这种较量几乎成了判断新郎和新娘家庭势力强弱的一个主要标准。只不过相对于古代的抢婚厮打,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使得宴席气氛活跃。这场较量的规则是:谁赢了要在脸上挂彩的,用以表明自己的奋力拼搏。但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的家庭成员,最后都会搞到自己脸上些鞋油,以图一个吉利。

抢婚是一种较早的婚姻形式,盛行于人类社会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时期,这是人们婚姻观念进步的一个标志,从这时起,人们开始意识到与异族通婚的好处。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抢婚的习俗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在现代许多地区的婚姻礼俗中仍留下了它或明或暗的足迹。封丘地区婚礼中的夜半嫁娶、涂抹新娘、宴请功臣和带彩回家等程序中正积淀着一些古代抢婚习俗的残余。

猜你喜欢

鞋油功臣大嫂
Shoes Come From Chocolate巧克力皮鞋
灭害功臣
大嫂大,二嫂小
鼓励
泥土中的功臣
越擦越亮的皮鞋
街上来了新城管
大嫂(散文)
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