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代词“人家”的交际功能

2009-05-13

现代语文 2009年11期
关键词:所指

赵 明

摘 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用语言学的理论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代词“人家”在不同所指中的交际功能,即:(一)指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即泛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二)指某个人或某些人,即专指说话人以外的一个或几个人;(三)作复指成分,与后面的名词性成分共同构成同位语;(四)转指第一人称,指说话人自己;(五)转指第二人称,指听话人。

关键词:人家 所指 交际功能

代词作为语言中的一个重要词类,在谋篇、造句上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除了能起到在语义上衔接上下文的语篇功能之外,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还能起到表达情感的语用功能和修辞功能,因此得到了众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在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中,“人家”是比较活跃的一个,不仅使用频率高,而且用法灵活、含意丰富。“人家”所指的对象随语境的不同而不同。

关于代词“人家”的研究论著颇丰,这里不再一一详述。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还缺乏对其在不同所指中的交际功能的深入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考察“人家”在不同所指中的交际功能,以便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知道其所指,在说话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体现它独有的交际功能。

一 、“人家”在不同所指中的交际功能

(一)指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即泛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

“人家”的这个义项将谈话人和听话人排除在外,指其他人。其用法大致相当于“别人”,这是“人家”的基本义。这里,“人家”的指代对象具有不确定性,一般只是泛指某个或某些人,至于具体是谁,并非话语关注的对象。例如:

(1)想一想为什么人家能做到的我们没做到?想一想为什么人家敢闯敢干我们却缩手缩脚?(人民网,2003年12月15日)

“人家”的这个义项和“别人”基本相同。下面例子中的“人家”和“别人”同时出现,只是为了避免选词的重复和单调,词义并无二样。

(2)但是替别人忧虑总不如替人家喜欢,大家于是忘记了祥子的车,而去想着他的好运气。(老舍《骆驼祥子》)

不过“人家”和“别人”也有细微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语体色彩上。尽管二者都既能用于口语,也能用于书面语,但却各有侧重:“人家”的口语色彩比较重,因此在日常交谈中,特别是闲聊、拉家常时人们一般更多地使用“人家”,而在书面语体,尤其是公文、学术论文等正式语体中则通常使用“别人”。换句话说,“人家”在语体色彩上表现出随意性,口语味浓,而“别人”则显得比较正式、庄重。例如:

(3)矮子自言自语地说:“混它妈的一辈子,连个媳妇都摸不着!人家它妈的宅门里,一人搂着四五个娘们!”(老舍《骆驼祥子》)

(4)他……不向别人尤其不向群众虚心学习。(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二)指某个人或某些人,即专指说话人以外的一个或几个人

“人家”的这个义项为确指,是泛指“别人”用法的发展。这时的“人家”代替上下文提到的人,大致相当于“他、她、他们”。

如果从语用角度来看就会发现,使用“人家”有时能把话说得更为含蓄。这是因为“人家”具有浓厚的泛指色彩,往往没有明确的所指,有时说话人利用这一特点,故意将指称对象说得较为含混和隐蔽,以实现特殊的表达效果。例如:

(5)黛玉点头谈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曹雪芹《红楼梦》)

结合具体的语境,很容易看出“人家”的指代对象是薛宝钗。“人家”在这里作定指的“她”讲。这是兄妹之间的拌嘴、打趣,并非激烈争吵,说话人并不想把话语的指代对象点明,因而用“人家”来增强其模糊性,以留情面和余地,弱化指责的意味,避免矛盾的激化,有时还显得格外幽默。这是使用“他、她、他们”所不能有的表达效果。

(三)作复指成分,与后面的名词性成分共同构成同位语

“人家”的这种用法多用于复句中,说话人有意将两个或两类人对举,对两者进行比较。例如:

(6)有的又说了:“人家祥子是另走一路,咱们凭力气挣钱,人家祥子是内功!”(老舍《骆驼祥子》)

例(6)中“咱们”和“祥子”对举,说明两方挣钱方式迥然不同,有意凸显祥子的“另类”,话语充满讽刺、挖苦和嘲笑的口吻。在这里,“人家”作复指成分,只有指示作用而不具替代功能,去掉“人家”,整个句子的语义仍旧完整,理性意义基本保持不变。试比较:

(7)雨农总是说:“你看人家小双,孩子都几个月了,我们还不结婚,难道要长期抗战吗?”(琼瑶《在水一方》)

(8)雨农总是说:“你看小双,孩子都几个月了,我们还不结婚,难道要长期抗战吗?”

例(8)叙述的客观事实与原句完全相同,只是表达效果略显不同。例(7)更加强调说话人的主观感受,去掉“人家”,则变成了纯客观的叙述,不但表情达意的效果逊色不少,语势也明显削弱。

这种用法的“人家”重在凸显一方与另一方的不同,起区别和对比作用。话语中渗透着对描述对象的主观感受和态度,说话人将“人家”的指代对象引作参照系,或是以羡慕、赞美、欣赏的眼光,将其作为仿效和看齐的对象,希望另一方也能如此;或是有意形成强烈的反差,责备、取笑或指出一方不如另一方。即要么主观上希望缩小两者的差距,向对方看齐;要么有意强调二者的差异,凸显他们的不同。

(四)转指第一人称,指说话人自己

“人家”的这种用法相当于“我”的委婉、婉转的说法,使用者多为女性青年,交际双方或是关系亲密或是有意要与对方营造出一种亲密和谐的气氛,恋爱中的年轻女性似乎特别偏爱选择“人家”这种用法。例如:

(9)某男陪女友逛街,逛了一天了,该男极度疲劳,就建议打道回府。但该女意犹未尽,嘴上还嘟囔着:“人家还没逛够嘛,再多陪我逛一会儿吧。”

为了达到婉转功效,女性经常会采用一些特定的语言手段来达到目的,比如弱化自己,推崇对方,用明明是指代对方的“人家”来转指说话人自己。可见,用“人家”指“我”有着不可替代的人际功能,它一方面突出了对方的中心地位,一方面又使话语显得更间接、更委婉,使话语内容易于被对方接受,更利于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五)转指第二人称,指听话人

用原本“他称”的代词“人家”指“你”,可以把听话者推开去,仿佛是在说与双方都无关系的第三者,使说话显得比较客观,以避免面对面的直接接触,降低主观感情的成分。同时,把“你”和“我”的对待关系变成“人家”和“我”的对待关系,其实是把本来就在眼前的说话对象说得仿佛不在眼前,又可以故意拉大双方的距离。如果双方关系本来就不近,说话人用“人家”指“你”故意拉大距离,就是故意表示对对方的疏远。例如:

(10)“有困难了吧?怎么不来找我?”刘舜尧挡在冯梅的面前,做出十分关切的样子。“人家是大官,咱是老百姓高攀不上。”冯梅冷冷地回道。(《有你,没你》)

例(10)中冯梅用“人家”来指听话人,看似在说与他们都不相干的另一个人,使说话人显得比较客观。如果直接用“你”,主观色彩就比较浓厚,显示出对对方的强烈不满。同时,冯梅用“人家”指“你”还显示出她对对方的故意疏远,透露出对对方假关心的拒绝。

如果双方关系本来就近,使用“人家”指“你”,是故意跳出“我”和“你”的关系域,不把“你”作为关系比较近的人来看待。这样,“我”如何对待“你”,“你”都不要生气,因为“我”是把“你”作为“人家”,一个普通人来对待的。这样会使说话人听起来比较委婉。例如:

(11)白薇:刚才听得小弟弟说,你有了很好的太太,还有了可爱的孩子,像我这样个游丝似的系在人间的人,何必要再来破坏人家的幸福呢?(《田汉剧作选》)

二、结语

语言的功能是语言存在和发展的立足点。用“人家”指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可以使语言更活泼,更容易刻画人物性格;用“人家”指某个人或某些人,可以把话说得更含蓄;用“人家”复指,强调了人的主观感受;用“人家”指“我”,体现了其蕴含的婉转功能;用“人家”指“你”,起到客观、疏远的作用。但这几者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源于“人家”的本质是“他称”,指说话人和听话人只是一定语境下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很多学者提到用“人家”指代“我”或“你”时,都强调使用不是任意的,有很多语境上的限制。所以,我们在使用时要结合语境,分析其所指,从而使“人家”起到更好的交际功能。

参考文献:

[1]闫亚平.人际功能与“人家”所指的扩张[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2).

[2]王冬梅.指代词“人家”的句法、语义考察[J].汉语学习,1997,(4).

[3]杜道流.指代词“人家”的修辞作用[J].修辞学习,2003,(3).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向友明.论言语的社会交际功能[A].世纪之交论功能[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张炼强.人称代词的变换[J].中国语文,1982,(3).

[7]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赵明 成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64)

猜你喜欢

所指
趣填51
遗忘者
日语复句中主从句句义关系与主语省略研究
浅析摄影艺术中的符号学语言
符号学视域下的央视春晚公益广告
符号学与法国结构/解构主义思潮
基于象似性的英语词汇学习
论《伤逝》中的含蓄意指与双所指现象
中国早期电影中性爱表现的所指挖掘
语言与文字: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