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不要说”句式的语义语用分析

2009-05-13

现代语文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话题焦点对比

钱 瑜

摘 要:汉语短语“不要说”能表达三种意义,本文着重分析其作为话题标记时和其他关联词语搭配,构成递进复句的情况。“不要说”句式有三种形式,语义上又可下分为极指递进、假设递进、让步递进、限制递进、强调递进等小类。“不要说”作为话题标记,旨在通过对比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断定,这种对比义是整个句式赋予的。

关键词:不要说 话题 焦点 对比

一、引言

短语“不要说”在现代汉语中大致有三种意思,一表示“不要讲”;二表示“责备、批评”;第三种用于复句,可位于前一分句,也可位于后一分句,其意义虚化,一般和其他关联词共现,起到焦点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第三种义项的“不要说”。

笔者在对北京大学语料库1492个“不要说”进行统计后发现,“不要说”句式有三种句法形式,分别为:①不要说P,Q;②Q,更不要说P;③P不要说,Q。如:

(1)不要说三家巷,就是全世界也找不出像她那样的人呢!(欧阳山《三家巷》)

(2)不要说他父母觉得灾祸临门,我都觉得玩摇滚很难成立为一种可行的生活。(王小波《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不要说”作为复句的一个关联标记,不能独立成句,必须依靠其他分句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如果删去,我们发现P、Q的原来语义关系是递进或并列的,如例(1)的“三家巷”和“全世界”是递进;例(2)的“他父母”和“我”是并列。那么,“不要说”到底是个什么复句?

我们以为“不要说”句是递进复句,一般认为递进复句P、Q的语义有两种,一种本身是递进关系,如例(1)。另一种本身是并列,受关联标记乃至整个句式影响才构成递进,如例(2)。由于“不要说”能和多个关联标记组合,并且P、Q位置的变化也会影响语义,因此需要仔细考察其不同类型的语义特征。

二、“不要说”句式的语义特征

(一)“不要说P,Q”的语义特征

语料中能和“不要说”共现的关联标记主要有“连……都(也)”“就是”“即使……也”“单是”“甚至”等,这些关联词语本身有一定语义,这说明“不要说”句式本身的复杂性。

1.不要说P,连Q也……

如前所述,P、Q本身的关系有递进和并列两种。除此之外,说话者还可以主观地在两者之间建立递进范畴,使P、Q具有等级序列,然后通过肯定和否定规律,达到肯定大量来肯定小量,否定小量来否定大量的目的。如“不要说10万,连1万都拿得出来”“不要说10万,连100万都拿不出”,这两个句子就是违反了规律,不能成立。

在这个句式里,受连字句的主观极指性制约,P、Q无论肯定或否定,必须符合肯定否定规律。因此我们认为“不要说P,连Q”是极指递进义。

2.不要说P,就是Q

这类句子P、Q也属递进复句,关键是如何理解由并列向递进的转化。在虚词词典中“就是”表示假设兼让步,常和“也”搭配,“就是”后无论跟虚指或者没有能力实现的事情,还是实指或者有能力实现的事情,整个句子都隐含了对比义。“不要说P,就是Q”中的P、Q在说话人心中有主观的高低轻重之分,“不要说”使原来隐含的对比变得明显,所以“不要说……就是……”表现为假设递进义。

3.不要说P,即使Q也

“即使……也”表示虚拟性让步,“即使”后可跟虚指的,没有能力实现的或有能力实现的事情,但是不可以跟已经发生的事情,因为这和虚拟性产生了矛盾。整个句式也隐含了对比义,因此“不要说P,即使Q也”表示的是让步递进关系。

4.不要说P,单是Q

“单是”是个副词,一般限制行为、情状、事物的范围,通过限制,也隐含了等级序列,与前面几种句式不同的是,这类句式里P的语义基点一般高于Q,即Q是一个小量,这是因为“单是”的限制义规定了Q的等级必然低于P,所以“不要说P,单是Q”表示的是限制递进关系。

5.不要说P,甚至Q

“甚至”是一个连词,“一般放在并列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短语、小句的最后一项之前,突出这一项”。我们以为“甚至”后的Q,不仅是句子强调的对象,也隐含了与P的比较,并且在说话人心中是最不可能发生的。如:

(3)原来主席请客竟是这个样子,不要说没有什么山珍海味,美味佳肴,甚至大大不如老百姓请客的丰盛。

(水静《在毛泽东的专列上》)

“甚至”的对比性与连字句比较接近,比“就是”“即使”“单是”等明显,语料中有些句子可以在“甚至”后再加上连字句,使递进关系更加明显,如“不要说没有什么山珍海味,美味佳肴,甚至连老百姓请客的丰盛也大大不如”,所以我们把“不要说P,甚至Q”理解为强式递进。

(二)“Q,(更)不要说P”的语义特征

邢福义在《汉语复句研究》中把类似“连Q也……,(更)不要说P”的句子概括为反逼性递进句,这一句式“以一层意思为基点向相比之下不值一提的另一层意思反逼递进”[1]。所谓反逼性,指Q是递进的基点,P是递进的终点。Q的序列可能比P高,也可能比P低,但是主观以为Q是不值一提的,那么P就更不值一提,以Q反逼P。如“连1万都没有,更不要说10万”“连100万都有,更不要说10万”,在说话者心中“1万、100万”都是不值一提的,都反逼“10万”。整个句式仍然遵循着肯定大量来肯定小量,否定小量来否定大量的规律。而“不要说P,连Q也”没有表现出反逼性,这也是“Q,(更)不要说P”与“不要说P,Q”在语义上的主要区别。

从P、Q的语义关系看,在句式框架内构成的递进,有显性和隐形两种。“更”是一个表达递进的副词,由于反逼性的影响,它可以使递进关系更加明显,这也是为什么这类句式中一般多用“更”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不要说”句式总体而言是一个递进复句,但是由于其能搭配的关联词语的复杂性,语义上又可下分为极指递进、假设递进、让步递进、限制递进、强调递进、反逼递进等小类。

三、“不要说”的话题焦点功能

“焦点”和“话题”是近几十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语用上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语法学界,一般认为焦点是说话人最想让听话人注意到的部分。话题则牵涉到句子的构造方式和表达功能之间的关系,徐烈炯、徐丹青(2007)有过专门综述,并从语义、句法和话语功能三方面总结出话题相关因素。另外,他们在《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一文中把焦点分为自然焦点、对比焦点和话题焦点三种,其功能简而言之就是:自然焦点[+突出],[-对比];对比焦点[+突出],[+对比];话题焦点[-突出][+对比]。我们以为,“不要说”是一个典型的话题焦点标记。

(一)不要说P,Q

1.不要说P,连Q也(都)……

首先,P分句不能独立表达完整的意思,必须以Q分句为补充,也就是说,“不要说”分句不能省略后面的述题。其次,P一般是上文已经出现过的信息,如“不要说实现小康,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根据推理,我们可以知道“实现小康”在上文已经出现过,并不是一个新信息;它是个有定成分,是言听双方都知道的事实;不是句子的自然重音,这些都符合话题的标准。而这个句式的特殊性在于“不要说”并不单纯地表示一个话题,它还和后面的分句构成对比,“话题焦点的强调作用是表现在与句外成分的对比上”[2]。

“连”是一个对比焦点,在“不要说实现小康,连温饱也没有保证”这个句子里,语义重心是“温饱”,其预设义是关于“温饱”的序列分级,会话义是关于“温饱”序列等级的极性比较。在这句话中,“温饱”是序列等级中的一个极端,“小康”本身是一个话题,没有对比性,但是受主观性和连字句影响,成为参比项,与“温饱”在等级序列中构成比较。“不要说”的对比义必须依托于连字句才得以实现和完整,即话题的话语功能有了述题才得以实现和完整。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我们去掉“连”,整个句子的语义基本不变,只是“温饱”的突出性没有原句强,这说明“不要说”作为话题焦点是没有突出性的,而“连”是一个对比焦点,既有对比又有突出的功能,“带话题焦点的句子整个表达重点仍在话题后的成分即述题上”。[3]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即汉语是不是允许一个复句含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焦点,刘探宙(2008)认为汉语一个句子里有多个强式焦点,这些多重焦点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句法层次高的焦点强度也相对高。我们认为,一个话题,可以引出几个说明的句子,这些句子构成复句的分句,这个话题就成为该复句的话题。一个句子不仅可以允许有多个强式焦点,也允许强式焦点和弱式焦点并存,对比焦点的突出性高于话题焦点。

2.含其他关联词语的“不要说P,Q”句式

从上文得知,“不要说P,Q”句式的关联词语还有“就是”“即使……也”“单是”“甚至”等,这些关联标记在以往的讨论中,并没有像“连”那样被认为是典型的焦点标记,但是它们都包含焦点敏感算子,它们在语义上关联句子焦点,也有一定对比突出的作用,因此在“不要说P,Q”句式起到的作用和连字句大同小异,“不要说”仍是话题焦点。

(二)Q,(更)不要说P

这类反逼性递进句由于“更”的影响,很容易把“不要说”看作句子的语义重心和焦点,但我们以为“不要说”还是话题焦点。如果把“不要说P,Q”看作“主题+述题”,那么“Q,(更)不要说P”相当于“述题+主题”,是一种倒装结构。倒装的主要作用是要突出述题,而“Q,(更)不要说P”的语义重心就在于Q分句,因此虽然述题得到更充分的突出,但P仍然是主题句。

至于“更”,考虑“更”的递进对象,如在“我连1万都没有,更不要说10万”和“我连100万都有,更不要说10万”这两个句子里,“10万”已经被包含在前面的连字句中,所以“更”表示的不是P所关联对象在数量或程度上的递进,而是对肯定程度或否定程度的递进,句子的焦点仍在Q。

综上所述,“不要说”作为一个话题焦点,其语义特征是[-突出][+对比],主要表达说话人的一种断定,这种断定以P为主题,通过与Q的对比得出断定的结果,对比性由焦点标记或焦点算子体现。

注 释:

[1]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

[2][3]徐烈炯、刘丹青:《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中国语文,1998,(4).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崔希亮.汉语连字句的语用分析[J].中国语文,1993,(2).

[4]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徐烈炯,徐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增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徐烈炯,徐丹青.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J].中国语文,1998,(4).

[8]刘探宙.多重强式焦点共现句式[J].中国语文,2008,(3).

(钱瑜 浙江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21004)

猜你喜欢

话题焦点对比
焦点
“两会”焦点
话题与主语研究
再论汉语话题与主语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彩世界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