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浅析及防制措施

2009-05-13段正赢,刘泽文,杨克礼,梁望旺,邓均华,徐涤平,伍锐,罗永梅,杨

湖北畜牧兽医 2009年12期
关键词:支原体猪群断奶

段正赢,刘泽文,杨克礼,梁望旺,邓均华,徐涤平,伍 锐,罗永梅,杨 兵

摘要:浅析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的主要病因,分析其传染因素,讨论该病的综合防制措施,以利于养猪生产中预防该病的发生,降低猪场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综合防制

中图分类号:S858.28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09)12-0023-02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它是由病毒、细菌、环境应激和猪体免疫力低下相互作用造成的。PRDC以生长速度降低、饲料利用率降低、食欲减退、咳嗽、呼吸困难为特征。该病多发于6~8周龄保育仔猪和育肥猪,发病率通常为30%~70%,死亡率为10%~20%,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PRDC特点一是表现为混合感染,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圆环病毒2型(PCV-2)等的感染为主,再结合其他的细菌继发或混合感染。二是发病时间的改变,表现为断奶后各个阶段的猪均可发病,即从断奶后到育肥期都可以发生PRDC。

1主要病因

1.1猪繁殖-呼吸综合征(PRRS)

俗称“蓝耳病”,其病原PRRS病毒是一种正链RNA病毒[1]。典型症状为母猪严重的繁殖障碍,断奶猪发生肺炎、生长缓慢及死亡率增加。PRRS严重破坏肺泡中巨噬细胞,并在其中复制,使其他细菌性疾病易感性增强,常会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APP)等;也可造成免疫抑制,导致其他疫苗的免疫失败。

1.2猪圆环病毒病(PCVD)

其病原是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后会发生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及繁殖障碍性疾病[1]。PCV-2病毒也可感染肺泡巨噬细胞,造成免疫抑制,引起间质性肺炎,常见于6~14周龄的小猪,发病率在2%~30%,死亡率在4%~10%。

1.3猪喘气病(MPS)

MPS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元凶。感染该病后主要表现为日增重降低、死亡率增加、饲养效率低及医药费用增加,给养猪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支原体感染会破坏支气管纤毛,使纤毛变短、变少或脱落,不能清除各种呼吸道病原菌和异物,使呼吸道免疫力减弱,抵抗力下降,极易引起其他细菌、病毒的呼吸道继发感染。单纯支原体感染,只造成轻度肺炎,但猪场极少有单纯支原体感染,常会继发或混合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APP及PRRS等,发生常见的PRDC。

1.4猪胸膜肺炎(APP)

其病原是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主要引起猪出血性坏死性胸膜肺炎,临床上有最急性、急性或慢性3种病例,感染该病后病猪死亡率较高。该菌有15个血清型,生物Ⅰ型有13个血清型,生物Ⅱ型有2个血清型[1]。该菌通过飞沫进入呼吸道,借助于肺表面的纤毛和荚膜到达肺脏,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产生的毒素对肺泡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有毒性作用,导致纤维素性出血性胸膜肺炎,常继发或混合感染其他病毒性疾病或细菌性疾病。

1.5副猪嗜血杆菌病

又名猪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病原为副猪嗜血杆菌,可导致猪群发生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全身性疾病。副嗜血杆菌可作为猪呼吸道疾病的预先影响因子,是引起肺炎的次要或主要病原体,常继发于PRRS、PCV-2、伪狂犬病等感染之后,常见于5~8周龄猪。临床症状包括发热、食欲不振和厌食,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运动失调,急性耐过的病猪表现为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该病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到50%。

1.6猪萎缩性鼻炎(AR)

AR通常又称作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或慢性萎缩性鼻炎,病原为产毒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是猪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鼻炎、鼻梁变形和鼻甲骨尤其是鼻甲骨的下卷曲发生萎缩和生长缓慢为特征。猪感染后损害呼吸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感染其他病原,如支原体、嗜血杆菌、猪流感病毒等,使猪群的死亡率增高。

1.7其他疾病

引起PRDC的病原还有猪伪狂犬病病毒、猪流感病毒、猪巨大细胞病毒、猪链球菌、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猪球虫等,它们感染后使患猪的病情更加严重。

2PRDC病原体的传染

2.1空气传播

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PRRSV、PCV-2、猪流感病毒等可以通过气溶胶即通过空气传播,但这种传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湿度、猪舍内空气的新鲜程度、有无混合感染等。

2.2直接接触传播

不同猪场即使感染同样的病原体,但由于饲养管理和环境条件不同,在保育舍或育肥舍中传播的可能性也差别很大。若猪场饲养密度过度拥挤、空气质量不良,则呼吸道疾病可在猪舍内迅速传播;反之,则缓慢传播。还有很多因素如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影响、应激反应过重、频繁接种疫苗、营养物质的缺乏等均可促进病原体的传播,加重猪场的损失。

2.3引种传播

近几年出现的新病几乎都是通过引种引进的,如PRRS、PCV-2等,PRDC的病原体同其他疾病一样,可通过种猪的引进而带入一个猪场。在引进猪后半年左右,猪场就有可能发生某一种传染病,给猪场带来不稳定因素。

2.4多种病原间的相互作用

PRDC通常由几种病原共同作用引起,钥匙病原通过降低猪群的防御机制而促进其他疾病感染。钥匙病原常为病毒或肺炎支原体,据台湾学者在德国汉堡召开的第18届猪病大会(IPVS)上发表的资料表明,PCV-2是最主要的PRDC病原体,其次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肺炎支原体。详细数据见表1。

虽然表1显示了猪场不同病原体在PRDC发生中的流行率,但不同国家、地区间病原体的流行率差别很大。如泰国猪场的PRDC主要由PRRSV和肺炎支原体引起。

3综合防控措施

3.1基本的生物安全措施

3.1.1环境调控饲养密度合理,避免不同来源的猪群混养;猪舍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防热降温,防寒采暖,防潮排水,通风换气;为猪提供适宜的温度与湿度,降低氨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浓度。

3.1.2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模式;为猪群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尤其乳猪断奶前后给予高营养水平适口性好的饲料,提高断奶仔猪的采食量,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发病率。选择好时机添加维生素和抗菌药等方法,减少去势、断奶、转群、换料、疫苗注射等应激因素的负面影响。

3.1.3定期灭害及加强消毒做好灭蚊、蝇、灭鼠及消毒生物安全体系建设,防止疾病传入。加强消毒减少场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定期进行猪场内外消毒,产房和保育舍在每批猪转出后彻底消毒,空舍1周以上,方能转入下一批猪,

3.1.4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确实需要引种时,应事先做好疫情调查,防止购入病猪和隐性感染猪。种猪到场后,隔离饲养40d至2个月,并按程序进行免疫接种、预防性投药,并与本场老母猪混养进行驯化,让其产生适应本场微生物群的抗体,确定无疫病后,方可混群饲养。

3.2免疫预防

PRDC相关的主要疾病大多数属于条件性传染病,其病原体在正常呼吸道内生长不良,而在呼吸道受到损伤时才侵入到损伤部位定居、增殖而致病。因此,疫苗应用于健康猪方可产生免疫保护作用,必须是在良好的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才能发挥疫苗的最佳免疫保护效果。猪场应根据本场猪群抗体消长水平设计免疫程序,避免疫苗间的免疫干扰作用,选择优质高效的疫苗,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接种相关疫苗。

3.3药物的保健和治疗

3.3.1保健药物定期投放不同生产阶段的猪群要给予适当的药物保健,增强其抗病力,常用的抗菌素有长效土霉素、氟苯尼考、支原净、强力霉素及泰乐菌素等。根据猪场不同情况,可提前或延长给药时间,几种药物应定期交替使用。

3.3.2病猪治疗抗菌素可用于治疗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或并发感染,常用的药物有支原净、泰乐素、土霉素、金霉素、利高霉素、氟苯尼考、氟甲砜霉素、阿莫西林、诺氟沙星、磺胺类药物等,各猪场应根据药敏试验,筛选敏感、长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对病毒性疾病可采取对症治疗,应注意在饮水中添加葡萄糖、电解质、维生素等,以缓解病情。

综上所述,PRDC是目前严重威胁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猪群一旦发生该病,继发感染、混合感染在所难免,患猪难以完全治愈并易复发。因此,该病应以“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进行综合防制,以基本的生物安全措施为基础,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按免疫程序作好免疫接种工作,方能使猪场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BE.STRAW,JJ.ZIMMERMAN,SD'ALLAIRE,等,主编,猪病学(第9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66-769.

猜你喜欢

支原体猪群断奶
Hunter—Gatherers
饲养密度对猪群生产性能及健康的影响
冬天不宜给孩子断奶
支原体对生殖健康的危害
规模化猪场疾病防疫的对策分析
中国猪文化与国人健康(甲篇)
为什么整群猪围攻一头猪
小儿支原体肺炎65例临床分析
断奶并不是“咔嚓”一下就断了
断奶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