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9-05-13丁国旗

文学评论 2009年2期
关键词:文论美学马克思主义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理论室、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市美学会共同举办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0月18—19日在天津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等全国各地研究机构、大学,以及美国、斯洛文尼亚等国的专家学者共约7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就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理论、马列文论中国化,以及在复杂多变的当代社会和生活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广泛交流。开幕式由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赵利民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钱中文致辞。

一、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认识与理解。杜书瀛在发言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但马克思主义不是“皓首穷经”者的“经”,不应把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绝对化、神化;马克思主义是用来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文艺理论和美学)应该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要做到与时俱进。徐恒醇反思了实践美学研究在当下所遇到的困境与存在的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从事美学研究具有广阔的理论空间。赵利民在发言中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世界观在人类思想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毛崇杰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艺术作为一种“按照美的规律制作”的思想有着自己的(审美合法性)边界,其(审美的)不朽魅力不是某种僵死的永恒性,而是结合着历史的方向和目的,有着具体的现实的内容,并服务于人的解放的最终目标。赵洪恩认为,人的解放不仅包括经济解放和政治解放,还应包括精神解放这一内容。徐碧辉认为,在物质至上倾向日益明显、人文精神面I临危机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支点,成为人文精神的守护者。杨庙平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一种具有价值论特征的美学思想体系。王青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在当今全球化经济状态下,其中所蕴涵的生态美学思想对生态美学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靳大成对“马克思致查苏利奇的信”进行了再思考,他认为回顾与总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对社会主义运动史的认识,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际美学学会前主席、斯洛文尼亚科学院研究员阿莱希·阿尔雅维茨在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发展的历史分析中认为,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已表现为一种历史性存在,它与当代艺术的相关性已经很小。他认为,只有那些新的、有活力的、富有回应现实能力的社会理论才会真正拥有未来,他期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新复苏。

二、对马列文论中国化的理论思考。针对目前学界谈论较多的马列文论中国化问题,党圣元提出了应该注意的五个方面:1注重学科间性,防止学科闭守;2加强本质性整合,防止单向度割裂;3从问题意识出发,实现话语的开放性;4通过文本与研究者之间的解释学对话,克服那种单纯的寻章摘句式的经学研究方式;5实现本土视域与世界视域的融合,历时性通观与共时性比较并重。李思孝对马列文论在中国的历史命运进行了反思,他认为,与蓬勃发展、卓有成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相比,马列文论在中国的发展在早期即陷入单一化、独断化和封闭性的死胡同。今天,马列文论已难以应对信息化、网络化、多元化的挑战,他希望有更多的学人能认清眼下的形势,切实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复苏做出贡献。范玉刚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实际上是在原理层面对文艺学的一种推进和深化,只有从自身的问题情境出发,以本土话语形态去参与全球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对话,才能在一种相互融通中建构切合中国当下历史语境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学派。高迎刚认为,当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过程中,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导地位,强调文论研究的学术性,切实注重各种理论资源之间的互相启发与借鉴,以及加强文论研究对文艺实践的针对性。胡继华认为,文学要通过一切可能的形式“畅言”并担负起意识形态批判、文化批判的责任,这样才能成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与持久效力。美国加州圣克罗斯大学教授泰鲁斯·米勒认为,当我们讲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时,比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美国时,虽与马克思、列宁讲的不同,但我们在精神上是忠于他们的。

与会学者还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泓峻对传统文学观念在20世纪前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孙秀昌对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两次关于马克思“不平衡关系”问题的论争进行了评述,孟远梳理了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现实主义理论的内涵与当下意义;杨子彦总结和反思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20世纪《诗经》研究的主要影响。

三、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构。如何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建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形态,成为与会学者关注的重要话题。钱中文在发言中认为,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构中,我们必须在三个方面有所反思,一是反思消费主义,二是反思后现代性,三是反思物一体美学。他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不加分析地将西方理论移植到中国。图像、信息使社会生活泛娱乐化了,这种泛娱乐化可以使人娱乐致死,使人变为行尸走肉。对于这些倾向,我们应提倡一种反思与批判的人文精神、美学精神。刘方喜以“审美生产主义”立论,也对当下消费主义理论思潮进行了分析与批判,他呼吁在消费时代要重建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的美学话语。陈定家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了一个更具操纵性、更具欺骗性、更具辩护性的全新的意识形态体系,科学技术已经作为一种本质性的存在支配着当代艺术生产,这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金惠敏在发言中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和活力来自于现实和它对现实问题的回应。然而,没有赤裸裸的自在的“现实”,它总是出现在我们的表述之中。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就其存在本身而言是多重的、复杂的,因此,今天在理论上提出的一些概念就其作为概念、术语来说,只要它抓住了一个社会或时代的“新质”、“新的矛盾”、“新的视点”,我们就应该允许它的存在,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中应该具有的胸怀。周敏提出,为了更好地推进文化研究事业,应该适时地发展文化研究的理论维度,这既是学科性的,也是一种理论批判意识的自觉。李志宏通过对人的审美机制的深层阐释,指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必须吸取自然科学的成果,从而将美学理论应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

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建构中的自然美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刘成纪通过对“自然人化”的诸种向度的理论阐释,反思了理论界在理解“自然美”时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探讨了一种“自然美”存在的本体论可能。董希文认为,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包含着

丰富的身体感性美学思想,马克思的身体感性美学对当前的身体文化转向具有启发意义。顾风威认为,马克思的自然美思想,就是要消除人和自然的对立矛盾,以达到人和自然的统一。代迅认为,生态美学的核心,是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而这正是当今生态美学研究中的主要薄弱环节。杨平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进行了探讨。

四、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研究与探讨成为本次会议一道亮丽的风景。丁国旗在发言中认为,艺术对于社会现实具有批判功能,“当代艺术”要保持其反抗的精神,就必须坚持个性的独立与对艺术自律的追求。他认为,马尔库塞对于“反艺术”的分析与批判,对于我们认识当代艺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泰鲁斯·米勒对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概念在全球化语境下进行了反思。他认为,今天文化工业已经是一个跨越政治、民族和文化边境的全球现象,这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任务,它需要更多的研究、争论以及更多的跨文化学者之间的对话。傅其林分析了布达佩斯学派最重要的哲学家阿格妮丝·赫勒的美学思想,他指出,赫勒美学内在的多元主义文化政治学使她的批判理论和美学实现了从马克思主义文艺复兴到后马克思主义范式的嬗变。李世涛对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身份定位进行了分析研究,他重新界定了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身份,并希望能够借此准确说明其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性质。段吉方通过对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的批判性分析,坚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发展离不开文化唯物主义的历史视野,但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应该规避过分“理论化”和片面“专业化”的趋向。孟登迎通过对阿尔都塞理论的分析与解读,认为文艺应该成为拆解和离散现存意识形态的革命性实践活动,对于文本应该采用“症候式”的批评阅读,让文艺批评呈现出真正阔大的视野和强劲的批判力。王进进则从研读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出发,较全面地阐述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另外,李弢对阿多诺的美学理论思想,何志钧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王敏、张保宁对解构主义阅读理论的社会批判性,王洪琛对波普尔评价马克思的理论局限等都提出很好的看法。

闭幕式由天津市美学会刘顺利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高建平做大会总结。高建平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后现代的语境中,我们要拓展眼界,从现实出发,展开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全方位研究。他提出,对待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应该有两种态度:一是现实的态度,一是对话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应该跟上时代,研究新的问题;要加强与国外学者的对话,国内老中青三代学者之间的对话也要加强,这对走向开放的、有建设性的、充满活力的我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十分重要。

(丁国旗整理)

猜你喜欢

文论美学马克思主义
印花派对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纯白美学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民族性”问题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二十一世纪”学术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