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不同时期美国华人的文化身份认定

2009-05-12孙灿灿

商情 2009年15期
关键词:文化身份中国传统文化

孙灿灿

[摘要]美国华人在早期与当今,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定有所不同。通过对两部华裔文学作品的人物分析,可明确其在不同时期,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定。

[关键词]文化身份 中国传统文化 美国主流社会

从十九世纪末第一批华人淘金者进入美国至今,华人作为一支少数族裔群体,已在美国扎根生存,不断壮大。有别于白种人的亚洲人的外貌特征,仅仅是华人在美国处境微妙的一个表面原因;从外在的生理特征,到内在的价值观念,以及主流社会对少数族裔的排斥等,都是华人在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过程中难以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在美国华人历史的早期与当今,华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定是不同的。

一、“外来客”的身份

这里所讨论的“文化身份”,不同于“国籍身份”。美国华人同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社会文化的双重影响。但在最初,华人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定是明确的,即属于中国传统文化。

以黄玉雪的《华人五女》为例,这是一部描述旧金山华人女子如何通过自己的奋斗,在美国主流社会取得个人成功的自传体小说。主人公玉雪出生在旧金山,这个最初的华人聚集地。玉雪的家庭,更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影响的代表。而在这其中,玉雪的父亲是个关键人物。他的观念与做法,主导着玉雪乃至这个家庭的生活。因为根据中国传统观念,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玉雪父亲的一言一行,也践行了中国的传统价值与观念:他让孩子接受“中国式教育”。何谓“中国式教育”?他所教导的是“尊敬和秩序”,即“三纲五常”;而“教导和鞭打几乎是同义字”,即“棍棒底下出孝子”。在玉雪要上大学需要学费时,父亲拒绝支付她的学费,原因是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只能供弟弟上学。这是“传宗接代”、“男尊女卑”思想的体现。除此之外,生活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中国戏曲、中医及中药、中国节庆、红白喜事以及祭祀祖先等等,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业已远渡重洋,与早期华人一起,移民到了美国当地华人的生活中。

玉雪的父辈一代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定态度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玉雪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定也是趋向于她的父辈的。一方面,玉雪相信,“美国梦”的真正价值应该包括第二代美国华人,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模范少数族裔”;而另一方面,她也清醒地认识到,她所熟知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她提供被主流社会接受的机会,尽管只是成为被部分接受的“他者”。她发现,她的少数族裔的背景使美国人对她充满了兴趣。她将自己关于中国的知识,转化为能她在美国主流社会争得一席之地,获得成功的来源。正如她自己所言,“玉雪发现女孩子们对她的中国背景很好奇,她开始在脑中构建中国文化中令人愉悦的方面,讲给她们听。”玉雪认定了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在通往“美国梦”的路上,她以持有这一身份的姿态出现,以在课堂上写中国文化为主题的作文,为白人老师及同学烹饪中国菜肴等方式,进一步验证了自己不同于白人的“他者”的文化身份。

二、双重因素交织的身份

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包括非裔、亚裔在内的少数族裔在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发出的声音振聋发聩。从20世纪70、80年代起,多元文化在美国兴起并发展。至此,美国文化与其说是其一直标榜的“文化熔炉”,不如说是“色拉碗”式文化更为确切。因为少数族裔文化从未真正融入美国文化。即多种文化并存,而非融合。从那时至今,华裔的文化身份被重新认定,即为族裔背景和主流文化并存的美国文化身份。

以当代华裔女作家任碧莲的《典型美国人》为例,任碧莲在接受访谈时说:“象所有的移民一样,我也在一个异于我的血统渊源的文化中被同化;然而我的故事不是关于个人被充满敌意和种族主义倾向严重的文化所毁灭,这样的美国不是我所了解的美国,这样的历史也不是让我割舍不断的历史,这两者都要复杂得多。”当代华裔已不刻意回避他们的少数族裔背景,因为华裔为人处事的态度、方式以及他人对待华裔的态度、方式都与之相关。在整个时代背景下,华裔背景与主流社会价值观在当代华裔看来,是可以并存,而非二者取一的。从主人公拉尔夫的身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与美国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统一体。他的中文名“意峰”,寄托着父母对他能人生得意,取得登峰造极的生就,光耀门楣的殷切期望。他为自己定下的赴美留学的目标是:“培养美德”,“给家族带来荣耀”。而他在美国为自己的事业打拼时,他的所作所为有符合美国实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任碧莲看来,她笔下的拉尔夫一家就是“典型的美国人”,并不与其他美国人有什么不同。任碧莲认为,“有的人在阅读种族作品时总希望材料具有异族风味,他们就好像漫游在异国土地上一样。但张氏一家并不是另一个国家……”也许有人在解读少数族裔背景的作品时,认为大凡这样的作品,只有文化差异与冲突才能成其主题。但是拉尔夫一家所处的时期,不同背景的文化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可以容忍并存的。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是符合“当今”—这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典型美国人。

作为生存在美国主流社会中的少数族裔的一支,美国华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定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不同历史时期美国华人的典型代表;其中所反映的主题也具有历史及现实意义。早期的美国华人早已作古,而美国华裔的历史仍在继续。今后美国华裔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定将会向怎样的方向发展,依然是一个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Wong,Jade Snow(黄玉雪).Fifth Chinese Daughter. 1945. Rpt. Seattle and London:Uni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89.[2]徐耕春.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美籍华裔作家任碧莲访谈录.国外文学,1997,(4).

[3]Gish Jen.Typical American.Boston:Houghton Mifflin/S Lawenrence,1991.

猜你喜欢

文化身份中国传统文化
特定历史时期外籍译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保罗·马尔登《莫伊沙砾》中的文化身份重建
游移人群的生存空间与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