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目光重回汶川

2009-05-12

环球时报 2009-05-12
关键词:北川灾民标语

●本报驻美国、日本、印尼、德国、法国记者 陆乐 林雪原 孙天仁 青木 唐颐●陈一 郑润宇 ●本报记者 钟玉华

今天是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连日来中国社会对灾区的关注和报道达到了高潮。一些西方媒体重点报道中国灾区的问题和一些灾民的具体报怨,但也大都对四川灾区的重建速度表达了尊敬。“北川”、“汶川”等地名重新在全球响起,它们被同“卡特里娜”飓风、缅甸风灾等相提并论,人心的“一杆秤”在为中国政府以及整个中国社会一年来的表现打分。去年5月以来四川没发生饥荒,没发生瘟疫,所有灾民都有房住,整个灾区像一个重建的大工地,这一切都不是中国倒退几十年能够做到的。当然,很多灾民都有不满意甚至质疑,但这些不满意能够被全社会听到,这也不是过去的中国所能做到的。5·12,中国人民将永记这个日子。

四川:生活重新开始

震灾一周年到来之际,灾区迎来了外国记者采访的又一轮高峰,他们向世界发回了灾区的不同侧面,其中灾后重建是绕不开的话题。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1日在头条位置详细报道了震区一个名叫跃进的小村庄的重建故事,并说:“在整个地震灾区,重建好像都在以很快的速度进行。”

西班牙《世界报》在题为《四川:生活重新开始》的报道中说,放眼望去,地震灾区一片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这也意味着灾难的一页已经翻过去。

英国《独立报》刊发文章称,该报记者重回北川,看到的是从废墟中升腾而起的重建家园的勇气。文章写道,一年后重回北川,尽管第一眼看去,地震废墟依然令人震惊,老北川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但现在这里则是鲜花盛开,芳香怡人。这与记者上一次来到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当时到处弥漫的是未掩埋的尸体的味道。尽管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但在这里的城镇和乡村,处处可感受到积极的重建氛围。许多新居已经建设起来,不少房子还很漂亮。在道路两旁,人们会看到很多标语,比如“奔向和谐的新北川”、“感谢共产党、感谢军队、感谢祖国”等标语。

法新社11日的一篇文章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报道灾区重建,称“灾难之后,灾区经济还在增长”。该报道认为,中国在地震之后大规模的重建努力有助于抵消灾难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使巨额投资投入到传统贫困的地区。报道还引述分析师的话说:“地震为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动荡中提供了支撑作用。

猜你喜欢

北川灾民标语
黑鹳落处是北川
这些标语也太让人苦恼了吧
标语变变变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笑喷你的宣传标语
天使的爱情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
春雨威胁海地灾民安全
最牛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