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策略

2009-05-11

今日科苑 2009年5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策略阅读教学

周 芬

摘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课程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维度。这一目标的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力求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中顾此失彼的不和谐现象,正确把握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之与语言文字的学习同构共生、和谐发展,引导学生享受语文的魅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常因缺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理解与把握,出现顾此失彼现象:一是专注于理性“知识技能训练”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悟;二是热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悟失落语文

之花的本体。解决这一矛盾的策略是:

一、激发阅读期待,深入感知体验

阅读是个体心灵层面的穿越,文本的审美和思想意义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潜入文本,以心智和情感意向参与阅读,感知文本,才能生成于学生的大脑。阅读教学只有在激发学生产生期待,诱导学生实现期待,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中才能实现学生与文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多角度、多层面的真切对话,从中获得智慧的启迪、认知的构建和情感的陶冶。

(一)疑念悬置,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分析课文的情节与思想内容,设计问题,使学生对课文具有一种“疑念悬置”心态,产生急于想了解、急于想探索的求知欲。

《爬天都峰》教学伊始,我边播放轻松的乐曲,边用课件出示天都峰的图片并提问:“天都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说到天都峰的高和陡。“那么天都峰有多高,有多陡呢?”我利用图片和学生已获得的直观感受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感受天都峰的高和陡。“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令许多游客望而生畏。可是有一位小朋友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却能爬上峰顶,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持他们,让这一老一小能够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他们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疑念悬置,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致勃勃地参与阅读感知活动。

(二)借助音像,诱发学生表达欲

阅读之前特定的情绪状态,往往会跟随学生进入阅读过程,影响实际阅读活动的展开。学生预先蓄积与作品情感气氛相协调的情绪,会增强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的效果。音像材料的借助是教师根据文本情感和思想内容决定的,能诱发学生的“预备情感”和“接受心境”,使学生在阅读之前就进入状态。

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研读描写西沙群岛物产丰富的3--6自然段时,我适时地播放有关西沙群岛的音像资料,要求学生快速寻找对应段落和语句,学生都能一气呵成。在我动情的导语下,在音像唯美的熏陶下,在对文本语言形象的感知中,学生带着明确的要求,兴致勃勃地进入“跟我游西沙”的实践活动,为富饶的西沙群岛做讲解员。

(三)情趣演练 ,点燃学生参与欲

喜欢活动、乐于表现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学习也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加以体验才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将各种形式的趣味活动和演练与阅读感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巧妙地构成依托关系,以活动和演练的趣味性为先导,引诱学生热情参与阅读感知活动,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的阅读感知欲望,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

在进行《陶罐和铁罐》一文的朗读指导时,可大胆尝试,把镜子带进课堂,让学生通过照镜子来感受各种神态,如“傲慢”、“轻蔑”等,同时在可感中理解这些词的意思,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语言特点,促进学生更好地朗读。

二、引导品味阅读,实现自主探究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聚精会神地默读、咬文嚼字地品读,可激活学生的多种感官,展开联想或想象,把语言文字活化为鲜明的形象、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境,进行全方位感受和体验,有利于达到语言文字与熏陶感情同构共生之境界。让学生通过心灵与文本的情感联系,通过情感和想象的相互渗透,通过想象与已有经验的自由交往,读出画面,让人物、事物、场景在头脑中“活”起来,达到“明像”入境,“入境”悟情的效果,实现真正的“言、像、意”的熏陶感悟。

(一)通过读中想象,品味文本意蕴

“读中想象”、“品味意蕴”需要教师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将语言文字还原、再现,想象成各种情节之像、情绪之像、物体之像,使学生进入意境,体会意境,从而品味到语言组合的特殊魅力和感觉色彩。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的思路往往是先看到生活中的情景再诉诸笔端,所谓“文字是生命的酒”,就有这个意思在里面。而读者的思路却刚好相反,读者往往先看到文字才能再现生活中的场景。学习《金色的草地》一文时,感受兄弟俩在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尽情玩耍之后,我适时引导学生用朗读的方法来体验草地带给兄弟俩的快乐。学生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一本正经,“使劲一吹”等语句转化成了具体的意象,通过意象在脑中的再现,体会到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生动地再现了大自然的独特,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二)通过资源介入,挖掘文本内涵

在活化语言、构建意象过程中,学生的原认知有时会出现断层或空白。教师需适时介入,或提供作者、作品的背景资料,或为学生讲解超出他们阅历的知识,或点拨诱导开启学生的思路,或以讲评赏析示范学生,或以气氛渲染感化学生,把文本所表达的意义有声化、有形化,实现言与意的结合与转换,使群体的感悟与个体的感悟协调同步,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悟。在学习《盘古开天地》一文时,我首先创设情境,渲染神话意境:

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音响:爆裂、熔岩滚滚)

学生如临其境,感受着盘古开天地的力量以及天地分开时的神奇,为朗读“盘古劈开天地”一段奠定了基础;并在朗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热情。

(三)通过文本诵读,实现心灵对话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简单、最成熟、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应眼到、心到、口到、耳到的“得他滋味”,以实现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灵魂的拥抱和心灵的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诵读品味,品中体验,达到学生、教师与作品,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同构。走进王维笔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对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的理解产生了困惑。于是我向学生提供了有关重阳节的资料:在我国古代,每逢农历九月初九,都要插茱萸、登高和饮菊花酒。学生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后,对于诗句的理解便不攻自破,这一讲解在不经意间拉近了学生与古诗文空间上、心灵上的距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并能用节奏上的变化、语气上的处理、情感上的强调来读出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思乡之情。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张科芳.让阅读成为充满美的旅程[J] .教学月刊,2005(12)。

[3]于永正.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J].小学语文教师,2005(10)。

[4]魏星.“悟读”教学的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05(4)。

作者简介:周芬(1975——),女,汉族,浙江富阳人,大学本科毕业,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教学策略阅读教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