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50年,中国会成为气候难民国吗?

2009-05-11

今日科苑 2009年5期
关键词:海平面冰川气候变化

科 苑

2050年夏天,格陵兰广袤的冰原荡然无存,白雪皑皑的乞力马扎罗山已成为传说,南极冰盖下最大的沃斯托克湖已与大海融为一体,青藏高原的冻土彻底消融成为干旱的荒漠。

在中国首都北京,强烈的热带气旋夹带着狂风暴雨给这座城市又增添了几分湿热。由于温度过高,暑假已经延长到了4个月,这给已经负荷过重的公园和游乐场带来更大的压力。城市的电力供应也因为高温和庞大的人口难以应付,人们在没有空调的地铁车厢中洗着“桑拿”,高层公寓的楼道中也随处可见因为停电而艰难爬楼的居民,部分市民已经决定穿越赤道举家迁徙,前往还算凉爽的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去躲避北京拥挤的人流。

2050年的北京已经成为一座真正的移民城市,长江三角洲和渤海湾被淹没,城市居民中的1/10迁移到北京。尽管如此,在沿海的码头上,还有大吨位的客轮不断地把失去家园的居民运进这座已承载了3000万人口的城市。

不可不知的真相

这样的景象并非危言耸听,国家气侯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徐影,在谈及全球气候变暖将会涌现大批“气候难民”时表示,中国也可能成为气候难民的国家之一。而在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主演的《不愿面对的真相》这部记录片中,对气候变暖也做了清晰而精炼的解释。在片中,戈尔严肃的说,气候变暖已经是这颗行星所面临的紧急状态,前景堪忧,纽约有可能会被水淹没,佛罗里达会洪水泛滥,人类将面临更加严峻的飓风和干旱,冰川会后退,地球的冰层有可能会溶解……。

联合国政府兼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在巴黎对全世界发出了警告。此次公布的名为《气候变化2007:科学基础》的《决策者摘要》是IPCC自2001年以来最新评估报告的第一卷,浓缩了全球几千位科学家在过去六年对气候变化的成因、程度和未来变化预测的最权威共识。摘要预计,按目前进展趋势,在最坏的情况下,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陡升6.4摄氏度。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非常明显,变暖的速度正在加快。对中国来说,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上海将有1/3的面积将被海水淹没。到时候,大量沿海低洼地区的民众内撤,结果不仅是食物和水资源的愈发短缺,也会带来由于人口大量迁移所引发的政治和社会动乱。

那么气候变化与气候难民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气候变化又是怎样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呢?

海平面上升,引发危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越来越多的气候难民正面临着生存危机。2001年时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消息称,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宣布,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持续上升,国家所有的努力均告失败,全国1.1万国民将不得不放弃家园。图瓦卢已经与新西兰签订协议,全体国民将陆续“搬迁”到新西兰。

澳大利亚罗伊国际政策研究院最近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逐渐上升的气温和海平面不但会直接威胁部分海岛型国家的存亡,而且对于人口多数集中在沿海或江河下游地区的亚洲国家,例如中国的黄河及长江三角洲,以及地势低的国家,如孟加拉,都将面临被淹没的危机。

去年年初,国家海洋局宣布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每年3毫米,高于全球海平面每年1.8毫米的上升速率。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的生存和经济发展是一种缓慢性的自然灾害。因而往往不被人们重视,以为每年2~3个毫米的上升还构不成危险。这种灾害是累积和渐进的,到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将累积升高75厘米。再加上许多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可能达到1~2米甚至更多。这对许多地方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环渤海地区也深受海平面上升之苦,秦皇岛市海港区和抚宁县部分地段海水入侵长度已达32公里,入侵面积300多平方公里,造成了该地区地下水水质咸化、土地盐碱化。

长期的干旱,各地告急

在海平面上升过程中,气候变暖还会使冻土和冰川融化,减少水源,加剧干旱。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水库,全球70%的淡水被储存在冰川中。然而,近几十年来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料表明,全球冰川正在以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速率在世界越来越多的地区融化着。随着山地冰川的退缩,大部分以冰川径流作为供水源的地区将会发生严重的缺水危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已经有数百万人因气候变化沦为背井离乡的气候难民。肯尼亚山和乞力马扎罗山上的积雪越来越少,影响山体附近河流的水源补给,并对农业产生了重大冲击。附近的居民被迫迁徙到远处寻找水源,有的甚至为争夺水和土地而发生了流血冲突。

李雁认为,未来50年,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的气温会持续升高,而华北地区则会进入高温、干燥的暖干期。冰川融化首先会增加洪水的危险,然后淡水供应因此严重减少,最后威胁到全世界1/6人口的生存,这里首当其冲的将是印度次大陆地区、中国部分地区和南美的安第斯山区。水流最初随着春天冰川加速融化而加大流量,然后可能会增加灾害性的冰湖溃决泥石流的危险,特别是在喜马拉雅山区,而且这样的情况还会导致春季之后的缺水。长此以往,一旦冰川全部融化,旱季的水资源将会永远消失。”

我国黄河源地区随着气候变暖,近50年来冰川呈明显加速退缩状态。自1966年以来,整个黄河源区冰川面积缩减了17%,造成水资源损失达到23.9亿立方米。冰川消融加速,产流区面积随之减少,冰川对河流的季节调节作用势必减弱,因而影响整个源区的水文循环,造成湖泊干涸。1986~2000年的15年中,区内湖泊面积减少5.3%,在玛多县4077个湖泊中,有3000多个湖泊已经干涸。源区最大的湖泊——扎陵湖、鄂陵湖两姐妹湖,水位也出现了明显下降。湖周边形成裸露沙地超过300平方公里。

同时气候变暖也造成多年冻土层减薄5~7米,从而使植物根系层土壤水分减少,表土干燥,沼泽疏干;冻土层的上界下降为鼠虫的越冬生存提供了温床,加速了鼠虫害的形成与发生,并使土壤结构、养分发生变化,导致植被的退化。草场失去了放牧的价值,沙进人退,致使部分牧民完全退出沙区,迁向他方,沦为气候难民。

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气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物质资源之一。

气候变暖生态混乱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处助理代表张忠军,从另一个方面分析了气候变暖将给农业带来的影响和对策。在他看来,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干旱和洪涝灾害增多,二是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为此,要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强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以适应气候的变化。如发展稻田养鱼,改变了以往追求单一产品产量的思路,在生态平衡中,实现稻米与鱼的双丰收。在关注水资源的同时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从赤道到两极的动植物都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保护实验室研究员孙悦华告诉记者,动植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应包括:地理分布、生理、生活周期、迁徙习性和栖息地发生改变,生存能力降低等。例如,哥斯达黎加的鸟类濒临灭绝,坦桑尼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蚊子向高海拔地区扩展,加利弗尼亚的蝴蝶栖息地在丧失,不能耐受霜冻的植物上升到新的海拔高度,英国彩龟后代的性别比例也受到温度升高的影响。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指示物之一的珊瑚礁,目前正发生大规模白化现象。

全球变暖的另一个明显的后果是春天提早到来。植物开花、卵孵化,青蛙产卵都会提早。在英国,蝴蝶在春天的出现较20年前平均提前了6天。在欧洲,树木呈现秋色的时间每10年晚0.3到1.6天,许多迁徙的鸟类正在改变它们的旅行日程。孙悦华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动植物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正不断地改变着其活动范围和行为。许多情况下,这样的变迁正在引起生态混乱。例如,迁徙的鸟类到达欧洲的时间太晚,以致其产下的后代错过了毛虫生长旺季。北极熊因为冰面的减少失去栖息的领地而变的烦躁不安。

北美的大部分鸣禽转移其分布区,并提早迁飞。因为鸣禽在维持生态系统中有重要作用,这种变化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在中国科学院动物所与加拿大的合作研究中就发现,加拿大特有的灰噪鸦的分布区已随着气候变暖而逐渐向北移动。

伴随气候变暖,我国植被分布也会产生变化,随着大量植被的北移,植被的垂直分布、结构发生了变化,森林的面积、分布格局也发生了变化。气候变暖,还会使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使部分动物、植物处于变异、濒危灭绝的境地。当气候变化的速率超过生物适应的节奏时,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的反应可能是突然的,生物物种会随之发生改变,而生态系统也会打破原来的平衡。

猜你喜欢

海平面冰川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海平面上升 我们如何应对
为什么冰川会到处走?
冰川会发出声音吗?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长途跋涉到冰川
中国海平面比去年升高38毫米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
气候科学与海平面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