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危机下对公允价值的思考

2009-05-07

会计之友 2009年10期
关键词:经济危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赵 敏

【摘 要】 本次经济危机对全球各个国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会计准则之一的公允价值准则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从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同观点、有关国家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修改以及经济危机对公允价值的影响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 经济危机; 公允价值; 会计准则

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进而引发的经济衰退如一股寒流迅速席卷了全球各个国家。大多数国家的政府纷纷运用了“国家干预”的“武器”来对抗“经济严冬”,力图挽救已经失灵的自由市场;而各个国家的有关人士也都如临大敌,绞尽脑汁,从次贷危机追溯到衍生金融产品,追溯到市场及市场信用,试图找出真正的罪魁祸首。然而,令会计界人士没有想到的是,会计也迅速地被扯进了这场金融风暴:公允价值成了社会各界的众矢之的,也成了金融危机的原凶之一;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一下子成为金融界与会计界在危机中的一个争议热点,似乎大家也都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转变作为了危机过程中的救命稻草。

一、当前形势下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看法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一些金融界人士和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了美国会计准则,认为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市场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导致金融机构过分对资产按市价减计,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使市场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应该终止“公允计量模式”。

然而,会计界和一些经济界人士一直对此持反对态度,认为157号准则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金融机构对该准则双向和功利的态度:在金融产品价值持续上升时,金融机构乐于看到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带来的益处;在金融产品价值下跌时,就转而抱怨和指责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德勤亚太区金融服务领导人菲利普·哥特(Philip Goeth)表示,“现在的金融危机原则上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不是会计问题,我们不希望看到公允价值的废除。”相关人士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才是最能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尤其适用于金融衍生产品。在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仅没有火上浇油,反而使危机更快暴露出来,让投资者尽快看到了真实情况。美联储主席伯南克2008年9月下旬在国会作证时指出:“如果废除了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那么将没有人知道这些公司的资产按市值计价到底是多少”。IASB主席大卫·特迪爵士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金融界只会对公允价值横加指责,却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

二、国际上关于公允价值的修改

从西方各国目前采取的实际行动看,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社会各界似乎不可能完全倾听会计界的“委屈”,公允价值也很难和金融危机及相关拯救行动脱离关系。

虽然会计界一直坚信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本身并没有错误,但是迫于政界和金融界的巨大压力,会计界也不得不改变原来的不妥协的立场。2008年9月30日,美国证监会(SE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表了一个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说明,指出对交易不活跃的资产,管理层可以采用自己的金融模型和判断进行计量。随后,FASB针对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的修订发布了一份《FASB工作人员立场公告》(FSP),允许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其处于信贷危机中的资产重新定价。《公告》对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告——公允价值计量》(SFASNo.157)在非活跃市场中的应用进行了明确的修订性阐述。从实质上来看,此次修订是多方妥协的结果,在没有放弃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的同时,也满足了银行家和一些政治家的要求。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2008年10月13日投票通过放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决定。IASB在声明中称,“规定修改后,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登账的企业,将可依新准则重新归类资产,从而避免必须按市值计价(mark-to-market)的结果。”

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政府于2008年10月15日决定修改欧盟现行会计准则中有关按市值计算资产价值的规定,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根据这一决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不必再按当前市值记录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价值,允许金融机构将违约风险考虑在内对其资本进行估值,从而避免它们的资产价值在市场动荡中被过于低估。

三、相关准则的修改可能产生的影响

通过此次对准则和公允价值确认的修改,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财务报表的财务状况和损益情况,使报表显得好看些,达到一定的粉饰效果,但并不能改变金融机构的实际运行状况,挽救金融危机。因为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状态和结果。如果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经济运行的情况没有根本的好转,仅靠财务核算和反映规则的修改不可能达到治本之目的。

另外,企业管理层所运用的假设、估计、估值模型、基础及参考数据的获取、使用和专业判断等问题,会变得非常重要而敏感。因为在修改了公允价值确认的级次后,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到公允价值的计量和确认。因此,在确认公允价值时,如何考虑不活跃市场上的可观测数据,在评估可观测数据和不可观测数据对公允价值确认的相关性时,如何考虑市场报价,例如同类或相似金融资产的经纪商报价或者定价机构的报价,这些因素都是值得认真考虑的。

四、关于公允价值的思考

(一)对公允价值的内涵及运用的思考

经过这次金融危机后,人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公允价值的准确内涵以及如何运用公允价值?如何对公允价值的恰当运用加以合理的监管?尤其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刚修订实施近两年的时间,我国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理解和运用如何把握?在运用公允价值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把市价作为了公允价值,但是,实际上市场价格只是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有时还会偏离它的真正价值。因此,有人建议以资产的内在价值或经济价值作为公允价值适当的替代物,特别是在非正常市场条件下,如价格大幅波动和跳跃性变动、缺乏流动性的市场情况和不存在活跃交易的市场等情况下。这都是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讨论并加以明确的问题,期待我国的会计准则对此能有进一步的解释和完善。

(二)关于公允价值是否为原罪的思考

综合来说,造成本次经济危机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谁也不想被指责为最核心的那一个。这其实就是这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争议的根本原因。作为会计界人士,如果我们理性地去看待这个问题的话,会发现:“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只是影响了资产计价,虽然对危机的扩大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并不是引起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金融危机原则上是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会计准则是服务于企业基本业务的,它永远也不会有这样的权力。

从会计师的角度来看,公允价值计量仍然是资产计量的较佳模式,相对于成本计量模式而言,它能够及时地反映资产的现时价值,能够对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但在具体运用和操作上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提供更详细、更一致的操作指引。

(三)危机对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发展的影响

我国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曾经说:“金融危机也是经典”。危机往往能带给人们更大的思考动力和更多的思考空间,很多以往在蓬勃的经济中不可能去思考的问题纷纷涌现,人们在对危机的处理过程中,可以迸发出更富创造性的思想,解答更复杂、更棘手的问题。一些创新性的东西往往比较容易在危机的状况下产生出来。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解读危机的话,危机似乎并不那么可憎,反而可能给我门带来百年不遇的机会。

正如这次金融危机中,金融衍生品扮演了放大风险的恶魔角色,一下子使会计界直面了一直被忽略的问题。虽然控制和监管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从原则上讲是金融界的责任,但却也应该令会计界深思。在本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金融界人士主张终止公允价值计量,实际上是从宏观层面将会计当作一种经济调控的手段。虽然目前看来离这个层面还稍远,但这对会计界人士至少应该是一种提醒:会计或许应该或者能够成为宏观层面上的经济调控工具。毋庸置疑的是,提升相关财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必然能更真实地呈现金融衍生品的面貌,帮助投资者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和决策。为此,从会计的角度加大金融衍生品的披露力度,对其定价的模型、假设前提和相关数据来源等因素加以披露,必不可少。披露的内容应主要包括:如何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确认和列报,如何确定公允价值的级次,披露各项假设、估计、估值模型、基础及参考数据的获取与使用等等。同时,还要完善风险信息的披露,包括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利率及汇率风险、违约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全面反映主要金融工具和全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过程的全貌和将要面对的风险,给报表使用者提供全面、完整的决策相关信息。

笔者相信,在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再大的危机我们也会顺利度过,而会计行业也必将迎来新的机遇得到更好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副部长,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长王军.直面危机挑战加强国际协同推动会计发展维护经济稳定——在联合国第25届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会议上的发言.2008,(11):15.

[2] 高鹤.危机亦是转机.中国会计报.

[3] 吴寿元.看公允价值修改“真身”.中国会计报.

[4] 陈敏.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理论缺陷浅探[J].财会月刊(会计),2005.10.

猜你喜欢

经济危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负商誉与公允价值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论大数据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
关于公允价值本质与特性的探析
经济危机下航运公司如何做好船员管理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小企业会计准则》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