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中师生认知差异分析

2009-05-04王妍莉王文君

现代教育技术 2009年4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

王妍莉 田 健 王文君

【摘要】通过分析比较《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信息化教学设计”内容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教学策略三个方面的师生认知差异,文章总结出一些较为合理的策略建议,以期对今后课程的开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信息化教学设计;认知差异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022—05

一 问题的提出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继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之后,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基于信息化教学环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设计形式。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我国所有中小学教师都应当具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1],而对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类院校而言,师范生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信息化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作者在跟踪研究某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信息化教学设计”内容模块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发现,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策略等各个方面师生之间存在很大的认知差异。所谓认知,就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过程[2],同一个客观事物,由于个人认知心理不同,往往造成产生很大的差异,这种认知上的差异性称为认知差异。而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只有当师生对于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一致的情况下才会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本文着眼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中师生认知差异的分析,期望探讨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合理的策略建议。

二 研究过程设计

1 研究对象介绍

我们选择某师范类院校全日制本科三年级历史、数学、英语三个不同专业的班级,对他们《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6个课时的学习进行了全程跟踪。研究过程主要从校方设置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初衷、教师教学过程的方法策略、学生对该模块内容的认知期望和对于课堂教学的认同倾向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

2 研究方法和内容

本文主要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调查校方设置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初衷和学生对于该模块内容的学习期望,并运用S-T课堂教学模式分析的方法和田野观察的方法来记录教师的教学过程,最后通过对于师生认知差异的内容分析和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分析得出合理的策略建议。

田野观察是被用来泛指研究者深入被研究对象的实际生活领域,研究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行为模式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3],它可以客观的记录一节课的上课流程。S-T课堂教学模式分析方法是一种能够直观表现教学性格的教学分析方法,它可用于对教学过程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与评价,判断课堂性格,获取具有共识的、客观的信息。[4]

3 研究信度和效度

为了保证本研究的信度,我们共有两名研究者对研究中的访谈资料、课堂田野观察日志记录和数据统计等进行了独立分析,并聘请了一位没有参加此研究的教师一起汇总讨论,对不一致的意见进行反复修改,从而使本研究取得了较高的可靠性;在研究的效度方面,我们使用了三角互证法。三角互证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消除只依靠任何一种数据收集方法来源、分析者和理论做研究时可能形成的偏见[5]。为此,我们利用课堂实录分析的数据、师生访谈问卷调查数据,以及研究者的个人反思这三种数据来相互论证,构成了一条证据链,从而保证了研究的效度。

三 研究结果分析

1 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师生认知差异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广泛运用,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素质,而对于面向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而言,《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的目的就是培养具备信息技术能力的新型教师。对于该校此门公共课的开设初衷,我们采访了课程设计的相关人员,得出的结论是“就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而言,是期望学生了解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其组成要素,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可以独立完成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师设计了教学设计概述、学习内容及学习者分析等六个部分的内容学习,期望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课堂以学生个人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理论讲授为辅的方式进行教学。

而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和访谈,发现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就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而言师生之间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校方培养的重点在于使学生可以感受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变革,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做到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应用。而对于学生而言,如果说对于学习目标师生之间尚有半数的相似认同,那么对于学习内容的设置,师生的认知差异格外突出。在座谈中学生普遍反映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应该多介绍如FLASH等各种软件的操作与使用,多进行如何制作课件的练习,而对于理论的讲授十分排斥。而且很多同学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这门公共课本身就很陌生,只是简单的理解为是一门“讲授如何制作课件”的技术操作类课程,这点也可以从问卷中所反映的学生个人对于自己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差异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认知是较为模糊的。

2 教学策略的师生认知差异分析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7]在相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内容下,不同的教师所采用的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我们跟踪分析了A,B,C三位教师的课堂行为,并对“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三部分教学内容中具有代表性的课堂进行介绍。

对于教师课堂教学流程、所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媒体的使用等我们采用了田野日志的方法来记录分析,并使用S-T教学模式分析方法进行了课堂类型的划分。

(1) 教师教学策略分析

我们将“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三部分教学内容和通过田野观察日志记录的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媒体的应用做以陈列,如图1显示:

对于“教学设计基础”的内容,以具有代表性的教师A的课堂实录说明。通过公共课90分钟的课堂拍摄实录,并利用王陆教授及其团队开发的S-T教学模式分析软件得出图2图3所示课堂类型分布图:

如图2所示的Rt-Ch图,是基于行为采样数据而划分教学模式的图表,其中教师的课堂占有率是69%,学生的课堂占有率是31%,师生之间的行为转换率为29%,课堂类型是属于混合型,但接近讲授型的课堂。在图3所示的S-T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四段比较明显的横线,但横线之间是用间断的竖线联结,这说明课堂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只是其间教师很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积极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进行师生互动。这也与田野日志和Rt-Ch图显示的数据相符。

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分析的内容,我们以教师B的课堂为例说明。通过课堂田野观察日志记录得出,教师主要是采用小组讨论分析教学设计案例并进行成果展示的方式进行,通过75分钟的课堂实录分析得出其S-T分布类型为练习型(见图4,5)。

从图4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高达83%的学生课堂占有率中师生之间的行为转换率只有16%,这说明整节课都是以学生练习为主很少有教师的指导;图5的S-T图中也反映了这一点,整个课堂是由一条几乎垂直的竖线构成,除了刚开始有一些师生之间的交互以外就较少有横线出现,这也表现出教师留给学生大量充裕的时间自主练习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指导过程。

对于“完成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容,以教师C的课堂为例,通过课堂田野观察日志记录得出教师主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案例模板和上节课布置的构思内容进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75分钟的课堂实录分析得出其S-T分布类型为练习型(见图6,7)。

如图6所示,这节课中学生的课堂占有率达79%,教师的课堂占有率为21%,刚开始上课时教师介绍了本节课的任务之后就把大量的课堂时间交给了学生自主练习;图7的S-T图中也反映了这一点,整个课堂S-T图是呈垂直状,只有在课堂开始和结束阶段有少量的横线组成,表示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偶尔给予个别指导。

(2) 学生认同倾向分析

为了分析学生对于不同教学策略的认同倾向,我们设计了“学生对教师教学策略认同倾向”问卷调查和相关问题的访谈,对于三个班的总体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本文所涉及到的三个典型课堂数据,我们得出:对于三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学生表现出了不同的认同倾向,如图8所示:

就“教学设计基础”内容而言,从图8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在对于学习内容期望的调查中较多的排斥理论讲授而更加期望自主练习和个人实践,但是对于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教学设计基础”相关理论概念的讲授还是表现出多数的赞同,并认为“教师条理清晰,教学过程完整,呈现资料详尽”。

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内容来说,通过课后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对于课堂所采用的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也普遍反映出存在小组分工不明确,小组内部交流没有开展等问题,认为“课堂讨论内容过多,节奏过快,没有教师指导,教学讨论几乎没有进行小组成果只是个别学生为应付交作业而仓促完成”,从而导致对于该课堂的整体满意度下降。

在“完成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学习中,有部分学生曾在座谈中反映希望教师的作业能尽量在课堂完成,因为很多学生并没有个人电脑,课后上网也不方便,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一个案例设计的方式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部分学生认为课堂很好的锻炼了个人的操作能力,但也有学生反映课堂中存在“教师没有引导和讲解,对于学生的问题没有及时解答,对于学习内容十分迷茫”等问题。

四 策略和建议

在总结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中师生认知差异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

从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分析中反映出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对这门课程,对这个模块学习的目标不明确,认为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就应该讲授课件的制作,软件的学习。教学是促使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系统设计中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规范,直接影响到教学是否能沿着预定的、正确的方向进行[8]。所以教师在教学初期就应该及时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这个模块的学习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从而积极调解个人的学习态度和期望。

2 案例教学法的推广

根据田野观察日志中对教学方法的记录和课后 “学生对教师教学策略认同倾向”调查问卷中得出,案例教学法是学生最为认同的理论讲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殊方法[9]。教师不是单纯的介绍理论概念,而是通过案例的学习穿插介绍知识点,这样与实际的案例相结合,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通俗易懂,很适合跨专业的学生公共课的学习。

3 有效提高小组协作学习质量

有学者曾做过研究,通过对于改善学习成绩的创新性教学实践进行调查,他们以有效性为顺序对这些实践活动进行排序,其中合作学习被列为首位[10]。与此相似,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也得出对于B课堂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普遍比较满意,但是,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影响学习效果的问题。可见,如何有效的提高小组协作学习的质量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约翰逊和史密斯(Johnson and Smith,1991)清楚的确定了组成合作学习的五个基本要素:①积极的相互依赖;②面对面的互动;③个体责任;④交际技能;⑤小组加工[11]。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对于满意度不高的课堂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在课堂讨论中几乎都是就近座位的同学共同一组,而且随意指定的小组长很少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在组织小组讨论的时候应该注意明确的小组分工,及时的现场指导,合理的成员评价等几个方面,从而有效的提高小组协作学习的质量。

4 及时指导学生个人实践

通过课程开设前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就态度认知方面学生普遍强调期望更多的个人实践操作,但是从课后“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策略的认同倾向”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对于B,C这种练习型的课堂的满意度却不高,分析课堂实录及S-T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得出在B,C课堂中的共同点就是教师留给学生大量充裕的时间自主练习的过程中很少给予了及时的反馈指导,这一点对于要求自主设计一个教学设计的学习内容影响较大,经过四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只是有了大概的了解,但在实践应用层次却并不熟练,并且同时通过课后访谈反映出的学生对于操作过程中软件如何操作的问题、教学目标如何分析的问题等等都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反馈指导。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EB/OL].

[2] 乐国安主编.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0: 48.

[3][5] 王陆,刘菁等著.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1,160.

[4] 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李玉斌,姚巧红等.双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48-52.

[7][8] 何克抗主编.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132,80.

[9] 靳玉乐.案例教学原理[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10][11] 普莱斯顿. D. 费德恩等著,王锦等译. 教学方法——应用认知科学,促进学生学习[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9,100-101.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设计
基于移动学习理念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基于移动学习理念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基于移动学习理念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讨
高职现代设计史信息化教学设计探析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研究
浅谈信息化教学改革背景下现代交换网课程的设计理念
案例教学模式下《自由体位分娩》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情境设计探究
探究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