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人的战争

2009-04-27

商情 2009年1期
关键词:女诗人思索体味

刘 妍

【摘 要】本文就《九叶集》中所收录的郑敏诗歌,来探讨女诗人郑敏诗作中关于“寂寞”、“生与死”、“选择与承担”的哲学思考,来体味这位深深热爱人生的女诗人在生活思索中的艰难跋涉。

【关键词】“寂寞”“生”“死”“负荷”

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运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运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九叶集》中编选了她的诗歌20首。本篇是针对这20首诗歌探讨郑敏诗歌创作中的哲学思考。

一、“寂寞”为伴

郑敏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不是无意为之的。这位女性诗人的创作一开始就体现出她思索的有意性,庄重性和严肃性。郑敏是一位与哲学深有缘分的诗人。她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也许正是这种哲学背景的影响,再加上她本人对老师冯至诗作的喜爱,让郑敏本人的诗歌中充满了不停思索的哲学意味。她对“生”“死”以及“生命实质”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地,形而上的思考。

她说:“我也将在‘寂寞的咬噬里,寻得‘生命最严肃的意义。”(《寂寞》P142)

诗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首先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来进行的。郑敏认为最能体现这种个人本体的存在就是人的孤独与寂寞。“我是单独的对着世界/我是寂寞的/”(《寂寞》P138)。“当寂寞挨近我/世界无情而鲁莽地/直走入我的胸膛里/”(《寂寞》P141)。在这种孤独和寂寞中,才能深刻体会自己的存在,才能真实的面对世界和思考生活。“我们的寂寞是一个/我们的渴望相同/那都是从生命里带来的/”(《诗人和孩童》,P156)“瞧/一个灵魂先怎样紧紧地把自己闭锁/而后才向世界展开/”(《雷诺阿的<少女画像>》P165)。女诗人认为“寂寞”的共同性在于,它存在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并且是与生俱来的。这种寂寞的存在性就像每个人都有渴望,都有希望,是不能从个体身上排除的。只有在“寂寞”中才能真的认识世界。

除此以外,诗人还认为,“寂寞”是永恒的,它才是每个人相依相随的“伴侣”,是最能理解自己的知音。“‘寂寞它咬我的心象一条蛇/忽然/我悟道/我是和一个/最忠实的伴侣在一起/”“当我是一个玩玩具的孩童/当我是一个恋爱着的青年/我永远是寂寞的/”(《寂寞》P141)。

女诗人看到,真正的有理想的个体存在者应该不只是群众中的一员而已,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不可让渡的权利,他不应该被群体所吞噬,就如被拨拖了个人独立存在的权利一样。诗人强调的是与现实人群相对立的作为真正存在者的孤独个体。

因此,“孤独”和“寂寞”作为一种极富现代性的意象充斥于郑敏的诗作中。正是个体的永恒“寂寞”才让诗人体味出生活中那么多的“静默”和“安宁”。“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金黄的稻束》P135);“它静静地围在我的四周/象一个下沉着的泥塘/”(《寂寞》P139);“我从来没有真正感觉过宁静/象我从树的姿态里/所感受到的那样深/”(《树》P147);“他的回答只是颠扑不破的沉默/”(《人力车夫》P161)。

正是在“安宁”和“静默”中,诗人找到了思索的方式和通向彼岸世界的桥梁。

二、超越“生”“死”

那么,郑敏作为处于“静默”状态的“寂寞”个体是怎样思索关于人生最重大的“生”和“死”这两个问题的呢?

郑敏认为“死在微光里/穿着他的长衣裳/”(《寂寞》P142);“死亡/死亡/他想拥抱/这生命的马拉松者/”(《人力车夫》P160);“姿态的潇洒也一天天被磨灭/也许有一天它突然倒下在路旁/”(《人力车夫》P164)。“死亡”象是有生命的东西,随时可以拥抱个体。一旦把个体磨损至残蚀时,他便会从容的出现。女诗人似乎对生命的终结是抱着一种悲观的信念。

但是,诗人也提出“在长长的行列里/‘生和‘死不能分割/每一个,回顾到后者的艰难/把自己的肢体散开/铺成一座引渡的桥梁/”;“不再表示毁灭/恐怖/和千古传下来的悲哀/不过是一颗高贵的心/化成黑夜里的一道流光/”;“‘死也就是最高潮的‘生”(《时代与死》P144-145)。

在郑敏的哲学思考中,“生”与“死”不是具体的指向某人和某个事件,而是具有了普遍意义的概念。面对生死的问题时,这种方式显现出诗人在哲学思索中所进行的艰难地跋涉。当然,这种形而上的思考所带来的艺术效果究竟如何,还有讨论的余地,但它却明确的透露了诗人在生死问题上的超越现事的努力尝试。

三、选择与承担

郑敏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关于“生命本质”的思考。

她说“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金黄的稻束》P135);“生命原来是一条滚滚的河流”(《寂寞》P142);“人类涉入生命的急流”(《时代与死》P144)。历史是不会倒退的,生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就是永恒不变的真理。那么,伟大的生命该是如何?在面对现实的痛苦时,什么才是真正的主题?

“沉默沉默沉默/象树木无言地把茂绿舍弃/在地壳下忍受黑暗和压挤/只有当痛苦深深浸透了身体/灵魂才能燃烧/吐出光和力/”(《生的美:痛苦·斗争·忍受》P150)。只有个体在遭受痛苦后,灵魂才能燃烧,才是具有光和力的人生。

“知恩的舌头从成熟的果实里/体味出/树木的经过/寒冬的坚韧/春天的迷惘/夏季的风雨后/所留下的一口生命的甘美”(《村落的早春》P152)。这应该是诗人对生命一种最深刻的体味。人的一生如同大树,在经过春夏秋东的磨练后,在经历雨雪风霜的洗礼后,他成熟了,他明白了生命的全部涵义。

诗人认为“生命的本质”无非就是痛苦后的欢乐,复杂后的简单,战乱后的和平。那份人类的坚韧、承担、忍耐才是体现了生命的全部涵义。毫无疑问的是,在郑敏的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中,凝结了强烈的价值判断。她十分想指引我们认识应该去怎样面对人生。

一枝弯着的荷梗,花朵深垂,在诗人眼中,那是因为“手里承受了更多的‘生/这严肃的负担”(《荷花》P159)。而从英雄幻化为圣者的马,也曾经“载着过重的负担/默默前行”(《马》P163),走完世间艰苦的道路。春天“像一位舞蹈者/缓缓地站起/用她那‘生的手臂/高高承举”(《春天》P149)。这些相当传统的意象,在诗人的哲学提升中,显示出了与传统颇为不同的意义。

女诗人郑敏在自己所固守的寂寞中体会着自己的独立存在,从而更能深刻的体会到“生”“死”“人生”这几个重大的问题。她拥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精神空间。我们读她的诗,会体会到,这些诗歌不是写给别人,而是诗人写给自己。仿佛时空中只有一个人在生存,只有一个人在思考。让郑敏在一个人的战争中走入永恒。

参考文献:

[1]袁可嘉.九叶集 [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2]王毅.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唐湜.唐湜诗论对新诗发展的贡献[M].北京:三联书店,1990:148.

[5]袁可嘉.九叶集[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女诗人思索体味
你身上的体味怎么来的
塞姑?颂鄂尔多斯女诗人
聪明的蚊子
女性爱情观的崛起
怕“体味骚扰”,日男人大买止汗剂
女诗人用诗揭韩国诗坛泰斗性骚扰
体味预报器
翻译
从韩国古典诗话看朝鲜文人对山东文人的认识
大画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