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科书——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2009-04-27朱启涛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9年4期
关键词:用书品德教材

朱启涛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以来,改变了以往小学品德课以讲故事明道理的呈现方式,代之以大量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和事例图为呈现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习成道德,这种呈现方式深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但是,作为活动型的综合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了多门学科的内容,而且要求要以活动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这对许多老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特别是教学这两门课程的教师多数是兼职,这使得老师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备课上,所以,许多老师拿到教材后,显得有些茫然,不知该怎样教,不少教师干脆凭借教材让学生“看图说话”。随着培训的深入和课程改革的推进,“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观逐渐深入到教师们的头脑中,照本宣科的课逐渐少了,很多老师能够结合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但我们也发现教师在使用教材上仍存在误区,例如,部分教师随意削减内容,只是有选择地上一些和自己班主任工作或学校班队活动有关的内容,有的教师干脆把教材抛在一边,花大量时间、精力补充资料和素材,整堂课学生没有时间翻一页教材,一学期下来,许多学生的品德课教科书还是崭新的。还有一些老师为了使课堂能够体现所谓的“时代性”,把教材上的图片和内容扫描下来,制作成课件,以此来提高课堂的现代技术含量。

这些现象反映了教师在使用教科书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教科书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最容易取得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我们既不能拘泥于教材,也不能弃而不用。把教材看作范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意味着教材可有可无。应该说,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凝结了众多编写者的智慧,用好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如何用好教材呢?以浙教版为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用好教材。

一、巧用教材情境图引出学生的话题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基本上是以图来呈现教学内容的,教材中的情境图来源于生活,有助于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要被教材所束缚,又不能一味地抛开教材,而应当巧用教材,使教材成为示范和开阔思路的好助手。

如,《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我是小学生”,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感受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不一样的地方。如果老师只是让学生泛泛地谈现在的学校生活与幼儿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这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会觉得题目太泛,不知从什么地方谈起。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看书上的情境图,启发他们从学习的形式、时间,以及生活等方面来谈幼儿园生活和学校学习生活的不同感受。

二、利用教材的空白引导学生融入课程

新教材与传统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一个很大区别就是新教材都留有或多或少的“空白”,这种“空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空白的各种统计表、调查表等,也有让学生写写画画的空白,还有引发学生思考的“……”。不同形式的空白,起到不同的作用。归纳起来,教材中的空白主要有以下这些形式:

空白的活动计划表、调查表、过程记录表等。这类空白表旨在指导学生有效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如调查、参观、访问、小实验等。教材以这样的空白形式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帮助与指导。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让学生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课程表的制作;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的“小实践”,则是让学生根据提示自己动手制作一份“雏鹰小队活动计划”,以及外出注意事项等;第四单元第1课的“我的发现”,让学生将收集到的关于冬天的资料,以画画、涂色或粘贴的方式填入相应的位置……

让学生表达观点、抒发感想的空白。如“我的想法”、“我的愿望”、“续写诗歌”,意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抒发自己的感情。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让学生根据提示描述自己的外貌;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让学生续写诗歌“这就是我”;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让学生写自己的愿望……

这种“空白”呈现形式,把教材的正文与作业两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材中的“空白”是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的记录,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这样,教材将学生感到头痛的作业变成了学生乐于接受的写写、画画,将教材变成了学生值得珍藏的一份成长记录。

三、发挥教材指导学生生活的功能,升华课程内容

在如何使用教材的调研过程中,老师们说得最多的是,某单元某课的内容和我们本地的实际情况不符,难以组织教学。如许多老师提到的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上超市”。的确,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其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但同时,这门课程也有指导学生生活的责任。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既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展开,又要高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不能否认,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不同地区,部分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落后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于”学生的生活,就是要做到通过课程引导学生过一种崇高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上超市”一课,以上超市为载体,主要让学生知道一些购物的程序和常识。在一些农村,“超市”这样的购物场所也许很少,甚至没有,但学生在一些小商店,或是农贸集市购物的经历还是有的,我们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购物常识的教育。此外,我们认为,随着我省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的生活环境会越来越得到改善,诸如超市、社区医院、活动中心等这样的场所,也会在农村普及开来,所以我们仍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类似的课题,更需要老师充分利用教科书、教师用书及其他辅助用书提供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认真研读教材提示语和关键词,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不管是哪套教材,在课文中总会有一些能提示本课主题的关键词和提示语。如浙教版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课文中也有提示语和关键词。而人教版的关键词和提示语主要以“小兔贝贝”或“小主持人”,以及一些文字框来呈现。这些提示语文字虽然不多,但它体现了一个单元或一课教学内容的精髓,仔细研究这些提示语和关键词,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单元教学目标。如,《从四大发明说起》一课的提示语是:“中华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极为古老的文明。在祖国这片辽阔和肥沃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世界文明做了巨大的贡献。”关键词则是:“民族自豪感。”二者十分清晰地提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用好教师用书及配套音像资料,拓展教学内容

由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综合了以前的思品课、自然课、劳动课、社会课等的内容,综合性极强,而很多教师除了教学品德课外,还承担着其他学科的教学,能够花在这门课上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品德课教师更需要用好教师用书。通过研读教师用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科书中情境图的设计意图,更好地用好教材上的范例。同时,教师用书还提供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减轻老师查阅资料的工作。部分版本的教师用书中还为老师们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案,供老师们在教学中参考。有些版本的教师用书还为老师提供了每一课教学的评价建议。评价历来是品德课教学的一大难点,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倡导以过程评价为主,教师用书中的“评价建议”无疑为老师们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而且,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减轻老师的备课负担,部分教师用书还附了课堂实录光盘和教师电子备课系统,为老师们提高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生动性,拓展教学内容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工具支撑。

作者单位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徐桥◇

猜你喜欢

用书品德教材
教材精读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是谁对书不敬
吃书与用书
好学者贤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Textbook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Student’s Book One)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读者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