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系黄土 根系生活

2009-04-27

报刊荟萃(上) 2009年4期
关键词:黄土地秧歌画派

李 娜

2009年2月4日即农历正月初十,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刘文西先生率领黄土画派采风团赴陕北过大年,这是黄土画派第十三次赴陕北采风写生活动。刘文西先生任团长,戴希斌、王有政、郭全忠、陈宝生任副团长,成员包括陈光健、武永年、刘永杰、程征、李敏、张立宪、潘晓东、张小琴、戴信军、刘丹、陈联喜、杨季、陆震华、艾红旭、李师明等40余人。

采风团先后深入到榆林、神木、横山、定边等市、县、乡镇群众中,体验黄土地的人文风情与民俗活动。每到一地,都可以看到当地群众打着“热烈欢迎黄土画派来我县(镇)采风写生”、“黄土画派艺术家和我们心连心”、“热烈欢迎人民艺术家刘文西”等横幅标语。在横山,阵容强大的百人秧歌队伍等候采风团的到来,为首二人举着“热烈欢迎黄土画派来横山采风写生”的横幅,他们身着杏黄色服装在斜坡上列队而立,映衬着陕北蔚蓝的天空和广袤的黄土地,给艺术家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还有一些地方夹道欢迎的群众多达数万人,在十几里外就可远远听见震撼的鼓乐声。

76岁高龄的刘文西先生看到群众如此高的热情,深为感动,不顾路途的颠簸劳累,不断用手中的相机抓拍陕北民居、秧歌、古镇等镜头,还亲自参与到秧歌队伍中,与演员们一起表演,慰问年纪大的表演者,再次给老区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各地市政府及文化局的有关领导,更是对黄土画派的采风活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亲自迎接黄土画派采风团,多名警员陪同,热情地给采风团引路,并恳切邀请采风团艺术家们多来陕北,以促进陕北的文化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此次采风活动于2月11日圆满结束,艺术家们纷纷表示此行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收获很大。

第一,各个地方的秧歌都各具特色。

神木县沙峁乡群众的秧歌是在农家小院子里,一院20余人组成一个秧歌队,他们化着节日的浓妆,在紧凑的四十来平米空间里飞舞彩绸、翻腾花扇,使满院洋溢出节日的喜庆和乡土韵味。看完这个院的,紧走几步,又有一个院传来敲锣打鼓的声音,循声而去,还是个20余人的秧歌队在喜气洋洋地表演。一个个小院子各演各的,就想散落在村里的珍珠,各方异彩。刘文西先生饱含深情为沙峁乡人民写下“谦慎朴诚”四个大字,陈宝生教授也将书法作品“观海听涛”赠送给沙峁乡政府。

榆林市鱼河镇城隍庙则举办起规模宏大的十里八乡秧歌大赛,参赛的秧歌团队人数和演出质量盛况空前,各种形式的秧歌表演让人眼花缭乱,花鼓、旱船、扇子舞、红绸舞等交相辉映,无论规模还是气势,都让艺术家们无比震撼,有的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表演队伍的行列之中,与演员们一起扭动起来。刘文西先生在主席台上观看表演,接受完当地电视台采访之后,欣然为鱼河镇留下“鱼河文化广场”和“鱼米之乡,塞上江南”的题词。镇领导欣喜地说:“我们这样的小乡镇能有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亲笔题词,在全国类似这样规模的小镇恐怕还是绝无仅有的!”当地老百姓也纷纷上前和刘文西先生合影留念,表达他们对“人民艺术家”深厚的爱戴之情。

榆林市区的秧歌表演则是在市里的主干街道上,巡游的秧歌队自北向南一路欢歌曼舞蜿蜒而行,群众夹道观看,将一条几十里的长街围的水泄不通,颇为壮观。一群绑着腰鼓的年轻小伙子,伴随着明快的鼓乐声,甩开膀子打起了腰鼓,引来观众阵阵掌声。60多岁高龄的秧歌伞头,用自编的新春祝语,唱一曲秧歌曲来闯关,醉人的山歌伴随着震天的锣鼓声在黄土地上回荡。

横山老腰鼓也是非比寻常。寻根溯源,它是安塞腰鼓的鼻祖,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阳刚之美。队伍中有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以及“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妙趣横生。

第二,很多文化陈迹、遗址等是陕北特有的,其他任何地方都看不到。

神木的二郎山巍峨峻秀,挺拨险要,东西石壁陡峭,松柏挺立,前后两峰凸起,中稍低凹,文人墨客视其貌似驼峰,又多称“驼峰山”。山上殿内现存明清壁画18幅。多为工笔重彩,间有国画。特别是明代照壁、石牌楼,画面栩栩如生;地藏洞石窟藻井,造型古朴,雕刻细腻,均有较高的艺术及历史价值,为黄土画派的艺术家们进行创作提供了珍贵的创作素材。

明清古镇高家堡老街为四方城,十字街,十字巷。在任何一条巷道,一眼望去,都是长巷悠深。老街并不大,除了阡陌巷道,几乎是一个院紧邻一个院,一间房紧靠着一间房。街上的老屋,以民居为主,偶有杂货店,让人目不暇接,许多古旧大院,虽已年久失修,但却更显古朴真实。沿着长巷走去,仿佛遍地都是传说和典故,穿行期间的有满脸皱纹的老人、天真烂漫的儿童、挥舞鼓槌的壮年汉子、身姿轻盈的扭秧歌女子,更使采风团艺术家们目不暇接,兴味盎然。

在波罗古镇,艺术家们尤其感到振奋。这样的古镇在陕北并不多见,其波罗堡,是明长城要塞之一,该堡原是宋、元时代的小营寨,明正统元年重修,明成化二年另筑新堡,更名为波罗堡,古镇亦因此而得名。堡内遗存玉皇庙一处,寺塔一座及明清南北大街一条,民居数处。寺塔、民居,风化严重,残破厉害,留下岁月的痕迹,让人浮想联翩。黄土画派采风团的很多画家都说:“这样的地方真是玩味不够,以后应该住在镇子上一段日子,好好琢磨和体会。”

黄土画派的艺术家们还参观了位于榆林城北明长城口红山脚下的楡溪河谷的红石峡和素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的镇北台。此处东西两岸红岩对峙,石峡中开,一注清流,风景优美,似江南,如仙境,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胜景,也是塞上名城榆林的掌上明珠。刘文西先生被胜景吸引、陶醉,不顾年事高迈和旅途疲惫,畅游其中,流连忘返。

镇北台是一座依山据险而建、形如塔状的城台。城台分四层构建而成,全部由青砖包砌,整体保存尚好。它那巍峨挺拔、气势磅礴的雄浑景观,让艺术家们看到了猎猎的旌旗和刀剑相拼的场景,顿生敬畏之感,如今的镇北台已作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具有了独特的历史价值。刘文西先生参观后欣然为 “镇北台”题名。

安边境内的五里墩长城遗址在陕西、宁夏段是保留较完整,气势最壮观的长城遗址,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采风团停留的时间最长的一站。采风团一行还特意参观了延长油田定边采油厂开采区,艺术家们目睹陕北现代化的经济建设的崭新面貌,深感振奋。

第三,采风期间,榆林市文化局组织了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黄土画派与榆林文化界座谈研讨会”。

会议历时四小时,由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戴希斌副院长主持,陈宝生、王有政、郭全忠等著名艺术家做了发言,刘文西先生亲自做总结。

戴希斌说:“在名师、画家刘文西的率领下,黄土画派艺术采风团第十三次来陕北(第六次来榆林),尽管每年都来这里,但每次感受有所不同,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这里有深厚的基础,质朴的人民。这里的人民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育,给了我们艺术家的生命和灵魂。”

陈宝生也表示,陕北是革命的发祥地,也是文化的宝库,这里的人文景观、大自然的面貌使无数艺术家受益。黄土画派的艺术家们13次来这里采风写生,就是要挖掘它的灵气,挖掘出前人没有看到的新的题材。

黄土画派副院长王有政说:“陕北这个地方是刘文西先生将它介绍给我们,他的大作陕北人系列形象使人感动,他把自己在这里画的速写、创作介绍出去,把陕北的特色和亮点展示给全国人民,使我们这一辈人都想往这里跑,其目的,一是为创作搜集素材,现在虽有很多外在的变化,但内在的东西没有变,内在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二是对生活的体验,其实我们手上掌握的素材几辈子画也画不完,但是对同一个人的认识在不同的时间里都是有不同的感受的,每每来这里,对过去所掌握的素材都可以激活,这就是我们多次来这里的目的,也是我们创作的目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来了一次还想来一次,通过我们的作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刘文西先生在总结发言时动情地说:“黄土画派成立于2004年,先后13次来陕北采风写生,我个人已来80多次,每次来这里,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很幽默地打了一个比喻:“陕北人民像一个‘热水瓶,热情起来,让人受不了,这也正好说明他们是需要文化的。这也是全国的其他画派的艺术家感受不到的。为什么?就是因为陕北的人民慢慢地了解了黄土画派的艺术家们——他们是人民的画派,是受《讲话》精神的鼓舞,是革命的、前进的。革命是为了让人活得更好,我们应不讲条件地到人民中去,我们的作品扎根于农村,黄土画派就是一个扎根于黄土地的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民族,还要伸向世界,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创作出有思想、有艺术、有分量、有气魄的作品。希望黄土画派的艺术家们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埋头画画,通过这次采风写生活动,用我们的画笔和镜头以及艺术创作,把陕北人民抢抓机遇、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展示给全国人民。”

这次参加陕北过大年采风活动的虽然只是黄土画派的部分成员,但却是最具代表性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全新展示。每到一地,他们访名胜探古迹,看表演扭秧歌,与群众同贺新春、共庆盛世,并创作了大量书画、摄影作品,再一次抒发了黄土画派艺术家们对陕北高原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注,表达了他们对这片黄土地和陕北农民的热爱之情。黄土画派艺术家走进陕北、感受陕北、表现陕北,必将对自身的创作促进和陕北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繁荣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陕北的黄土地孕育了黄土画派,黄土画派永远忘不了陕北人民。

猜你喜欢

黄土地秧歌画派
牛年感怀(诗)
《黄土地》画报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探究河北地秧歌发展受阻的外界因素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弯腰的谷穗
立体画派
打造画派迟早也要打入冷宫
画派怎能打造?
画派能否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