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蒋介石角逐联合国内情

2009-04-27尹家民

报刊荟萃(上) 2009年4期
关键词:乔冠华基辛格尼克松

尹家民

1971年10月20日中午,基辛格一行到达北京。下午,周恩来即同他会谈。当晚9时许,毛泽东约见周恩来和参与中美会谈的叶剑英、姬鹏飞及熊向晖、章文晋、王海容、唐闻生。

周恩来汇报说:“基辛格事前没有经过黄镇大使通知我们,今天突然告诉我,尼克松明年访华结束前,应该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不发表公报,人们会认为他同中国领导人的会谈没有成果,是一次失败的访问。如果等他来了以后才起草公报,时间太仓促,肯定搞不好。他这次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同我们谈公报。他准备了一个草案,尼克松已经看过,让他全权处理。在他回国以前,要把公报定下来。我觉得,搞一个双方都能同意的公报很困难。要不要搞,请主席指示。”

毛泽东仰靠在沙发上,头枕着沙发背,转动了一下眼珠,喷着烟说:“等他交出草案再研究。要搞,就搞个好公报,不搞屁公报。总而言之,尼克松来,发表公报也行,不发表公报也行。”

周恩来点点头:“这样好。我们就能处于主动地位。”

毛泽东问道:“联合国大会前天开始辩论中国代表权问题。为什么尼克松让基辛格在这个时候来北京?”

叶剑英元帅猜想着:“大概他认为美国的两个提案稳操胜券。”

毛泽东又问:“大会提案过半数赞成就能成立,过半数要多少票?”

学者型的外交官章文晋说:“现在联合国会员国总数是131个,过半数就是66票。”

毛泽东:“三分之二要多少票?”

章文晋:“88票。”

毛泽东:“当年曹锟还能收买些‘猪仔议员,如今美国挂帅,日本撑腰,还有十几个国家跑腿,搜罗66票,不在话下。”毛泽东转而向熊向晖,“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你们叫‘两阿提案,能得多少票?”

熊向晖答道:“今年‘两阿提案内容和去年一样。去年得到的赞成票是51票。从去年联大表决到现在,同我们新建交的联合国会员国有九个,加上很快就要建交的比利时,一共10个。他们都会赞成‘两阿提案。这样,今年‘两阿提案可能得到6l张赞成票,这是满打满算,离过半数还差五票,实在很困难。”

“就算过半数,那个‘重要问题一通过,就要88票才能驱逐‘中华民国。”毛泽东问道,“联合国哪天表决?”

章文晋回答:“今年的辩论,发言的人要比往年多,大概要辩论十几天。估计10月底、11月初进行表决。”

毛泽东:“基辛格哪天走?”

周恩来:“10月25号上午。”

毛泽东:“联合国表决不会那样晚。美国是‘计算机的国家,他们是算好了的。在基辛格回到美国的那一天或者第二天,联合国就会表决通过美国的两个提案,制造两个中国的局面。所以,还是那句老话:我们绝不上‘两个中国的‘贼船,今年不进联合国。”

基辛格提出的中美联合公报草案,中方不能同意,在周恩来的主持下,中方草拟了对案,按毛泽东的要求修改后,送给基辛格。但在“台湾问题”上一下子陷入僵局。周恩来再次声明立场:“台湾问题是中美两国之间的老问题了。华沙会谈15年也一直僵持在台湾问题上。我必须申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政府;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美国军队必须撤出台湾。这三条立场,是不变的。”

基辛格也无法冷静:“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不能在开始我们之间的新关系时背弃我们的老朋友。我们绝不能放弃对台湾的义务,我们决不会与台湾断交。”

“什么样的复杂原因?什么样的义务?这真是天方夜谭。”周恩来多少有些激动。

基辛格申辩:“如果我们背弃老朋友,不但别的朋友不信任我们,你们中国人也不会尊重我们。”

“台湾是中国领土。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这是你们历届政府都承认的。而现在,是哪国的军队占领着台湾?是你们美利坚合众国。中国人有句俗话,‘解铃还需系铃人。如果说有什么复杂原因,那也是你们美国政府一手造成的。你们不但对这一现实没有任何改变,而且还继续从各方面封锁、孤立我们。”

“我今天坐在这里,不就是说明我们在改变么?!”

双方都僵住了,没想到会出现这种结局。

周恩来试图从另一方面打破僵局:“博士先生,如果贵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坚持过去的立场,那么,我们不得不对你们总统访华的诚意表示怀疑。”

这一着果然生效,基辛格有些紧张:“总理先生,我希望你们能了解我国的国情,因为这将牵扯到我们两院以及两党的问题。我们将失去盟友。我们的总统希望在他第二任时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周恩来的语气缓和下来:“我理解尼克松总统为此作出的努力。但请问,你们怕失去的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是一些腐朽的,即将垮台的‘老朋友。你们为了照顾这些老朋友,势必使自己陷入被动而脱不了身。这一点,你们总统不是在堪萨斯城的演说中已经提到了吗?世界正在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总不能让中国人民再受损害吧?”

基辛格听着,不安地转动着手中的铅笔。

周恩来进一步说:“毛主席说,台湾问题可以拖一百年,是表明我们有耐心;毛主席的意思同时也包含了不能让台湾问题妨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这些不都表明了我们的诚意么?而你们的诚意又何在?”

基辛格意识到周恩来已经不会再作让步,也意识到明天离开北京的时候,这个关键问题没有一个大约的结果,将使他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不要说总统明年难以成行,连他这次访问也会成为失败的记录。他侧脸看了一眼洛德,使了一个眼色,将洛德扯离座位,两人到会议厅另一侧的角落去商议。

基辛格与洛德在角落里嘀咕了好一阵,才回到谈判桌上来。此时基辛格的脸上已经明显地放松下来。他喝过茶之后,对周恩来说:“我决定换一种方式表达美国的观点。”基辛格智慧的眼睛闪着光,“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怎么样?”

周恩来将这句话重复了一遍,脸上也绽开笑容,称赞地说:“博士到底是博士,这可是一项奥妙的发明。”周恩来接着说,“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我方可以接受,只是个别词句还需要推敲。比如,应该用‘省,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要准确。不用部分。”

基辛格说:“‘部分比‘省通用,‘部分是对整体而言。”

周恩来坚持说:“‘省比‘部分准确,省是行政上对政府的归属。”

“英语没有多大的差别。”基辛格说。

“汉语却有质的差异。”周恩来还是很高兴,“我看僵局有望打破,至于尚未解决的句子及措辞,等总统访华时,还可以继续讨论,会找到一个解决办法的。”

基辛格后来回忆这段话产生经过时说,我认为我所做过的和说过的任何事情,都没有比这个模棱两可的提法使周恩来印象更深刻的了。按这个提法,我们双方在将近10年内都可以对付过去。说句公道话,这个提法我是摘自国务院为谈判所准备的一个文件,那次谈判在50年代流产了。这个提法是年轻的洛德寻找出来,提供给基辛格的。15年后洛德担任了美国驻中国大使。

26日上午9时,周恩来总理把基辛格送至钓鱼台的楼门口,在他上车前对基辛格用英语说:“博士,欢迎你很快回来共享会谈的愉快。”这是周恩来第一次用英语对基辛格说话,这说明他的心情十分愉快。

在由钓鱼台驶往机场的红旗轿车里,乔冠华与基辛格在对话,轻松地聊天。

“博士,你看今年这届联大我国能恢复席位吗?”乔冠华问,“我得到消息,现在这个时候,联大正在对恢复我国席位进行表决。”

基辛格不假思索地一笑,说:“我估计你们今年还进不了联大。”

乔冠华狡黠地眨了眨眼:“你估计我们什么时候能进去?”

基辛格扶了一下眼镜:“估计明年还差不多。等尼克松总统访华以后,你们就能进去了。”

乔冠华仰脸哈哈大笑:“我看不见得吧。”

原来,就在基辛格要离开钓鱼台时,周恩来瞅空低声告诉乔冠华,联大表决结果已经传来,赞成接纳中国、驱逐台湾的阿尔巴尼亚提案已经以压倒多数获得通过。表决结果是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周总理为了不使基辛格难受,没有将这个消息告诉他。

蒋介石先期退出联合国,以保面子。

突如其来的胜利使得外交部人员像过节一样欢乐。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召集有关人员,商讨派人去联合国的事。正说着,王海容走进来说:“主席起床后,马上看外交部送去的那些材料。刚刚看完。主席说,请总理、叶帅、姬部长、乔部长、熊向晖、章文晋,还有我和唐闻生,现在就去他那里。”

闻此言,被点到的人员纷纷起座,跟着周恩来,乘车去中南海毛泽东住处,此时已是晚上9点多。毛泽东披着睡衣,坐在沙发上,满面笑容地吸着烟。他指指在美国出生的唐闻生,开着玩笑:“小唐呀,密斯南希·唐,你的国家失败了呀,看你怎么办哪。”

大家都笑了。周恩来落座后,喃喃说道:“主席本来指示……”

不等周恩来说完,毛泽东一挥手,说:“那是老皇历喽,不做数喽。”

周恩来说:“我们刚才开过会,都认为这次联大解决得干脆、彻底,没有留下后遗症。只是我们毫无准备,特别是安理会比较麻烦,现在就参加,不符合主席‘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教导。我临时想了一个主意,让熊向晖带几个人先去联合国,作为先遣人,就地了解情况,进行准备。”

毛泽东说:“那倒不必喽。联合国秘书长不是来了电报吗?我们就派代表团去。”毛泽东指指乔冠华,“让乔老爷当团长,熊向晖当代表,开完会就回来,还要接待尼克松嘛。派谁参加安理会,你们再研究。”

周恩来:“就让黄华作副团长,留在联合国当常驻安理会的代表。”

毛泽东:“黄华到加拿大当大使不到4个月,现在就调走,人家可能不高兴咧。”

周恩来:“做做工作,加拿大政府会理解的。”

毛泽东:“好,那就这么办。”他面向大家,以他特有的随意口吻,讲了起来:“今年有两大胜利,一个是林彪,一个是联合国。这两大胜利,我都没有想到。林彪搞鬼,我有觉察,就是没有想到他跑外国,更没有想到他坐的那架‘三叉戟飞机,摔在外蒙古,‘折戟沉沙。对联合国,我的护士长(吴旭君)是专家。她对阿尔巴尼亚那些国家的提案有研究。这些日子她常常对我说,联合国能通过,我说,通不过,她说,能,我说,不能。你们看,还是她说对了。我对美国的那根指挥棒,还有那么多的迷信呢。”

毛泽东说着自己先笑了起来。

他拿起外交部国际司报来的有关“两阿提案”的表决情况,一面看,一面说:“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都当了‘红卫兵,造了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我们的票。葡萄牙也当了‘红卫兵。……表决结果一宣布,唱歌呀,欢呼呀,还有人拍桌子。拍桌子是什么意思?”

周恩来解释:在会场拍桌子,表示极为高兴。

“那么多国家欢迎我们,再不派代表团,那就没有道理了。不高兴的人也有,‘蒋委员长就是头一个,美国国务院说要发表声明,还没有看到,不过是一篇‘吊丧文。”毛泽东兴致很高,一口气讲了3个小时。

“蒋委员长”其实在1968年就注意到尼克松的“转向”。可以说对他的出其不意的打击也是来自尼克松。在台湾,一些学习国际关系的学生注意到了发表在1967年10月的美国季刊《外交事务》上的一篇尼克松写的文章。该文是尼克松在1963年竞选加州州长失败后的政治混乱情况下写成的。尼克松在文中暗示,结束中国共产党在国际社会中的孤立地位的时候不久将来到。1969年7月25日又出现了一个更明确的前兆。尼克松在对关岛的短暂访问期间发表了一项新闻声明,他指出了两点:美国将执行条约确定的义务;但是,美国越来越希望亚洲盟国处理自己的防御和安全问题,除了核武器的威胁以外。这里很明显是指中国。

接着发生了一件令人意外的政治事件。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总统在电视讲话中透露,他已经派遣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到中国同周恩来会谈。他还说他已接受了1972年5月以前访问中国的官方邀请。

尼克松说:“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寻求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他保证:“我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所采取的行动决不是以我们的老朋友为代价的。”

蒋介石在台北得知了这一消息,他感到恼火和沮丧。他指示驻华盛顿“大使”沈剑虹向美国当局提出严正抗议。他只能这样做了。

尼克松总统的声明必然严重地削弱国民党政府在联合国已经垂危的地位。联大第26届大会正准备在10月末召开。早在8月2日,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就宣布,美国将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并且保证台湾将不会被剥夺联合国的代表权,但这一保证是虚假的。

这就是“两个中国”的提案。这对蒋介石和毛泽东来说都是不能接受的。由于这种形势已经很明确,蒋介石想起了他在1949年离开大陆之前转移政府财宝的预见性,这时他就想转移另一种“财宝”:中华民国自动撤回国际货币基金会的股份,总值达5990万美元。在10月25日联合国进行决定性辩论的前一周,蒋介石下令提取所有的存款,以免落入共产党手中。

但尼克松不想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今年进入联合国,想把它做为一个筹码,押在他出访中国之后。所以,那天他坐在白宫书房的沙发上看电视,他神情专注地直盯着电视机,有个不知趣的工作人员要进来请示工作被他挥手赶了出去。电视屏幕上显出联合国宽敞的、蓝色和金黄色的大厅里挤满了代表和观众。大厅里气氛紧张,却十分安静。当电动记数牌上的灯光表明美国的提案被击败,阿尔巴尼亚的提案获胜时,大厅马上沸腾起来。有人大声发笑,有人唱歌、喊叫,拍桌子;还有人踏着节奏跳起舞来,那些黑人代表特别欢乐,坦桑尼亚的代表竟穿着毛式制服手舞足蹈……尼克松气得脑门筋都鼓了起来,下颏扭得更歪了。他粗暴地敲了一下沙发扶手,跳起来,跑过去,将电视机狠狠地一关。刚才那个被赶出去的人又走了进来。尼克松更加恼火地对他大吼:“太不像话!太失礼了!我感到十分震惊!在一个国际讲坛上的表现如此恶劣,它可能非常严重地损害美国对联合国的支持……”

在联合国,国民党代表不愿等待痛苦的结局所带来的难堪,根据蒋介石的指示,他们在投票以前就提前离开了会场。国民党代表团团长是蒋的“外交部长”周书楷。他在离会之前说:“我愿借此机会代表我的政府向几年来支持我们的友好政府表示衷心感谢。我国政府将在今后几年里进一步加强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我们将和那些与我们志同道合的政府一起,为实现联合国基于成立的并且联合国大会现在已经打破的最终目标而继续奋斗。”

在国民党政府自己看来,提前离会使国民党政府保住了面子,并且能够宣布这是自己退出联合国而不是被驱逐。然而,这些举动并没有改变台湾逐渐被孤立的现象。

蒋介石为此曾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咒骂联合国“自毁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置公理与不顾,可耻的向邪恶低头,卑怯的向暴力屈膝……已成为罪恶的渊薮”,他还宣称:“历史将能证明——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的声明,实际上就是联合国毁灭的宣言。”但是谩骂和恼怒无助于扭转现实,再苦涩的果实也得往肚子里咽,台湾被逐出联合国后,几乎一夜之间,沦为国际孤儿,有20多个国家与其“断交”,转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73年2月,仅有39个国家和台湾保持“外交”关系。

毛泽东自嘲地说:“还说改变了世界哪,我几次都想改变吸烟的习惯,都改变不了。”

猜你喜欢

乔冠华基辛格尼克松
小小冠华,抱负不凡
基辛格的道歉
25美分欠款
基辛格:这是白宫来的电话
蒋介石气得骂了娘
十五的月亮十六不圆
十五的月亮十六不圆——乔冠华最后的日子
乔冠华,令人倾倒的外交风采
尼克松的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