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如何“见好就收”

2009-04-23刘殿学

广东第二课堂·小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学习用品蜡笔伤心

刘殿学

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什么事都讲究有头有尾,喜欢有个好的结局。作文也一样,要有一个好的结尾。

古人写文章很讲究结尾,把整篇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大部分,比喻成“虎头、猪肚、豹尾”。豹尾什么意思?豹子尾巴总是高高翘起,很有劲的。就是说,文章的结尾一定不能拖沓,该收就收。有一句话叫“见好就收”。什么情况下才叫“好”呢?就凭你自己行文的感觉。你觉得一篇文章写得差不多了,要说的话全说到了,就赶快收尾,不要舍不得,也不要害怕别人读不懂,说一句又想说一句,要给读的人留下一些空白,让读文章的人自己慢慢去回味,去理解。你什么都说了,说得太满,人家就没有思考的余地了。一定要把精彩留在最后,留给读者。不要觉得自己老有话要说,收不了尾,就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

我们就来讨论讨论,什么样的结尾才算豹尾,才算是“见好就收”。

这里有一篇作文,是一家儿童刊物发来让我点评的。题目是《红蜡笔》。这是一名三年级的女同学写的,内容是一次图画课上发生的事。她的同桌平时不大注意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一盒蜡笔没用完,就扔掉了。结果那次图画课,老师让大家画国旗迎奥运。他画好了国旗,却没有红颜色蜡笔涂旗面,就向同桌借。同桌的她就产生些感想,写了这篇作文。她想提醒人们要注意节约,不要浪费资源。作为一个三年级才开始写作文的小同学,还算写得不错,就是结尾不太好。结尾是这样写的:“……要是他平时能注意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会到需要用的时候像乞丐似地跟别人讨要吗?”她用的提问式结尾,倒也干净利落,也能说是见好就收。但是,结尾没有留下任何思考余地。不是说提问式结尾有什么不可,而是她的语意和用词不太好。既然借东西给别人,又将人家比喻成乞丐,语感有点毛病。同学之间借东西总是难免的,你叫人注意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也没错。最后一个“乞丐”比喻,将自己的好意全拂掉了。作者要是换一种说法,结尾的空间就有了。“……别看一个小小的蜡笔头,它却能染红一面国旗。”这样说,自己的思想境界也高,又能在结尾上留下一定的空白,让人回味。

还有一篇作文,见好却不收。

别看这个作者才四年级,作文却写得很老到,她写的是环保题材,保护树木。开头和中间两大部分写得较平缓,结尾部分来劲了突然抒起情来:“……绿叶无言它把生命的颜色默默地奉献给人们,我们却无情地去伤害它。啊!绿叶无言似有言,它在向人们诉说一个伤心的故事!”

写到这儿,似乎能收笔了,而她又写了几句:“……人们似乎听懂了绿叶的诉说,过了几天,当我再经过那条小路时,看到路两旁的小树上,已经长出了一片片嫩绿的小叶子。那些嫩绿的小叶子,就像幼儿园孩子的小手掌,在不停地向行人挥动着。”

尽管这几句写得很生动,我还是要说它累赘。要是在前一小节收住笔,那该多好啊!“它向人们诉说一个伤心的故事!”这句话后面留下了多大的想象空间啊!读的人会去想:小树伤心了?谁让小树伤心了?等等。

我们在考试或写作文时,一看到题目,脑子里往往会闪出第一感觉,这是大脑信息系统给你的第一个正确的信息。当第一感觉告诉你,写到这儿该收了,你就马上收,这就叫“见好就收”。

责任编辑张一文

猜你喜欢

学习用品蜡笔伤心
这么写,才伤心
伤心人之伤心语
谜语
快乐的小蜡笔
文具在哪里
小蜡笔去上学
红蜡笔
鸡飞狗跳的校园生活(一)
分快乐,分伤心
伤心泪·幸福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