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宋元话本小说的结构艺术

2009-04-23刘丽红

文学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宋元说书人正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元话本小说的艺术研究逐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主要体现在文体形态研究、美学特征研究、叙事艺术研究、人物形象研究、语言艺术研究等五方面。如出版于80年代的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是迄今为止,对话本小说研究最全面的成果之一。但是,目前学界对宋元话本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只有将文本与说话人、听众及传播途径、接受场所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还原其原生态讲述情境,才能取得更大的研究突破。

接下来本文要探讨的是,话本小说的结构艺术。

一、话本的产生与体制

“话本”是说话艺人表演时所用的底本,“话”就是故事的意思。“说话”是唐宋以来一种表演伎艺的名称,就是说书或讲故事。从事“说话”伎艺表演的人,称为“说话人”。作为一种表演伎艺的专业名称,“说话”始见于唐代,但是我国的说唱艺术在唐代以前早就存在了。而后随着“说话”艺术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宋代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说话”而来。又因为城市经济的发达、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艺人的增多、市井观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和商业化的特点。他们学有专攻,分工很细,属于“说话”范围的伎艺就分为四家:一为小说;二为讲史;三为说经;四为合生。其中以小说、讲史两家最为重要。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讲史是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话本的产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口头流传。许多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以及社会新闻等,经过说话艺人的收集、整理、加工而成;二是书会编撰。伴随着瓦舍和职业艺人的出现,书会先生应运而生,到了南宋,保护书会先生利益而成立的行会——“书会”出现了。书会先生专门替说话人和戏曲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随着书市和印刷术的发展,话本由写本变为刊本,广为流传,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有了可供阅读的通俗白话小说。大体而言,传世宋元话本可分为三类;一是叙事粗糙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二是以说话艺人口说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可能出自当时的读书人或书会先生之手,如《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碾玉观音》等;三是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如《宣和遗事》等。

二、话本小说的结构

宋元话本小说在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板块型结构,它由几个板块组成,各板块之间一般没有多少联系,形成独立的“情节板块”。这种结构突破了由叙述人一人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模块,扩大了故事的内容。其结构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入话、头回、正话和篇尾。

(一)入话

“入话”一词首见于《清平山堂话本》,虽然题目后面都标“入话”两字,但大多却是有诗无话。它的产生与说话艺术有关。这些诗词,有引用古人的,也有叙事者自撰的,它们往往同故事有着直接的联系,从叙述者与听众的角度来说,它的作用是“迁延正文开讲的时间,免得后来的听众,从中间听起,摸不着头脑。”还可以“肃静场面,怡悦听众”。从它与正文的关系来看,它可以起到造成意境、烘托情绪、抒发感慨、点明主题、引起话题等许多作用。如《西湖三塔记》的篇首诗为:

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诗乃苏子瞻所作,单题西湖好处。言不尽意,又作一词,词名《眼儿媚》……

在引用了十多首赞美西湖景色的诗词之后,说书人才开始讲述他的故事:

今日说一个后生,只因清明,都来西湖上闲玩,惹出一场事来。事到如今,西湖上古迹遗踪,传诵不绝。

这些诗词多少对说书人的叙述是有用的,他起码点明了故事的发生地点,方便介绍人物上场。

又如《花灯轿莲女成佛记》篇首诗之后,叙述者出面解释他的出处和题旨:“是大宋第四帝仁宗皇帝做的,单做着赞一部大乘妙法莲花经,极有公德。”之后又将篇首诗与正文的关系作了说明,“为何说它?自家今日说个女子因颂莲经得成正果。”此诗与故事有着直接的联系,它概括出了故事的立意。

(二)头回

头回又分三类,在通常的情形下,“头回”对职业说书人来说,多是正话开始前为拖延时间、等待听众时所说的一个小故事。他不必同正文的故事有多么密切的联系,也不必像入话那样依赖正文,它具有相对独立性,亦称“得胜头回”、“笑耍头回”。如“故事把衔环之事,做个‘得胜头回”(《小水湾天狐贻书》)。又如《王信之一死救全家》,头回中含有数个小故事。又如《三现身包龙图断冤》,这篇小说的头回与正话的关系仅在于两者都有一个算命先生。但对说书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营造了神秘的气氛,使故事显得扑朔迷离。它对职业说书人的现场效果的帮助,要大于它对正话的衬托作用。

第二种情况占了大多数,头回的故事与正话的性质相同,可以说是正话的附加部分,具有引入正话的作用。它对叙事者而言,在强调主题、突出叙事主体对正话的理解方面更为直接和有利。像《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将一个青年进士因“一句戏言,撒漫了一个美官”,同正文中刘官人因同小妾开了个玩笑,“断送了堂堂七尺之躯,连累二三个人,枉曲害了性命”两个故事放在一处,印证了关于“颦笑之间,最宜谨慎”的古语。

第三类头回故事与正话相反。《张孝基陈留认舅》头回说一尚书令习士农工商贾五业,不让他们担了读书的虚名,习成一身轻薄,荡没了家产。正话则讲一个不孝子荡财败家,最后被姐夫教得浪子回头的故事。两者性质相反,角度不同,但体现了同一个道理:关于子孙的教育问题。

(三)正话

正话是宋元话本小说的主体部分,是叙述情节、塑造人物、描写环境的主要载体。宋元话本的正话由散文和韵文两部分组成,其中韵文占了很大的比重。散文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描写景物和人物。它们的表述方式也不同:散文靠讲述,韵文靠歌唱或念白。《刎颈鸳鸯会》有十首小令插在故事中间,第一首前有“奉劳歌伴,再和前声”,这说明宋元话本的韵文是用于歌唱和念诵的。到了明代,冯梦龙编撰的话本中,正话韵文的数量明显减少,小说中的景物和肖像描写更多的是用散文来完成。

在叙事结构上,大部分话本都采用预警式叙述,即话本从一开始就指向一个特异的结局。这类故事通常在篇首诗和入话之中就暗含了教训,然后由叙述者举出某个人物,并预言这个人物的某些言行将引起怎样严重的后果。

“这回书单说一个官人,只因酒后一时戏笑之言,遂之杀身破家,陷了几条性命。”

——《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且此文采用了明白的叙述方式,一开始就把事实的真相摆在听众的面前,而昏官庸吏却错把好人当成凶手,叫人十分愤慨。听众此时的愿望就是严惩真凶和污吏。而说书人娓娓道来,最后终于满足了大家的愿望,惩恶扬善!此中叙述方式非常有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

宋元话本的正文还有一特殊之处,那就是说书人的介入,即说书人在讲述过程中的插言或与听众交流意见,而他的目的更多的是从推动其叙述的立场出发,加入一些自己对人物、情节的看法,使材料与陈述处于其控制之中。

(四)篇尾

话本的篇尾,并非故事的结局,而是说书人对叙述过程的总结和交待,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附加部分。在形式上跟入话一样,都是诗或词。它是叙事主体发表总结性意见,职业化表演的一个散场部分。篇尾诗往往给说书人较大的空间,去表白他对故事的主观性理解和把握,或评论,或劝戒。如《万秀娘仇报山亭儿》:“万员外刻深招祸,陶铁僧情急行凶。生报仇秀娘坚忍,死为神孝义尹宗。”这是对故事人物和情节的一种评论。

一般来说,篇尾诗比篇首诗更直接的表达出叙述者的主观意志和对主题的归纳。同篇首诗不同的是,几乎所有的篇尾诗均出自说书人自撰,语言直白质朴,清晰的表明了叙事者对故事的立场。

三、话本小说结构的评价

由以上文字可知,话本小说与一般意义上的小说在结构上有诸多不同之处,一般小说只有正文部分,而话本除此以外,还有入话、头回和篇尾。这些都与正文情节没有紧密的联系,只是出于说书人的需要。如果把它看作一个整体,很明显,它不够紧凑,虽然正文故事表达完整。

另外,话本小说还借用了诗或词等文体(前文已有明例),丰富了小说的表达形式,为突出小说的主题起了很大的作用。

刘丽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学部讲师。

猜你喜欢

宋元说书人正文
说书人
比惨式信号,引来暗恋者的特殊解读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
医学生毕业论文现况分析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
我们之间隔了几本书
浅议《宣和遗事》体裁
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与表述
户口本
神龟的智慧聪明的盲点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