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十讲 教研论文的写作(下)

2009-04-22田常泰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事例论点观点

田常泰

(接2008年12期——编者注。)

(四)论证的方法

论点是教研论文的中心观点,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材料,把论点和论据有机地组织起来,就要靠论证。所谓论证,就是用论据、论述去证明观点。从证明的角度说,论点是“要证明什么”,论据是“用什么证明”,论证则是“怎样去证明”。论证有许多方法,下面具体介绍中小学教师写教研论文最常用的4种方法。

1.例证法。

例证法就是举出具体事实、统计数字、实验结果、图表照片作为论据,用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事实胜于雄辩,有事实,读者才信服、支持、赞同你的观点;否则,只讲道理,只笼统地提观点,不接触事例,读起论文来就如同嚼蜡,没味道,也难以服人。例证法对读者很有启发。有的理论,在很多时候,读者是知道的,只是不知道如何落实; 有的论文观点可能不太新,但具体事例新鲜,别人读了,会在事例上得到启发。

运用例证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事例要典型。典型事例是与观点对口的事例,事例恰好能证明观点。典型的事例应新颖有趣,很有说服力;应具有普遍性,适合类似的环境和条件。(2)事例要真实。事例最好是个人实践获得的,或者虽是别人所做,但自己亲眼见过。千万不能为说明观点正确而凭想象杜撰一个事例来。(3)实行夹叙夹议。事例合适并不保证能有力地证明论点。正如盖楼房,不能把砖随便摆上去罢了,要用粘合物把砖严实合缝地砌在一起。论文中的粘合物就是议论、分析。对事例进行分析、议论,读者才能知其当然,又知其所以然。(4)详略相宜。使用例证,免不了记叙。但论文中事例的记叙与记叙文有区别。论文中的记叙以简明扼要为特征。把事例说清,能证明观点即可。在方法上有简叙与详叙两种。凡别人熟悉的事例,可简叙;别人不熟悉,又典型生动,可稍详点。(5)避免单调重复。例证很重要,但不能无限制地罗列堆砌。例证需要多少,视情况而定。可以一个观点举一个例子。论证比较新的观点,或需要加强的观点时,可多举几个事例,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论证。

2.分析法。

写论文总是要“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属于例证法;“讲道理”则属于分析法。分析法是通过对问题所包含的事理进行分析,揭示其内在联系,使论点得到证明和深化的论证方法。中小学教师写教研论文可从两方面使用分析法。

⑴运用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分析法分简单分析和详细分析两种。不论哪一种,都要运用先进的理论,包括领袖的基本理论,现代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学科教学法基本理论。写作时,要把对论点的分解、事例的评析与基本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小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2期发表戴正兴的论文《语文教学在新的高度崛起》,第二、第四部分都是用现代教学理论进行分析的。比如第四部分的观点是:研究性学习走向语文教学的前台,但误区依然存在,需大家共同探讨。作者用两个自然段分析。第1段,先概述教师角色的变化,接着提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3种误区,谈每个误区时,都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去分析“误”在哪里,根源何在,分析得有理有据,充满辩证法,令人折服。

⑵对事实进行分析、说理。这是“据事论理”。对引证的事例进行分解,分析、考查、评论各个方面的特殊结构和本质,研究其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要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分析,既深透又充分,引出发人深省的道理。有一篇题为《挖掘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根源》的小论文。论文提出“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向壁虚造现象严重,应尽快改变”的论点。第1段侧重叙述事例,记叙作者对学生作文调研的过程。后几段用分析法分析这个事例。一是由果到因地分析,使论述由表层进入深层。二是从学生和教师两个侧面析理。从学生角度看,作文“向壁虚造”的原因是生活单调,作文选集泛滥,学生认识力、想象力、观察力都较低。从教师角度看,在教学上有重形式轻内容的偏向,教师自身素质不适应。三是注重条分缕析,在分析基础上作归纳,使分析清晰、透彻、有分量。

3.引证法。

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引用已被实践证明的科学原理、法律性权威性条文、定义、定律、尽人皆知的常理,以及名人名言警句等做论据,证明或推理的方法,称作引证法。科学总是站在前人肩膀上起步的。用来引证的内容已被本学科乃至全社会公认,是经得起推敲和时间考验的“真理”,你引过来,说明“英雄所见略同”,自然证明你的看法也正确。于是,增强了论文的理论色彩,给读者切实可信、不容置疑的感觉。同时,由于引文精练简洁,还能使自己的论文在形式上显现出更大的灵活性。

运用引证法要注意:(1)引用要适宜。作者要明白,引证只是论证的一种辅助手段,必须与其他的论证方法配合使用,切忌着力堆砌,过多过滥。(2)引文要准确。引文决不可断章取义、牵强附会,更不可歪曲原意。引用前一定要吃透原文的精神。引用时一字一词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出错,要标明出处。(3)引证的方法要多样。常用引证方法有3种。其一,直接引文。可以在论证过程中直接引用,也可以独立成段,变换字体与字号醒目地引用。其二,串联引文。即作者用自己的语言,把间断的引文串联成句、段。这主要针对引文太长而采取的变通的自取所需的办法。作者衔接语多为分析、论证性语言,是把诠释与析理结合起来,类似夹引夹释夹议手法。其三,间接引文。即作者用自己的语言间接地表达引文大意。间接引文,可以不加引号,字、词、标点可以与原文有出入,但原意绝不能改变。(4)要注意权威性。引文一定要引用知名度高、颇有权威的名人的已有定论的理论著作,最好是正式发表的文章或著作。引文有权威性,能使论文具有极强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4.比较法。

用与论题同类、相近或相反的事物,或观点作论据,并加以分析,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这种论证方法叫比较法。从运用角度看,比较有3种类型。

类比。类比是根据两个类似事物所具有的相同或相似性,凭借此(已知)推断彼(未知)也可能有相同的情况。类比法能启发人思考与想象,帮助研究者提出假设。有一篇论文分析秦皇岛一位少年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发现其所以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家长与老师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由的环境,总是激励这个学生大胆向前冲。儿童少年的发展有相同点,由此,作者用类比法推断出:教学不应该用各种框框限制孩子,应诱发孩子潜在的动力,注重扬长教育。有时作者借事物的相似点,巧打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论述得通俗、生动。这也是一种类比。

纵比。纵比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内的不同情况进行对照,揭示对象之间的纵向差异。比如依一项教改实验研究写论文,可用实验前与实验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进行比较,论证实验假设的科学与适用。

横比。横比即是对比,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横向对比,揭示两者的不同。可正反比、前后比、特征比,也可从不同事物不同方面比。“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两个事物一比较,孰优孰劣,孰对孰误就一目了然了。武振江的论文《克服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前两段就用横比方法。第一段正面谈作者的论点,即课堂教学要讲究实效,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第二段从反面谈课堂教学中形式主义的种种表现。两段形成正与反的对比。

(五)教研论文写作常见病例简评

1.拟标题常犯的毛病。

标题意义模糊。有的论文题目模糊笼统,难以起到标举论文的作用,使人读后无法了解论文的论点与主要内容,抓不住要领。如《对学生训练的体会》,训练什么?是阅读训练还是写作训练?难以猜测。有的标题有歧义,如《例谈语意不明的修改》,可理解为对语意不明句子的修改,也可以理解为修改不当,把句子弄得语意不明了。

标题容量过大。标题主概念的内涵很大,涉及范围宽。要么一个大题目,作者难以短期完成,或根本力所不及;要么正文与标题不符,大题小作。如,标题为《对小学评价的改革》,内容却只写如何改革考试命题,而对评价制度、评价理念、评价策略、评价主体等重大问题均无涉足。标题为《试谈校本课程开发》,可全文根本没写校本“课程”问题,只写如何使用教材。这叫“文不对题”。

标题缺少新意。标题缺少新意就难以引起读者的关注,也淡化了论文的创意。《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更新》,这类标题,初用时可以,如果人人重复,一见文题,似曾相识,就没有吸引力了。《柔性管理与弹性管理》,“柔性”与“弹性”内涵相近,标题犯了“循环定义”错误。另外,中小学教师教研论文拟题形式太单一,多用“浅谈”、“如何”、“怎样”、 “试析”、“对……思考”, 显得陈旧单调,缺乏生气。

标题字数太多。我国教研论文标题以不超过20字为宜。下面的标题太长:《学习新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努力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为素质教育服务》,共45字,不仅长,而且不通顺。这是作者不熟悉论文要求与通用体式造成的,作者把论点与标题混淆了。

标题语言不准。教研论文标题多为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中心的偏正词组,用动宾式词组宜慎重。比如,《研究提高学生计算速度的新方法》,不如改成《一种提高学生计算速度的新方法》。有的不注意定语的选用,标题让人费解。如,《研究口语交际训练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读后,可理解为“研究……几个理论问题”,可调换词序,改为《口语交际训练研究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有的由于用词不妥造成病句。

2.选材常犯的毛病。

有理无据。有的教研论文,在理论分析上颇下工夫,但是缺少事实证据,使理论成了无基之木,空中楼阁。有一篇题为《试谈教师角色转变》的论文,文章第一部分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谈新型教师角色的特征,第三部分谈转变教师角色应注意的问题。应该说,内容与层次安排都不错,但是,通篇是大道理,竟无一个事例,每个部分都如考试答题一样,从相关书上抄两段了事。

有据无理。这种现象最为多见。教研论文不是以事例去打动人,而是以理服人,强调“义贵圆通”,即深刻地阐述道理,达到透彻、具体而完整。很多中小学教师的论文,要么只有材料,没有观点;要么只有事实,不做理性分析。论文论文,不“论”起来,怎么算论文呢?有一篇小学教师的论文《浅谈批判性阅读》,全文例举6个指导学生阅读的事例,如,指导学生挖掘句子背后的意思,指导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发现课文的不足等。例子较生动,也有新意,可惜的是,只列举,不分析,不上升到理论高度认识,论文成了“教学故事集锦”。

“理”“据”脱节。有的论文论据与论点没有构成有机的紧密的联系,使论据不能或不能全部印证论文观点。比如,用少量的个别的数据阐释道理,就一件偶发事件论述普遍规律,就一个片段分析一位名师的教学风格等,都难以圆通地阐明有指导意义的观点。有的论文观点与材料不统一,要论的是“这个”,而论据却是“那个”。论点与论据,油水不合,又不做推理与分析,文章算不得论文了。比如,观点是发展学生质疑解疑能力,而正文事例却只写教师如何精讲,如何讲在点子上,压根回避了“质疑”“解疑”。

3.结构设计常犯的毛病。

内涵包容。没有深入思考几个层次标题的内涵,相并列的各项不处在同一层面上。把不同“辈分”的概念并列在一起,出现“串辈”现象,或一个标题的意义正被另一标题所包容。

内涵重叠。各层次内涵相同,出现了不必要的重复。这既浪费笔墨与读者时间,也使论文显得拖沓。

内涵交叉。各层次内容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象,这是写教研论文的大忌。如,论文《改革例题教学浅见》,第一题,“精心设计,改革例题教学”,写“传统的数学课都是教师讲例题,学生模仿式地做练习,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现在,我利用学生好奇心理,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习能力”。第二题,“积极启发,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写“我积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有效地保证两个积极性的发挥……比学生被动地听,模仿式地机械练习好得多”。从小标题看,第一题“改革例题教学”已渗透了第二题“积极启发”的观点。“积极启发”就是“改革例题教学”中的一个方面。从每题内容看,第二题“积极启发”必须有第一题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内容;第一题批判的“传统的数学教学都是教师讲例题,学生模仿式地做练习”,与第二题中“学生被动地听,模仿式地机械练习”没有什么区别。

层次混乱。有的有头无身,有的有身无尾,有的缺“前言”少“结论”,不能形成论文整体。有的该详反略,该略反而冗长,使文章结构失衡。有的段落零散,缺乏单一性和完整性。有的不重视开头、结尾,开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结尾草率收兵,或画蛇添足。尤其是各层次的配合混乱,有的提问,有的回答;有的揭示论点,有的涉及论题;几个小标题各有各的风格,各用不同句式与长度。如,《浅谈怎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几点措施》,总标题就是病句。各部分内容的标题是:“以课文为例子”,“为学生营造自由发展的环境”,“几点错误做法”,“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4个小标题反映的内容显然不是同一逻辑范围,一、二、四题是论述肯定的意见,三题是批判否定的意见;一题是谈教学的凭借,二、三、四题则谈教学的操作;一题是老生常谈,二、三、四有些创意。这样,论文结构的逻辑混乱了。从标题形式看,长短参差,很不匀称、美观,语体风格也不统一。

4.论证常犯的毛病。

使用例证法常犯的毛病。使用例证法常犯的毛病主要是例子与论点之间缺少必要的分析、议论,写一个观点,即举一个实例,使论点与论据成了机械相加。

使用分析法常犯的毛病。其一,概念混淆或失当。有的论文作者曲解概念,比如,要论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而论文在论述时却仅仅是对传统教学环节的个别变更,作者把“课堂教学环节”与“教学模式”混淆了,不懂得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还要确立鲜明的主题,规定完成主题的任务,设计新的教学程序,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有的论文引用概念时定义不当。如一篇论文《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在界定情感时说:“情感就是人对某种需要满足与否而表现出的态度。”这个定义没有区别出“情感”与“情绪”的不同。由于界定的模糊,作者在论述时经常把情绪反应当做情感表现。其二,论述不充分。有的论文理性思考不周全、不深刻。比如,主张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方法,这是对的。但是,论文却倡导学生在阅读课上“喜欢哪段课文就读哪段”。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每一段都有作用,如果“喜欢哪段”就读哪段,“不喜欢的”就丢弃不顾,能理解全文吗?如果学生养成以个人好恶,爱怎样就怎样,将来如何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的论文论证过程说不出充分的道理,只好生拉硬凑出一个结论。有一篇论文,结论是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论述过程只是提出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就不充分。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决非向学生讲道理,教几条读书方法即完事大吉。没有长期“导行”是不可能形成良好习惯的。有一篇论文,结论是学生应该写出好的文章。论文先提出论点:学生有东西可写,接着论述生活对写作的重要,再接着论述学生套用写作技法,只能写出干瘪的文章。这样论述是可以的,但没切中要的,没有论述学生是有生活的,所以,他们可以写出好文章。这篇论文,论述上缺少一定前提条件,是硬推出结论,犯了形式逻辑错误。其三,引用理论失误。有一篇关于教学改革实验的论文,论文在论述中强调,要以教学大纲为准则,坚持一纲一本的原则。很显然,他所使用的理论是“课改”前的理论,太陈旧。也有的论文引用有歧义的理论,或没经证明是真理的假说或论断。理论不可靠,犯了“预期理由”的逻辑错误。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事例论点观点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观点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