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架起“神经”与“音乐”的桥梁

2009-04-21鲍艳敏

艺术百家 2009年8期
关键词:音乐艺术神经音乐教育

鲍艳敏

摘 要:本选题旨在对神经音乐学这一新兴学科做全面综述的基础上,把这些全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去,以改变目前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片面的只放到医疗上,从而导致在教育层面上有所缺失的现状,给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实践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以最新的视角和途径来进行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而使得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朝着更科学、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神经音乐学;音乐艺术;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神经机制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

Put up a bridge between "Neuro" and "Music"

—Infer the inspiration on Neuromusicology to the Autistic

Children's Music Education

BAO Yan-min

在21世纪初的今天,一门新的学科正在悄然产生。它是在新世纪国际智力竞争的大背景下,从音乐心理学等学科延伸而来,用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作为切入点,以深化人类对自身思维、行为和情感的认识为基本目的,在儿童发展、教育和医疗以至人类与信息技术关系等领域具有重大潜在价值的新兴学科。刘沛先生提议把这一学科称之为神经音乐学,其英文对应词应是由神经学和音乐学组成的复合词Neuromusicology。神经音乐学的相关理论给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带来了众多的启示和新的研究意义,使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教育研究沿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一、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现状探析

1994年,我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发表的《萨拉曼卡宣言》后,孤独症儿童作为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一种特殊儿童,在我国也引起了一定的重视,但是相对发达国家而言还很不完善,对他们的音乐教育更是在前进的道路中不停探索,还需要各级政府予以高度的关注。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教育基本是放任自流、名存实亡的。音乐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只是个形式,很多音乐教师只是到了特殊的节日和庆典才会象征性的给孩子排排节目,给原本就在摸索中的音乐教育造成了停滞不前的因素。

目前无论是孤独症儿童的音乐课程设置,抑或是音乐训练方法的研究都还处于一个相对起步的阶段。值得思考的是,孤独症儿童作为一种神经系统发育的障碍,他们的视力、听力状况相对其他如智障儿童、盲童、哑童等障碍儿童,对音乐的感悟和反应能力要敏锐的多。这样更有利于特殊教育工作者在音乐上对孤独症儿童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随着愈来愈多的孤独症儿童症例的增多,我们特殊教育的相关部门要引起对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热切关注,诚挚的希望音乐的神奇力量能使众多的孤独症孩子走出孤独的世界,拥抱灿烂的生活!

二、音乐的“神经可塑性”研究

1999年9月23至26日,美国完成了前瞻2020年音乐教育的一件大事——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MENC)。经两年多的策化和准备,在佛罗里达州塔拉哈西举办了以“未来音乐教育”为题的“豪斯赖特研讨会”(Housewright symposium on the Future of Music Education),形成将对未来20年美国音乐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豪斯赖特宣言》。宣言提出了音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目前,音乐已成为脑科学探索人类智慧奥秘的重要研究对象。来自于前沿课题领域的研究把音乐作为“高级脑机能之窗”(Music as a window into higher brain function)”。

(一)音乐是探究人脑高级认知能力的有效窗口

近年来随着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对音乐感知内在神经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音乐在探究人脑高级认知能力上的重要作用。对音乐感知内在神经机制的探索将逐渐在儿童发展教育、临床医学等领域发挥着重大的潜在价值。目前,西方研究者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脑电图(EEG)、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脑成像技术进行了大量的音乐知觉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其研究主要涉及:音乐知觉的神经认知模型、成人与儿童音乐知觉的对比、音乐专家与普通人在音乐加工过程中的差异、音乐与情绪的研究等问题,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丰硕成果。因此,本研究借鉴国外对音乐知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特定的音乐文化及音乐教育背景,对大脑的可塑性问题做进一步探讨,为我国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教育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和理论支撑。

音乐是人类最早、最基本的社会认知活动之一,它在人类的进化和个体的发育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及重要的功能。音乐的制作包括了人所有的认知过程——知觉、反映、认知、情感、学习、记忆与社会认知;包括对音乐各种元素,如音调、和声、节奏等的知觉和整合,涉及声音分析、听觉记忆以及基于音乐的语言加工等复杂的脑部活动。同时,音乐知觉还潜在地影响着情绪、自主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音乐是除“语言”之外的探究人类心理及其大脑机制的介质与工具之一。另外,大脑是神经活动的高级中枢,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皮层各被化成四个叶,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各具一定的功能。其中位于大脑皮层外侧的颞叶与音乐的关系最为密切,相关医学研究者在对癫痫或外伤肿瘤病人的治疗过程中,采取了一侧颞叶切除手术,术后发现切除右侧颞叶者会丧失一切对旋律的感知能力,从而证明了右颞叶在旋律感知上的主导作用。因此,颞叶皮层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音乐对人的神经系统直接产生的作用机理

20世纪60年代,美国医生发现人类左半球大脑承担语言、阅读、数学、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称为“语言脑”,右半球大脑则侧重于事物、形象、音乐、艺术和直觉等活动,称为“音乐脑”。[1]这是脑科学关于音乐研究的重要发现之一,之后几十年里,“音乐脑的发展”(Music Brain Development)取得了长足进步,“神经音乐学”这门崭新的学科也在这样的研究热潮中诞生。从现实世界的经验、临床研究和调查获得的所有数据都证明,音乐有着强大、积极、遍布神经系统的影响力。

音乐能够增强人的记忆力和空间推理能力的发展,能够使人的认知系统获得加强。“莫扎特效应”的相关研究表明:莫扎特的音乐能使大脑活力增强,思维更敏捷、运动更有效,能提高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音乐传递爱的讯息、给人美好享受,这种欢乐情绪能促使神经系统的发育完善,调节血流量和神经系统的活动功能,有利于人们的记忆、理解、想象思维等各种能力的发展。美妙的音乐带来的愉快情绪,能够有效地改善和调整大脑皮层及边缘叶的生理功能,从而使人们的神经系统得以完善。

三、基于“神经”的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反思

孤独症(Autism),医学论著中也称其为自闭症,1943年由美国人Kanner首先报告并命名,是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disorders PDD)中最为多见的一种亚型。它涉及语言、认知、社会交往能力等多种基本心理发育障碍,是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严重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临床多为3岁以前起病,以语言和人际交往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及行为方式刻板为主要表现。

目前我国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基本上集中在治疗领域,而特殊教育的相关专家指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最重要的是行为矫治和教育训练。次训练已成为目前国际上最广泛应用于孤独症康复训练的方法,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了行为训练对于孤独症儿童的重要性。它概括起来主要有结构化教育、行为矫正分析疗法、听觉统合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其中,听觉统合训练是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过敏性特点设计,由教师通过调制、过滤特定音乐来矫正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失调的现象,并刺激脑部活动,从而达到改善语言障碍、交往障碍、情绪失调和行为紊乱的目的,由此促进机体和神经系统各项能力的发展。

(一)孤独症儿童的神经心理学特征

孤独症儿童大多依靠视觉或听觉的单通道方式登记信息,很难把视、听觉刺激整合好,在他们身上总是表现出一种“听而不闻”或“视而不见”的状态;由于脑干觉醒系统的过分活动,孤独症儿童相应减少了对信息的筛减刺激的高度警觉性,即经常出现“过分注意”或“丝毫不注意”的情形;在记忆上的表现特征为,对直观的非言语材料识记好,对抽象的事物短时记忆差;在思维与想象方面,孤独症儿童也很难建立起“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了解他人想法、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环境改变而处理方式不变是孤独症儿童主要的认知缺陷;情绪不稳定是孤独症儿童固有的表现,经常看似莫名其妙地哭闹、叫嚷、跑动,仿佛时刻经受着可怕的刺激。

(二)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研究

儿童孤独症实际上是患儿的神经系统失去平衡,使神经受到严重损害所致。通过音乐教育,能逐步增强孤独症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对动作的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锻炼大、小肌肉群的能力,矫正他们的生理缺陷。同时,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品质与世界观。在愉快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发展其动口与动手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培养内心的热情,最终打开自闭的心门,进而适应社会、独立生存发展。具体而言,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康复训练价值、审美教育价值、品质培养价值、世界观养成价值、智力因素开掘价值及生存发展价值。

(三)基于“神经”的孤独症儿童音乐教学形式及方法研究

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因人而异,孤独症儿童作为社会上倍受关注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的音乐教学形式和方法一定要根据其神经心理特征去贴切的进行。将音乐教学理念融入到孤独症儿童教育中,无论是在授课环境、教法、教学内容等环节上都有着其他教学科目所达不到的理想效果。所以利用音乐来矫治补偿孤独症儿童的身心缺陷,可能是真正打开他们心扉的一把金钥匙。

1.基于孤独症儿童“神经心理”的各种音乐教学方法

(1)基于“视听觉”的教学

我国著名特殊教育专家朴永馨教授认为,补偿是机体对机能受到损害时的一种适应。在这种适应中,被损害的机能可以被不同程度地恢复、弥补、改善或替代。由于孤独症儿童是视听觉单通道的信息登记方式,在统一的教学中,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所学东西容易遗忘,教师要根据孤独症儿童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进行特殊教育。孤独症儿童往往认知水平低下,分辨率低,记忆的内容不准确,音乐教师就应该让他们多练习,多一些实际操作,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往往记忆比较牢固。通过不同的音乐教学方法,强化对大脑的刺激,可以使他们全身各器官的功能得到训练和加强。

(2)基于“情绪调整”的教学

孤独症儿童平时情绪易变、多冲动、行为难以自控等,音乐教师就应该让他们多欣赏抒情音乐,教唱一些简单的乐曲,让他们在旋律的起伏中控制自己的情绪,随着音乐的强弱变化而发生情绪变化,以培养控制自我的能力。由于孤独症儿童的思维以直观动作和具体形象为主,在指导学生进行欣赏时,要注意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可以采用编故事的方法,把学生导入作品的情景之中,进而起到情绪稳定的教学功效。

(3)基于“注意”的教学

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基本条件。孤独症儿童的个性特征表现为依赖性强、惰性严重,在学习和活动中往往由于某种困难而终止,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教师可以调动全班同学一起做龟兔赛跑的游戏,让他们竞赛中加强注意力的集中训,逐步增强他们注意的能力。

(4)基于“思维与想象”的教学

音乐语言具有抽象性,给孤独症儿童的感情体验、形象思维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推理能力等。在音乐课上,教师要尊重孤独症儿童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享受音乐的乐趣,让他们真正快乐起来。例如在对《二泉映月》的欣赏时,让学生主动讲述听到音乐的感受,大胆去想象音乐表达的意境,通过耐心倾听学生的讲述后,对其进行适当的鼓励,然后向他们讲述盲人阿炳的故事,虽然阿炳是残疾人,历尽生活艰辛,但他有不畏困难的精神,最终做出了经久不衰的作品,进而让他们通过教师的讲解脑中产生一副画面。虽然这样的画面或许不会在每个孤独症儿童的脑海中产生,但这样的教育方式肯定能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音乐教育中,基于孤独症儿童“神经心理”的任何一种训练方法的训练效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特教工作者以良好的心态,耐心地、富有爱心地做更多细致的工作,以更细腻的情感来帮助孤独症儿童走出偏激、默然和自闭的状态。

2.奥尔夫教学法在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1)与语言的完美结合——歌谣的运用

将语言引入音乐教学是奥尔夫体系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这里的音乐主要指的节奏因素,所以运用歌谣与语言结合的方法其核心是节奏训练。“节奏基石指由语言中最短小的,具有一定音乐意味的字、词拼成的最小节奏单元。”[2]对于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就是用最简单的技法得以最好的康复训练效果,“节奏基石”的训练方法则是最佳选择。教师可把孩子的姓名作为“最小节奏单元”,分别选择两字名的李×,与三字名的刘××,以他们的名字来作“节奏基石”的训练素材。

即:李× 刘××

孩子们对朗诵同学名字格外起劲,这两种节奏型在经过数遍训练后已基本掌握了,教师再把同学分成两组,一组念“李×”,另一组念“刘××”,合起来念时便形成简单的二声部。再进一步把两个名字连起来,构成两小节的结构单元。由一组先开始,另一组在两拍之后再进入,则形成了最简单的卡农形式。这样,以孩子姓名进行的“节奏基石”训练,不但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内心节奏感,而且强化了自我意识,使他们逐渐敞开心扉,融入到了集体当中。进一步在歌谣中的运用,则以“节奏基石”的训练作各种拓展,除作为节奏训练外,还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编选了各种内容的歌谣,使孩子们在增强心理能力的同时又增长了知识。

(2)音乐和肢体的完美结合

切合奥尔夫的教育理念,音乐是和身体动作紧密结合的。在人类音乐的萌生之初即为载歌载舞,这也最符合人生之初的儿童阶段特点。儿童更需要从身体的动作中去感受音乐,身体的动作又最能产生节奏律动。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课例都从始至终贯穿着身体动作的设计。除每次课在律动训练中运用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的声势动作外,在歌谣和歌曲的选择上,也尽量挑选那些能配合身体动作的内容。明显的律动规律、活泼动人的旋律线条和舒展优美的之舞蹈动作的结合,都可以起到对孤独症儿童情操培养和智商提高的作用。

(3)最诱人的玩具——奥尔夫乐器

诸如钢琴、提琴的乐器演奏,对正常孩子来讲都是个巨大考验,对于孤独症儿童而言更是一个奇迹,但奥尔夫乐器却帮助这些孩子实现了器乐演奏的梦想!奥尔夫乐器均属节奏乐器,演奏技法简单却十分吸引人。音条乐器的曼妙音色、打击乐器的丰富多彩,在孩子们的眼中都成了诱人的玩具。在训练中,由语言节奏入手,适时加入各种声势动作,到各种乐器敲击和演奏的过渡,便成了简单自然的事情。

(4)即兴性游戏法的运用

奥尔夫认为所有的音乐教学应当从即兴的“游戏”入手,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和功用。如课例《用手当脚随着鼓的节奏走》中,让孩子们坐在地毯上,把他们的双手当作脚,“走”出鼓的节奏。当孩子们听到这样的“提议”时,个个都兴奋不已,举起两只“新的脚”,伴着欢乐的笑声在地上起劲的“走”着。随着鼓声越来越快,他们的“脚声”也越来越响,直到最后笑得前仰后合躺在了地毯上。在这样的音乐课堂上,孩子们得到了“放纵“的最大快感。接下来要求孩子们分别展示他们“新的脚”哪只是左,哪只是右,并且跟着鼓点一起喊:“左右左,左右左……”左、右的意识是空间知觉的基础,这时既进行着节奏训练,又具有康复和教育目的的“空间知觉”训练。再接下来教师让孩子们用“新的左右脚”分别握住两只琴槌在木琴上敲出音程,左为低,右为高。音乐学习的过渡在轻松的游戏中就这样完成了。这些简单乐器发出的“叮咚”的优美乐音,使孩子们得到了最美的情感体验,个个聚精会神,兴趣盎然。

3.色彩疗法在孤独症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马东风先生在他的《音乐视、听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一文中提出:“20世纪以来,音乐艺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音乐艺术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进而形成了具体音乐、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彩色音乐和序列作曲系统等。在音乐实践的前前后后,也产生了与实践同步运行的理论体系。色彩音乐理论的提出就是其中的一例。”[3]色彩音乐理论的提出基于音乐创作实践的需要并渗透在了音乐疗法之中。在对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教育中也应用了色彩音乐理论。大自然的各种色彩使人产生各种感觉,并可陶冶人的情操;不同的颜色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从而使人的心境产生相应的变化。视觉的安排(Visual Sturcture )即把环境、材料及程序做一个适当安排,使儿童用视觉辨别的能力,就能明白和理解其中的意义。如老师和家长可以在儿童的椅子上贴上其照片,以突出儿童所在空间里的座位,便于儿童看到及知道自己的作为。使得孤独症儿童在听到教师的点名后依靠视觉信息的辅助,第一时间坐到自己的位子上,所以视觉安排能提高他们了解环境的能力,克服沟通和语言上的困难,利用儿童的生理特点和长处来对其进行学习和康复训练。

四、结语

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侧重点也不是在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而是凭借音乐教育的手段,促进孤独症儿童多方面心理因素的发展,同时可以培养儿童的多种能力,纠正他们的缺陷行为。研究发现,音乐教育不仅给予了儿童用艺术手段表现大千世界,表现他们内心世界的能力,同时也通过独特的艺术活动促进了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实践证明,从音乐教育的角度促进孤独症儿童各心理因素成长,加快他们康复的思路是完全可行的。

基于“神经”的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研究在“神经音乐学”和“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这两个新兴领域的结合会给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中注入新鲜的血液,相信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能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的共同努力和关注中得到长足的进步,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加入,并期待更多、更新、更全面的研究成果问世。

参考文献:

[1]杨峰洲、祝刚.李岚清妙论爱乐人生[N].楚天都市报,2005-3-25.

[2]姚聪燕.音乐治疗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 2007,(05):12.

[3]马东风.音乐视、听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J].交响,2009,(1).

[4]Johnson k, Grazino. August knoblauch and music:a nineteenth-century cognitive model of music. Brain and Cognition, 2003(51):102-114

[5]刘沛.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6][美]Donald•A•Hodges.刘沛.任恺译.音乐心理学手册(第二版)[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204.

[7]高天.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55.

[8]尹文刚.神经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31.

[9]刘沛.神经音乐学与21世纪的智力竞争[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01).

[10]王美萍.孤独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向及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 2008,(02).

[11]曹凌云.即兴演奏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成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猜你喜欢

音乐艺术神经音乐教育
“神经”语录
跟踪导练(三)(2)
探究锡剧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学生的音乐乐感培养策略探研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神经”病友
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