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周金文从实用到纯艺术书写的笔墨创新

2009-04-21邢秋桂

艺术百家 2009年8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

邢秋桂

摘 要:本文以西周金文(图表式)经典为对象,探寻西周金文的早、中、晚三期实用文字风格的艺术魅力;探究当代人在清人研究书写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挖掘金文艺术的主体精神和特色,在创作中表现书写性的审美意蕴,思索金文艺术的传承与再创新。

关键词:西周金文;实用文字;应用转型;笔墨创新;书法艺术

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

On the Innovation of Jin Characters from Utility to Pure Art

XING Qiu-gui

一、西周金文的盛况回溯

(一)三期金文风格

中国的古文字,是人类文明史初期最为辉煌的明珠,是国之瑰宝,是世界古文化遗产中的奇葩。金文是古文字中的一种表现形态,纵跨商周至春秋战国。在金文发展的千年社会中,西周金文最为鼎盛。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物上的实用文字,称吉金文字,因钟鼎是最为重要的器物,古人以钟鼎作为青铜器的代称,又被称为钟鼎文。

根据陈梦家先生对西周时代的青铜器铭文划分,他把西周金文断代标准分为三期:西周初期(武、成、康、昭各王),中期(穆、恭、懿、孝、夷各王),晚期(厉、宣、幽各王)。笔者根据陈氏的断代划分,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十八篇金文作为范例,用图表形式,可直观地分析西周早、中、晚三期金文的风格。

表内所列举的三期金文,早期铭文带有商代遗风;中期长篇铭文,文字造形逐渐形成西周玉箸体风格;晚期厉王和宣王时期风格独特、典型,也最能代表鼎盛时期,如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铭文最长的《毛公鼎》,实可相当一篇《尚书》。西周时期的长铭《大盂鼎》、《史墙盘》、《大克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是被书界公认的经典之作。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周人们刻纪功烈,颂扬祖德,传遗子孙永宝而特为制器,是实用文字型艺术。其书写端严,长篇钜制,典重朴茂。

从西周所铸的青铜器来看,长篇铭文的文字最为丰富多彩。铜器铭文铸出后一般都在铸铜器的器皿某一位置上铸字,并且字铸好后还容易看到,便于阅读。故长篇铭文多集中在鼎、簋、盘、盂的内底上。前图表所例的十八篇代表性铸造金文,各呈姿态,各自展示出不同美的内涵,尤其是“四大长铭”《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从不同方面,代表了浩翰金文中最具典型的独特风格,也是后人学习金文的经典之作。

(二)透过铸造过程看吉金文字的风格特征

金文是先民的直接手迹和商周活动的最真实史料记载。铸造一件铜器铭文,按郭宝均先生考古推测作法是“先照刻铭地方,制一同凹度的泥片,由善书的书史,以朱墨书之,契刀刻之,俟于反印在内范上成阳文,再浇铸成阴文,此例极多,也有以骨锥反划在泥内范上成阴文,铸成就成阳文了(此例极少)。因之,这时铭文的书法,我们称之为波捺体,传到西周更为提高,为后世好书者所崇尚,别称钟鼎体”。①西周金文发展到了中、晚期,铸造的书体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大概是用粗骨锥在泥片上画的,由阴文翻为内范(阳文),再转为阴文,所以笔画无波捺,两端平齐,书法家称之为‘玉箸。字体间架,亦较自然,不似波捺的端严谨持。这时铭体,还有另一特点,即书写时不惟注意竖贯,兼顾及横平,有的还一成方格,以范围字体的过于参差,这也形成此时铭文的特点。所以就书体说,我们称之为玉箸期”②。由此得知西周金文的铸造过程,是由善书者先写,然后工匠在青铜器上刻字,最后再浇注成形。周初时期铜器是殷末铜器的延续,是老工匠从殷所做。而到了穆王时期,周人意识中注入到新的制铜器,故西周中后期的铜器,摆脱了殷商代的面貌,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们从这些铸造的文字里不难看出,有许多是铜浇铸焊接处留下的痕迹,如西周初期的铜器铭文出现的肥笔,许多形成了天然的装饰文字,而中晚期的铜器铭文,浇灌在铜器上的玉箸体,给我们以浑朴凝重、线条流动感,这都是铸造过程自然形成的金文字特征。这些铸造文字为中国书法文字风格形成而埋下了腹笔。

二、西周金文的美学内涵

西周金文是一种尚未脱尽童年稚气并以铸造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一种古文字,但它已具有汉字书法的基本要素——结构、布局、章法等。我们从这些“鼎、簋、盘、盂”的铭文中,不仅了解到古人的社会生活状况,更能从这些实用文字中去欣赏并感受到书法的艺术魅力。

(一)形体简约

从西周前期的铭文看,受殷商影响,有非常简约的几个字,这些组合在一起的铸造文字,让我们联想到先民们创造文字时,以最为简约的表现形态来传达对祭祖神灵的崇拜,其金文字形,具有超浓缩的单纯,透出一种简约之美。

(二)笔法凝炼

透过浇铸看笔法,透过青铜器看古人们在刻写上的凝炼性。如早期的《何尊》是瑰丽凝重风格的代表作,笔法凝练奇古,承袭了商代晚期铭文的风格,结体使用肥笔,起止多不露锋,字的大小因体而施,笔划线条转折间柔顺圆转与方折圭角并用,细线与小块面参差使用,笔划一头一尾带有尖锐的出锋现象。通篇充满跃动的生命力,给人以朴茂之感。

(三)布白巧妙

以康王时代的超长铭文《大盂鼎》为例,通篇严格遵守横平竖直一字一格的规矩。其文字清晰显明,表现出当时雕刻工艺技术的娴熟。文字布局在竖行的基础上,又顾及到左右横列的平直,首次提出了汉字的方块字概念。这种平均分配空间的做法,虽是铸造文字,但作为当时的书写者,在书法的文字布局上却动了脑筋,“运用连接、挪让、轻重、曲直、疏密、俯仰等手法,给平均的空间以重新切割,才能使各字之间显得匀称、平衡。空间布白的均衡性在这里第一次被提出来,与汉字的方块字概念一道,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发生重大影响。”③

(四)变化自由

从上述所例表中的十八篇金文看,以书法形式美来看这些古文字,它们的每一字、每一篇,可以说都有创造、有个性(不是机械的重复和刻板的规范),从而形成了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字风格特点。如《毛公鼎》,此器不仅是宣王时期的重器,铸造精美,而且文字之多也为西周晚期之最,字形竖长,布局严谨,结构有着强烈的艺术形式美和审美愉悦感,至今仍有着很大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是宝典精品。

以厉王时期的《散氏盘》为例,其通篇铭文取横扁造型,笔划结构松动,以奇纵跌宕,简草率真,拙中藏巧的艺术风格而开草篆之先河,无论是在间架结构和布局中,都体现了青铜器铭文的雍容大度,雄健竦峭的气势,谲奇恣放的形质以及真率稚拙的情趣。其章法上,醇古朴茂,神奇密致,结构上布局珠玑纵横,跌宕呼应,笔法上凝练简草,自然拙厚,线条上婉转圆润,凝重含蓄。如《散盘》中的“道”(见图),各个不同的写法,呈现出千年来在书法字形上独特的自由变化效果。

这种书写者的兴到笔随的“随意创造性”,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对铜器铭文的美学价值这样评价道:“铜器的‘款识虽只寥寥几个字,形体简约,而布白巧妙奇绝,令人玩味不尽,愈深入地去领略,愈觉幽深无际……长篇的金文也能在整齐之中疏宕自在,充分表现了书家的自由又严谨的感觉”④。这种在美学上的艺术价值,为中国书法文字形体变化美奠定了基础。

三、西周金文的应用转型

正是由于西周宗法社会的影响,文字结构才会在形态上发生变化。如《散氏盘》文字的盟约书性质使其具有了书写文字的样式,并把它渗入到铸造文字系统中来。西周金文的风格变化,也说明在铸造系统文字的背后,重大的文字变化正在发生,这就是作为日常使用的手写系统文字正在悄悄发展。西周金文名篇在内容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在文字上更能体现书法艺术中的撷英。我们看《虢季子白盘》文字,已开秦篆之先河,《石鼓文》、《秦公簋》都受其影响,字迹与其十分相近。

青铜器在商周至春秋时期盛行,因为青铜器在当时社会中,除王室外,诸侯贵族也可以使用,加上西周分封诸王,春秋战国时青铜器大量扩大使用,数量之多,金属又不易朽坏,所以历朝历代才发现两周铜器以及铭文的记载。但自春秋战国之后,金文不在注重铭文的内容,而将金文进行了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的铭文更多注重青铜器华丽的外表、装饰性的唯美造型,而不注重铭文内容,此时民间手写体正在迅速蔓延,纸上手写体正在替代费时、费工的铸造金文。从秦汉以后看,礼制日渐衰落,青铜器的地位随之下降。随着治铁业的发展,铁器的普遍使用,铁制工具和武器逐渐代替了铜器,加以漆器和瓷器工艺发展,青铜器也被漆器、瓷器所取代。尽管鎏金工艺到西汉后更为发展,但日常生产生活用品,铜器铭文内容也都很简单,因为墨书木简书写起来比铜器铭文更为快捷,所以从春秋战国之后金文就悄悄地隐藏起来,金文已不在是表现社会生活主要文字,已被战国时期的墨书木简,盟书等所替代,中国文字的书写性开始使用毛笔的功能。

四、清代金石学兴起,书写金文的重大贡献

(一)铸造金文重新焕发书写的艺术生命

铸造金文在西周时期最为鼎盛,在内容上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大背景,有实用性。但这种铸造的长铭在鼎盛之后没再沿续下去,而被逐步冷落了,是因为实用性被打破,直到北宋时期的文人,才开始将其收集、整理,但还没有真正注意到金文字的审美意趣。到了清代,金石学家们的研究才达到了极盛,清人从金石学角度去考据文字,同时也造就了书法史上从唐以前金石刻辞文字中汲取的碑派书风。金石学的复兴,让清代的书家们找到了一块从未涉足的天地,使铸造金文重新活跃了起来,让这些失去活力的语言符号重新焕发出有新的生命力的艺术符号。“这些内蕴着艺术因素的古文字将蕴藏之美充分地、夸张地表现了出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表现领域”。⑤所以说,清代是中国书法在金石研究上的一个亮点,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尤其是在毛笔的运用上,它是当代书法在笔墨运用上的一个先导。

(二)毛笔与宣纸摹仿金文字的实写性

清代之后的书家们运用毛笔和宣纸的功能,摹仿着铸造金文的残破断泐的外貌,追求着“金石味”,发展拓宽了书法用笔的技巧和书法线条的表现。如清代的乾嘉学派人物钱坫的篆书,带有西周中晚期的金文味。再如吴熙载、何绍基等人,将目光由秦小篆上溯到西周金文。在试验用笔墨宣纸来表现金文锈蚀的线条。以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的金石学家张廷济为例,他在篆书中将青铜器上锈蚀斑驳的线条转移到书法创作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清代碑派书法所崇尚的“金石味”这时才真正与书法实践相结合,运用宣纸、毛笔、水墨,发生金文书写转换。在这种转换过程中,每位书家都根据自己的书法体验,试验着具体的书写方法,但由于对铸造金文这种锈蚀毁损的字形线条要使用宣纸来表现,在很多时候还显得无所适从,传统的用笔技巧和用墨技巧还无法表达,这时候创作的大篆系统的金文书法,在字里行间还显得茫然与无奈。

(三)清代以后传承实临为主的审美标准

1.从审美定位上看书写金文

以古文字学家为例,罗振玉、容庚等人,他们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承接清代金石学的遗风,用古文字学的研究将金文的笔法结合起来进行实临创作。不过这些学者们的书法过分拘泥于文字学上的讲究,少笔墨趣味性;以画家为例,20世纪50年代前活跃在中国画坛的大师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他们以画家身份涉足金文书法,用画家的眼光,极大地丰富了书写的内涵;以现代书家为例,胡小石、萧娴先生都以碑学来从事金文的书法创作。如胡小石先生,他继承了晚清李端清的书法思路,极力在碑学理论与实践创作中运用金石气的线条来丰富金文的表现力,因为其本身是学者型书家,他所书写的金文里,内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萧娴先生,她以《散氏盘》为宗,所追求的金文书法里蕴藏着大、圆、古、厚的审美特征。

从上述所例举的作者中看出,每个书写者的视角点不同,因此也就形成了审美定位的差异,如古文字学家是以文字的准确性来定位;画家是以绘画的率意性来定位;书家是以书法的表现力来定位。

2.从人文学养上看书写金文

19世纪中后期,“以陈介祺、吴咨、俞樾、吴大澂、黄士陵、曾熙、李端清等人,将铸造金文转换成书写金文采用了各自不同的方法。如陈介祺用破锋、回锋法加上行笔中的顿挫,以长锋羊毫来追求变化;吴咨以收敛内含的短锋粗线表现铸造文字的整饬严整,略有起落提按的笔意而不过于显露。俞樾以战掣而控制有虚、实结合的线条摹拟金文残破之美;吴大澂以平正舒徐的粗线,追求当年金文新铸的风神;黄士陵节缩排比笔划,用平淡的线条安排出图案之美。曾熙、李端清则用藏锋逆行,以波折扭曲的笔势来传达金文铜铸的特殊质感”⑥。这些书家本身都有着深厚的古文字底蕴与学养,因此在书写中,都各自使用着不同的手法。

上述所举清代及民国以后书家们在金文书写上的尝试与探索,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特性:

(1)实写性。清代及民国以后的书家们,在金文书写上基本以实写为主,追求忠实于“原味”的金石气。大都是讲究“乌、光、亮”,他们认为越“黑”、越“光”、越“亮”,越能体现“金石气”。所以笔墨上以实临为主,在审美上,虽有许多变化,但书写主调是实写性。

(2)功能性。清人在书写金文的探寻中,主要是各种毛笔的功能选择上,已开始尝试短锋、长锋笔来表现书法线条的残破美、古拙美、内敛美,并从中感受到金石气的趣味性。尤其是长锋羊毫笔的运用,这种笔为我们当代人在笔墨上带来更大变化,具有前奏的传承性。

(3)技法性。清代的书家及后来的书家们都在探索如何将金文进行创作。清人已运用各种笔锋来显示变化,如,清人用毛笔蘸墨在宣纸上留下的痕迹,运用涨墨、战掣、侧锋、形成各种飞白,出锋时运用笔肚、笔根划出的金石斑痕,并被用来作为结字的材料。这些方法的运用,为当代书家们在结字与书写时笔墨情绪的变化,带来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五、当代人书写金文的笔墨传承

在中国当代书坛上,金文书法一直是书家们研究与创作的表现形式之一。今天在宣纸上书写金文,追求的是当代人的审美视角感染力。线性的力度与质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变化;是在继承清人研究的基础上笔墨的再创新。因此对艺术的欣赏和古人完全不同。我们说清人的书法审美主要特征是以“实”为主,而我们是一个信息网络的快节奏时代,审美性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时代的审美主要特征是以“虚”为主,是经过综合线性之后,再现金文书写微妙变化的时代。

(一)从书写性情上看表现者的笔墨情趣

在书写金文上,当代人是用一种纯艺术性的审美眼光来看待铸造金文的。性情的抒发,注重视角效果,是当代人书写大篆时的一种审美情趣。人们更多地注重在书写时的情绪渲泄,在节奏中表现书写者的快感,从而自然形成书写者在各种宣纸上所带来的不同变化效果。因为在书写者笔下,金文是一次性完成的,表现出来的首先是在宣纸上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字体要以放大几倍或几十倍用于展厅里悬挂,人们从视角中,观赏到书写者的笔墨情趣。

(二)从心灵感悟上看书写金文的审美意蕴

在书写金文上,当代人更多地是注重性情的传达,以金文为写意审美意蕴,来抒写书家的心灵轨迹。

1.水墨的运用

我们说,铸造金文是因为铸时而自然留下的线条流动感,清人在研究上想尽力表现这种笔墨带来的流动性。但在水墨上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成功的路。而在当代人手中却能运用生宣、长锋羊毫笔来表现金文所带来的水墨变化效果。以当代著名书家言恭达先生的金文书法为例,他在继承清人的基础上,站在书法时代的高平台上,充分运用了水墨在宣纸上的表现手法,将绘画中的水墨交融的变化,运用到书法的表现中去:“以清水包宿墨之法书写大篆,加强了线与面的对比,丰富了笔姿、韵致、增强了险劲、起伏、动静的律动感和焦渴、燥湿诸墨韵含蕴浑晕、变幻微妙的流动美”⑦。这是先生运用水墨,运用长锋羊毫笔在生宣纸上大胆地审美体验。此乃是当代写大篆最具有创造力的探索。也是将铸造金文转换成书写金文最成功的典例。

2.结体的夸张

我们说在宣纸上书写金文,其变化上是因人而宜的。当代书家敢于打破铸造金文的定型模式,以求结体夸张变型。以言恭达、王友谊先生的金文为例,他们在文字的结体造型上研究变化、夸张,而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如言先生金文对联(图一),此幅对联让我们欣赏到他将金文由静态变为动感,展示“散”之风韵神采与雄深苍浑的气息。运用长锋羊毫的裹锋使转,使线条圆融浑朴,灵动变化;结体上曲直相辅、夸张变形,奇正相生,稳定欹势;用墨上水墨交融,将含蕴浑晕,变幻微妙的墨块与线条成对比,形成“豪放犷辣、奇纵跌宕、凝重含蓄的多重风格”美。他将传统继承,与个性张扬结合起来,其线性的厚度质感,是将传统技法与书写性情的完美结合。

王友谊先生的诗词斗方(图二),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运动变化的夸张、节奏所带来的个性张扬与韵律的美。他带给我们的是结字的意趣、潇洒,笔意的随动、书写性的自由与轻松。

3.布白的虚实

我们这个时代,以造虚为主,而“造虚”是用生宣纸上表现金文书写性,首先考虑章法布白上的虚实,这与铸造金文完全不同与清代人写实性也有很大差别。而要形成对书法视角的艺术效果。再以言先生的金文书法为例,他将“知白当黑”,“以有色达到无色,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⑧为标准,开启了自清代以后书家在探索金文书写上,讲究布白虚实变化所总结出的理论支撑点。

(三)从书写实践中体验金文的艺术魅力

1.“玩味”线性的变化美

我们知道,金文是“鼎、盘、盂、簋”等上面浇铸的铜器铭文,要经过工匠们多道精雕细琢的工序,铜水浇铸才成。故其线条浑厚、古拙、凝炼,因铜水浇铸而自然形成流动感。而当代人在书写金文时,首先要从线性上认识铸造金文与书写金文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这共同点是:线条都以厚重、凝炼、古朴、流动等为主要表现笔法。不同点是:铸造金文因铜铸所形成线条的内敛、圆润、流动。“玉箸体”的线条粗细没有什么变化(基本是用一种笔法,也就是中锋运行)。而我们在宣纸上的书写,因是一次性挥写而成,讲究的是线条书写过程的一气呵成,也就是“一笔书”。在

书写中,水墨的变化,虚实的掌控,中侧锋并用使转所形成的绞锋、破锋,自然形成线条的外张、毛涩、挺拔、率真、爽利等等。这些线条粗细带来的变化,韵律与节奏感,让欣赏者在审美愉悦中“玩味”线条美。

2.广收博采,思索探寻

今天,书法已是多元体组合,要求当代人去掌握各种知识来提升、丰富自己,学会在实践中思考。只有掌握了古文字的各种知识,并能综合运用,这样在创作中才能真正体现出书写者的审美意蕴,也才能思索金文在传承的基础上再创新。

以王友谊先生创作金文体会为例,他的经验可以作为当代人探寻书写大篆的创作思路。他认为:

“古文字不多,要想表达当代人的思想情感,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借鉴小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风格要统一,笔法要协调,其他不是问题。前人想走这条路,不敢走,我走出来了。这里,一个是笔法问题,一个是字形问题,只要符合六书原则,为什么不可以用呢?有些书法家却不敢越雷池半步。我也时常与古文字学家探讨,对于那些没有的字,他们也认为大小篆可以互通,因为书法是艺术,表现是艺术手段,是供人鉴赏,不是研究文字学。所以,我现在把大小篆合起来用,使大篆创作的路子越走越宽广”⑨。他的这种体验,也是当代人书写中常会遇到的难题,所以对我们今天的大篆书法创作,从古人的经典中去汲取养料,用“拿来主义”和古人对话,不断地丰富我们这个写意的时代。

六、结语

当代人写金文,在创新上敢于大胆按照心灵的轨迹,以一种异常轻松而柔细的线条写大篆,颇有生趣。他们不去体会铸造金文中的原始线条效果,而是想象用一根竹笔,在湿润的砂型表面上书写,这种十分自由的在沙盘上的书写,彻底改变了历朝历代金石气的“庄严与板滞,实现出远古文字自由书写的原始气息”。这种审美的趋势,被许多中青年书家作为在国家级书法大展中的尝试,成了一种流行体、时尚体,但笔者却不敢苟同。笔者认为,金文书法的传承性,首先应在文化审美内涵的继承上,技法上也不应全盘抛弃;其次,创新的前提在于继承,以弘扬西周金文的经典为主题,在传承的基础上再创新;再次,要深入传统,明晰个性,渊雅脱俗,必须有扎实的后盾——古文字学为基础,只有这样,金文创作的思路才能更加宽广,创造出符合当代人在笔墨传承下的最高境界。

① 郭宝钧著《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158页。

② 郭宝钧著《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159-169页。

③ 陈滞冬著《中国书法赏析丛书•甲骨文金文》,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④ 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6页。

⑤ 陈滞冬著《中国书法赏析丛书•甲骨文金文》,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

⑥ 陈滞冬著《中国书法赏析丛书•甲骨文金文》,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

⑦ 《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暨论文集》。

⑧ 《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暨论文集》,《篆学探真言恭达谈创作》。

⑨ 《中国在线艺术网》,王友谊《我的自述》。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
探究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论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书法艺术对中文字体设计的启示
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欧阳中石:中国书法艺术生命无限
气酣势畅 沉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