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歌繁姿不胜态 舞韵动律化“昆”来

2009-04-21谢建平郭妍琳

艺术百家 2009年8期
关键词:古典舞昆曲舞蹈

谢建平 郭妍琳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

Summary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Kunqu Dance, 2009

XIE Jian-ping, GUO Yan-lin

2009年12月29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中国艺术研究院、江苏省文化厅主办,南京艺术学院承办,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协办的首届中国昆舞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及韩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开幕式及教学成果展示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举行;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章剑华,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米如群出席了开幕式并先后致辞,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希望通过举办这次研讨及相关展演活动,不断开拓中国古典舞的新领域,进一步推动昆舞创作的研究与发展,同时预祝此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昆韵》演出专场和学术研讨分别在前线大剧院和金陵滨江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昆舞”在中国古典舞学科构建中的意义与价值、传承与发展及其本体特质、教学模式探索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昆舞”在中国古典舞学科体系构建中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古典舞的重建工作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年,历经几代舞蹈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与探索,中国古典舞学科构建正日趋成熟和完善,相继诞生的“身韵”、“敦煌舞”、“汉唐舞”学派等不断为丰富学科内容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昆舞”作为近几年脱颖而出的一分支新流派,其在中国古典舞学科体系构建中的价值与意义,显然成为参加本次研讨会议专家学者们所关注的话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资华筠在主题发言中首先就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明确指出“昆舞”是中国古典舞“复兴”轨迹之拓展,也是中国古典舞现时发展之使然;它与目前占据主流以“身韵”为核心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以及“汉唐舞”、“敦煌舞”相互映衬,各俱特色;它是艺术家的长期积累与创造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昆舞”作为当代中国古典舞的“新流派”,是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深层次的阐发与形象化的呈现,是艺术家高度文化自觉的体现。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罗斌研究员分别从昆舞生成的学术前提、昆舞的概念界定、昆舞的理论意义、昆舞的教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他对昆舞的理解。他认为:昆舞的出现,得益于中国古典舞这个“不定空间”体系和文化平台,而系统构成的基本规律也制约着昆舞构建的基本思路;“昆舞”应是昆曲中舞蹈的衍生物,是以昆曲“唱、做”艺术为素材创造的、古典文化内涵深厚的舞蹈样式;昆舞对昆曲生、旦意蕴的挖掘与延伸,弥补了中国古典舞在表现和风格上的一些不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圆融周流”、“气道曼生”的延绵不止,内在构造的“和谐”如一,共同构成了昆舞动作的功能性、风格性与表现性、意念性的综合特征。如果说昆舞是一种“立体整合”,那么这种“立体整合”的着力点恰恰在东方传统思维的综合性和舞蹈形态的“天人合一”观念上,即“形”与“神”、“思”与“体”的整合。他将昆舞的理论意义总结为创造性、文化性、目的性、风格性和观念性,并将昆舞在教学方面的意义归纳为:“元素化”与综合性;微观精神;手位和空间创新;“身心一体”的运动观。

北京舞蹈学院科研处刘建教授,分别从宏观审视与微观开掘的角度,将“昆舞”置于中国古典舞历时与共时状态、传承与再造方式的生成条件下来进行考察,他指出: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直接影响着舞蹈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征,无论“汉唐”还是“明清”都是“时间上的一段”;从空间上看,辽阔的地域必然给舞蹈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广阔的领地,无论“敦煌”还是“马王堆”都只是“空间上的一块”;时空之间还蕴含着由思想观念激活的无数内容与形式的追求,“昆舞”的生发即是今人的追求之一。传承与再造是追寻中国古典舞真身的两种方式,前者包括“同体传承”与“变体传承”,昆舞从昆曲中变体传承而来,但同时也在进行着夹在文献、文物与剧目之间的中国古典舞再造工作。这两种方式都为中国古典舞、也为“昆舞”的建构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和更为具体的手段。由于历史的原因,宋代以降的中国古典舞日趋没落、渐失自身,而“昆舞”建构的动机就是想把散落于昆曲中的体动提炼整理出来。戏曲中的“程式”深藏着积淀的中国舞蹈艺术形式及其所指,昆舞要实实在在地从绝对和相对纯粹的动作及审美形态做起,以历史物恋的方式将传统舞蹈资源物化,一点点搜集、整理,唯有如此,才能建构起真正意义上的昆舞。

中国舞蹈家协会研究部主任林力平,剖析了昆舞所承载和蕴涵的中国古典人文精神和美学思想,着重探讨了昆舞在中国古典舞发展史上的审美特征和美育作用。他指出昆舞从古典舞“圆”和“曲”的内在需要出发,彰显出“和”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昆舞表演艺术也赋予了中国古典舞新的肢体内涵,其意韵清醇、圆融和合的优质基因,对中国古典舞的传承与发展、开拓与创新有着积极的意义。昆舞艺术表现形式呈现的是传统的、典型东方舞蹈文化,对广大观众具有普遍的审美教育意义。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教师王亮则从流派的创作理念、思维方式和审美风格等方面对昆舞与汉唐古典舞进行了比较研究。他指出,汉唐古典舞和昆舞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两者同源共生。两者的共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语言体系皆追求纯粹性与独立性,都是从中国文化中寻找中国古典舞的内在神韵;二是审美风格皆追求高雅与精致,皆渗透着东方文化中的雅文化与文人文化气质;三是思维理念皆追求中国太极思维的“圆”和“天人合一”的境界,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精神和传达出民族气质;四是两者皆肩负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认为古典舞是一种文化形态。而两者的相异之处主要在于创作角度和训练方法的不同。

二、昆舞对昆曲的传承与发展

早在上世纪50年代,著名表演艺术家欧阳予倩先生就主张:“中国的舞蹈演员应当学习戏曲中的片断和基本功,同时还要从戏曲中保留下来的舞蹈入手去研究整理中国古典舞。”有志于重现中国古典舞辉煌的中国文艺工作者们,在60年来的不懈的探索追求中,在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的认识问题上,一次又一次实现着思想上的飞跃,逐渐找到了一条按照舞蹈艺术特性去发展传统而又不失去民族传统审美特征的道路(从单纯形式上的继承转向从审美性上去继承;从动作套路上去整理传统转向从提炼训练元素上去发展传统)。

昆舞既富有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底蕴,又有顺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与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昆舞对昆曲表演程式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大师、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贾作光评价说:昆舞来之于传统,是从昆曲中提炼、采纳、筛选而成的,其身段、风格、韵律都具有鲜明特点,在表现、刻划人物及身段展示方面,舞蹈性明晰地凸显出来。昆舞与中国古典舞一样,都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并形成自己的舞蹈特色的。而昆舞较之在塑造人物身段上,则更富有弹性,柔韧张显,别具一格。苏州大学文学院周秦教授认为昆舞是从代表中国传统戏曲最高成就的昆曲艺术中撷取营养,通过熔铸升华,创造的一个全新的舞蹈品种。昆舞对昆曲艺术的继承撷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昆曲表演程式中提炼优质基因,构建昆舞的基本舞蹈语汇,并形成一整套基训内容;二是继承昆曲艺术中的传统文化精神,既熔铸出昆舞独有的意蕴,并予以了充分的演绎。

2、关于昆舞的艺术个性及时代感

江苏省舞蹈家协会原主席黄素嘉认为昆舞的艺术品格可以概括为独特、鲜活、纯真。独特个性是昆舞区别于任何一个舞种的特征,“昆舞”汲取昆曲舞蹈元素,加以提炼、创造、推陈出新。昆舞的鲜活在于,在古老的程式中注入了时代感。昆舞的艺术形象诠释了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纯真。苏州市戏曲研究所顾聆森研究员从昆舞程式、韵味以及音乐三个层面对昆舞作了客观的评价。他指出,昆舞程式具有昆曲的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通过对昆剧的行当程式的剥离加工,创造出昆舞的个性元素,这是昆舞成功的基础。昆舞韵味的浓淡在于昆剧程式的解构与化合,其中也包括昆剧的文学和音乐程式的理解运用。现在昆舞音乐偏重舞蹈声律疏于曲牌音乐个性,而这种音乐个性本应是昆舞的灵魂。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教师徐溢阳从三个方面概括昆舞的艺术个性:1、昆舞艺术具有鲜明的江南地方特色;2、昆舞艺术的优质基因具有鲜明的昆曲表演艺术的特性;是对其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3、昆舞既有中国古典舞的圆润细腻、刚柔融会、神形兼备的共性艺术特色,又有别具一格的舞蹈艺术风格和气派。

四、昆舞教学模式的探索

昆舞经过几年的探索与打磨,已基本形成了自己新颖、独特的训练系统和教学体系,并且具有鲜明的昆曲审美特征和美学规范。专家们认为昆舞21字诀的艺术表现力和魅力以及27点位的训练技巧,是其他舞种及其训练技术与教学模式所无法替代的。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居其宏教授指出,马家钦关于昆舞研究——教学——创作——演出四位一体的办学思路和运作机制,突破了以往这四个环节各自为政、互不关联的传统模式,而将它们整合成为一个有机联系、彼此依存的整体,优势互补,良性联动,合则皆美,分则俱伤。这种思路和机制,在我国人文社科研究体制、高等艺术院校教学体制、文艺作品创演体制中并不多见,特别在专业演出院团面临转企改制的形势下,这种“四结合”机制对于我国打破条块分割体制、促进横向联合、实现多方共赢具有不可低估的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教师虞凤珺总结昆舞教学的实践时认为,前期教学要注重基本体态的训练,完成昆舞核心体态身体的记忆。中期教学要加强意念训练,重点强调昆舞的音乐知识,在实践训练的同时加强理论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握昆舞的基本要领,用昆舞的27点位和意念引领让学生迅速进步、提高。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教师陈思颖明确提出,昆舞对昆曲艺术保护和传承是多方面的,既能促使昆曲保护从规范声腔向规范表演推进,又能在训练体系上为昆曲表演程式训练提供可资借鉴的科学途径。昆舞创造性地开拓出教、研、创、演四位一体的创新之路,以理论探索为先导,逐步明确昆舞研究的方向,以教学训练为基础,进行昆舞艺术语言的体系化构建。韩国舞蹈政策研究所所长、舞蹈评论家张光烈先生针对昆舞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通过国际交流将昆舞推向世界的四点建议。他指出,昆舞应该积极实践培养普及昆舞的专任讲师,以及编撰英文教材;在世界的舞蹈专业或关联学科以及舞蹈学校等地,阶段性地开设教授、学习昆舞的讲座;扩大昆舞演出观摩机会;通过国际学术研讨会、试讲、实际论证项目等,扩大海内外专家理解昆舞的机会。

总起来看,首届中国昆舞研讨会取得了预期的成功。大会受到了来自全国著名舞蹈理论研究机构、艺术院校以及专业学术期刊的高度关注,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古典舞蹈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局面,对于中华舞蹈文化的当代建设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本届中国昆舞国际研讨会也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专家的高度赞扬,为建立在传统艺术基础之上的、适应现代审美需求的中国昆舞走向世界舞台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与会代表的发言,既有对于中国古典舞传承发展宏观层面的思考,又有对于舞种流派微观层面细致入微的剖析;既有对昆舞本体的理论探索,又有对昆舞创作实践的总结;为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新思路、新视角、新经验。同时,专家、学者们关于昆舞今后发展的一些建构策略,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昆舞表演艺术体系,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古典舞的新流派,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将会有效地促进“昆舞”艺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

猜你喜欢

古典舞昆曲舞蹈
领略昆曲之美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我国古典舞身韵教程教学探讨
问天
大运河畔响起昆曲声
舞蹈课
中国古典舞技巧分析
中国古典舞技巧分析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