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的美感教学

2009-04-21陆红梅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黄河意境

陆红梅

一、品味语言美

课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精力、智力、心力等的主要投放地和施展区。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形式不同的朗读让学生能多读、乐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中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并在一次次的朗读中表达美,再现美,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品赏作者表情达意的语言,是提高学生言语水平的需要,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需要。

如,《槐乡五月》的第一节中描写小蜜蜂和小孩子的语句文字优美,节奏感强,相同的句式读来琅琅上口,象声词的运用让我们感觉出蜜蜂采蜜的热闹与孩子们跑动时的欢快。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想象槐乡五月的热闹情景,我设计了这个品读语言文字的环节,将课文中的句子分行显示,便具有了诗的意味。在品读中,更能真切感受到诗一般的韵味,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语句“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紧扣文本,多处运用比喻这一语言特色,语言如诗般动人,对称句式错落有致。

二、感受形象美

教材中的形象之美,首先表现为人物美。《海伦·凯勒》一文中,在劣境中身残志坚的拼搏形象,无不激励和鞭策同学们向她学习。如《黄河的主人》这篇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文中写到“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理解这一句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创设的情境,感知羊皮筏子的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艄公的沉着稳健,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让人感到人类的伟大。在教育中,教师应抓住这些形象,充分渲染,让学生在欣赏这些人物形象时,崇高的思想和人格得以培养和塑造。

教材的形象美不仅表现为人物形象,而且表现于自然景观。大自然中日月星辰、山水草木、风雨雷电,经过艺术加工,同样成为一种文学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这些景象,对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具有美学的教育意义。

三、领略意境美

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如《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若能细细品读,你不仅被它丰富的内涵和迷人的景致所倾倒,而且文藻辞章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学生经过不断地读、诵、品,自然而然会受到心灵上的共鸣。如文中“天是一块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水天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这类词句,可谓句句着意,笔笔融情,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南沙的喜爱之情。

四、体验人性美

文学作品是作者心灵的反映,优秀的作品闪现着作者的人性之美。在引导学生学习散文时,要深入文章中心,发掘作者对生命、自然、生活热爱的美好感情,这就是作者人性美的集中体现。如冰心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讲了“我”游颐和园时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出儿童们生机勃勃,天真可爱的形象,并从中得到了不少乐趣与感受,阅读此文,如同在聆听一位爱好游园的老朋友跟你叙谈家常,在娓娓的叙述中偶尔发些议论,这些议论精湛而深刻,而你也不由得为他高尚的审美情趣而深深折服,肃然起敬。在教学中我们可用自由质疑,直扑中心的方法,让学生找出重点段落“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天?”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表现中心的,重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儿童们与春天的花儿一样新鲜美丽、充满生机。通过这种方法,层层分析,结合朗读,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生命、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江苏省通州市李港小学(226361)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黄河意境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