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的性格浅析

2009-04-21薛永杰

现代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国民性许广平麻木

薛永杰

鲁迅作为一个封建末世破落大家庭的少爷,有一个温馨不足而苦难有余的童年。“冷漠”、“侮辱”、“蔑视”等创伤性体验使他更加敏感、孤独、峻急。我想,正是由于童年时受的种种苦难与屈辱造就了一个个敏感的鲁迅,孤独的鲁迅,峻急的鲁迅,绝望的鲁迅。

一、敏感的鲁迅。过早饱尝社会黑暗、世事冷漠、人生艰险、生活不易的鲁迅,对社会有着敏锐、犀利的观察力。他深知中国国民的盲目和愚昧,便觉得学医并不能改造国人的国民性,于是他弃医从文,他认为科学和文艺是改造国民性的强大的思想武器,走上了用文字来改造国民性的艰难的道路。一部部刻画“麻木的国人的魂灵”的小说便陆续出世。像《阿Q正传》、《狂人日记》、《药》等,通过对不同的人物的刻画,来凸现当时民众的麻木与愚昧。鲁迅想借这种具有强烈讽刺性的、刻画“麻木魂灵”的小说来让民众把小说中的人物与自己作对比,从而唤醒麻木的民众,达到拯救中国的目的。但鲁迅把拯救中国想得太简单了,国民在看这种小说的时候,更多的是对小说中的人物持讥笑、轻视的态度,那些看客并不曾想过那是中国人的耻辱,而是跟别人一样对那事件指指点点。鲁迅的小说虽然有很深的意义,但并没有起到启蒙的作用。在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上,鲁迅一直以启蒙者自居。鲁迅的小说所带来的影响使鲁迅对民众有着更多的轻蔑与不信任,有时甚至对民众有着强烈的敏感的心理。使他对任何事都有了戒备之心,都要进行深究,想出些荒谬的、让人难以理解的话语。像“是非不可公于众,公之则果不成;政事不可公于众,公之则治不郅”⑴。既然鲁迅自己所作所为的目的是唤醒民众,拯救中国,为什么他还有这么多的顾虑呢?只有将“是非”、“政事”公诸于众,让人民了解,才能达到“意志合一”的目的。更多的让众人了解社会,才有可能唤醒沉睡的、麻木的民众。但作为“启蒙者”的鲁迅却敏感的认为民众多半要迫害启蒙者,启蒙者难免要被民众视为恶魔等。足可以见出鲁迅对大众的不信任。但些许的不信任,并没有削减鲁迅对启蒙的热情,他也许是在给自己打气,希望借自己的敏感更牢固地站稳启蒙者的立场。有相当部分的评论者认为鲁迅是革命者,但我觉得他不具备革命者所应有的牺牲精神,他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自己也认为自己不能做革命者。他多次对许广平说:“革命者叫你去做,你只得遵命,不许问的,我却要问,要估量这事的价值,所以我不能做革命者。”“我看事情太仔细,一仔细,即多疑问,不疑勇往直前。”⑵这也许是与他小说的影响以及他敏感的心境是分不开的。

二、孤独的鲁迅。鲁迅作为一名文学家、思想家,其实他更是一个男人,他也需要有女人的关爱与照顾。他虽然在母亲的逼迫下,勉强和朱安成为夫妻。但我认为:朱安嫁入周家,安全只是一个摆设,她没有起到一个做媳妇的作用,主要是鲁迅没有给她这样一种权力。因为鲁迅渴望得到的是一个知书达理的、能在事业上支持他的知识性女性,而非朱安那种贤妻良母型女性。但他为了做一个有孝的儿子,竟无视朱安的幸福,在被迫与朱安成亲后不久,便回日本去了。我觉得鲁迅在婚姻上是非常自私的,既然自己要与朱安成亲,为什么又要离开呢?这也说明鲁迅敢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也可以看出鲁迅并没有放弃对理想婚姻的渴望与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孤独的独生生活,一九二五年,鲁迅在女师大认识许广平后,原本孤独的、快要失去热情的心被许广平点燃了,从此,孤独的一舟找到了幸福的彼岸,得到的心灵的慰藉,成功地与许广平结为夫妻。我想,鲁迅在与许广平结合的时候,可能从未想过家里还有一个合法的妻子,但在鲁迅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是什么也阻断不了他与许广平结合的决心。因为忍受多年孤独的心一旦找到慰藉,就不会轻易让它失去。鲁迅正是忍受不了这种孤独,才冲破封建婚姻制度,努力地寻找自己的理想状态的婚姻生活。鲁迅的孤独不仅体现在他的婚姻上,还从他的散文诗中体现出来。如《野草》中的《秋夜》,整篇散文中流露的是作者孤独的心境。“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的,连叶子也落尽了。”我觉得此句中,作者的孤独的心境更直接地表达出来了。鲁迅以枣树自拟,枣子则是鲁迅所创作出的有价值的东西。自己枣树上有枣子的时候,便时不时有人拿着竿来打,当枣子被别人打完之后,连叶子也落尽了,就无人问津了。直等到第二个季节的到来,直到树上有挂满了可人的枣子。此句中流露的是孤独、凄凉的心境,道出了人类的冷漠与无情。

三、峻急的鲁迅。经历了世间的种种冷漠、侮辱和蔑视,使鲁迅的性情变得严厉急躁起来,对很多事情都缺乏冷静、细心的思考,而更多的是急于按照自己的性情处理事情。像在一九二三年七月十四日,鲁迅和羽太信子发生一次严重的冲突,随之和周作人闹翻了,最后和周作人彻底绝交了。周作人是鲁迅最亲近的兄弟之一,不但感情深厚,志趣也相投。从世界大势,人类命运,到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现实,彼此都有许多共同的看法,那种所见略同的共鸣,给他们的手足之亲又添上的一份心灵相通的情味。我想,也许是鲁迅的峻急的性情使他们兄弟之间产生了某种误会,才导致了最后的绝交。鲁迅应林语堂之邀,赴厦门大学任教,这本是很值得高兴,而且是收入颇丰的一个工作,但他到厦门不到四个月,就开始想走。原因是他在北京的那批学者对头,也纷纷来到厦门大学,和他做同事,这使鲁迅很火冒,便决定辞去这里的工作。另谋他路。此时的鲁迅正和许广平相爱,是正需要钱的时候,而他的性格却促使他抛下了薪水颇丰的工作。足以见出鲁迅峻急的性格。鲁迅的笔锋向来以“幽默讽刺”见长,他的文字虽然颇具幽默性,但幽默的背后藏着的却是他严厉的面容。鲁迅的杂文就有相当部分具有讽刺意味。如《纪念刘和珍君》是在段祺瑞的士兵在执政府门前枪击请愿学生的“三一八”惨案后,为了纪念请愿学生和讽刺段祺瑞政府而写的,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在文中对段政府进行了严厉的抨击,以致得罪了最高当局,不得不东躲西藏的地步。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拿来主义》等都运用了犀利的笔触,对当局者进行严厉的抨击。鲁迅想要通过写文章来对当局这进行控诉与抨击,是与他峻急的性情是密不可分的。但他未能如愿以尝,却遭到了当局的镇压。

四、绝望的鲁迅。鲁迅从回国,便有“唤醒沉睡的、麻木的国人,拯救中国”的壮志雄心,而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他以“启蒙者”自居,不断地写出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刻画昏睡着的“他们”的小说。可是,文学创作毕竟有自己的原则,无论作家抱有怎样的动机,一旦进入创作。总难免要受法则的约束。鲁迅就是以“对启蒙的信心”加入到启蒙者的行列,但即便是发出最激烈的呐喊,也不会引来什么反应。因此,鲁迅就由对启蒙的满怀希望到了悲观的境地。鲁迅有一篇奇特的散文《颓败线的颤动》,借做梦的形式,讲一个母亲为养活女儿出卖肉体,可女儿长大,嫁了丈夫,又生了一堆儿女之后,却领着全家责骂已经衰老的母亲。于是那垂老的母亲走进荒野,“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这篇散文中,鲁迅以“母亲”自况,写出了自己悲观的心境。在他的私人通信中,明白说出了那老母亲对天吐露的心声:“我先前何尝不出于自愿,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然自觉渐渐瘦弱,也自以为快活。而现在呢,人们笑我瘦了。连饮过我血的人,也都在嘲笑我瘦了。”⑶在经历了种种不如意的事情后,鲁迅渐渐由悲观到绝望。虽然重获爱情的鲁迅逐渐对社会,对生活抱有信心,但爱情并不能使鲁迅摆脱困境,接二连三的打击、碰壁使鲁迅再次陷入绝望的境地,他不得不以写文章来发泄。鲁迅的散文《野草》便是表现自己曲折繁复生活的自我描述。《过客》里写一个明知道前面没有路,仍然只能踉跄着跨进野地里去的过客。其实写的是自己对于绝望的反抗,他不甘心自己坐以待毙,而是希望通过自己对绝望的反抗来达到通向光明、希望。“为绝望而反抗这比因希望而战斗这更勇猛。”充分地对反抗绝望这的肯定与认可。《这样的战士》讲那最终将在无物之阵中衰老,却仍然举起投枪的战士,那或者使人类苏醒、或者将他们灭亡的叛逆的猛士,表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绝望的抗战的意志。《希望》否定了绝望,寄希望于青年,最后又否定了希望,觉得一种身外青春的逝去,但是又不甘限于这种绝望,所以他说绝望本身就是一种虚妄,正像希望也是一种虚妄一样。《希望》中鲁迅寄希望于青年,最后又否定了希望,是与鲁迅激烈的呐喊后没有得到回应是密不可分的。他原想通过唤醒沉睡中的青年来拯救中国,寄希望于青年,但发现青年没什么反应后,他对希望又感到了绝望。鲁迅企图以“反抗绝望”来唤起自己的希望,但他最终还是徒劳。在苦苦跋涉了五十六年之后,鲁迅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没有留下正式的遗嘱,只在《死》中留下了几条。其中的每一条都散发出一种彻骨的冷意,一种对社会和人群的不信任,一种深刻的孤独和幻灭,一种忍不住要将一切动人的言辞都看成虚情和骗局的执拗,一种惟恐自己死后再被人利用的警觉,还有一种强烈的憎恨,一种极端的激愤和决绝,他这一生,从他稍懂事的时候起,就不断陷在处处碰壁的困窘当中。他企图以文字来改变国人的麻木的魂灵,改造国民性,拯救中国。但种种不如意使他丧失了信心,接二连三的打击再次使他陷入绝望的境地,最终含愤而终。鲁迅的性格也随着他的不平凡的经历发生着种种变化,但些许的变化都改变不了鲁迅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鲁迅的一生有许多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敬仰的。因此,我们要在原由对鲁迅了解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研究鲁迅,将他光辉的一面再次发扬光大!

参考书目:

高玉琪《鲁迅经典作品选》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王晓明《鲁迅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注释:⑴选自鲁迅《文化编至论》、《坟》三十六页⑵选自景宋《民元前的鲁迅先生》、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⑶选自鲁迅致许广平信

猜你喜欢

国民性许广平麻木
真情掩蔽常识
红玫瑰终成白玫瑰
浮生一记
手脚麻木看哪科
无题(2)
武士道精神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梁启超新民思想与当代国民性塑造
专制带坏国民性
手脚麻木多是疾病征兆
鲁迅自编教材,教夫人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