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十年沧桑巨变 经济腾飞铸辉煌

2009-04-19胡敏谦

北方经济 2009年19期
关键词:全区内蒙古文化

胡敏谦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内蒙古同全国一道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内蒙古又进入了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天地。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奋勇前进,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全区上下呈现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繁荣的新气象。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连上台阶,综合实力由弱到强。内蒙古经济总量1996年登上第一个1000亿元台阶,用了47年的时间:而从1000亿元上到2000亿元,用了7年时间:从2000亿元上到7000亿元台阶,仅仅用了短短的5年时间。如今内蒙古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相当于1949年一年总量的3倍。1949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为7.08亿元,到1978年发展到58.04亿元,28年翻了3番多。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又翻7番以上。去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7761.8亿元,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6位,比2000年又翻了两番多。按可比价计算,2008年经济总量比1949年增长233倍,年均增长9.7%: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2.1%;“十五”以来年均增长17.6%。2002年以来连续7年增速居全国第1位,“七连冠”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省级经济发展史上是未曾出现过的奇迹,内蒙古首开先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49年为118元,1978年为317元,2000年6502元,2003年超过1万元,达到10039元,2008年超过3万元,达到32214元,居全国各省区市第8位,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达4638美元。

经济实力的增强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上,更体现在地方财力上。1949年内蒙古财政收入仅有739万元,到2008年已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07.31亿元,增长14983倍。财政收入从739万元到100亿元,用了整整48年的时间:从100亿元到1000亿元,仅仅用了11年的时间。人均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700元,在全国各省区中位居第8位。令人振奋的数字,印证了内蒙古经济逐步发展壮大迈上新台阶的历史进程。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新中国成立以前内蒙古是以农牧业为主的省区,农牧业在经济中占较大份额,1949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4.6%,1978年这一比重下降到32,7%。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32.7:45.4:21.9调整为2008年的11.7:55.0:33.3,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各产业内部,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种植业比重不断下降。林、牧、渔业比重稳步上升。2008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2131.3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分别比1949年、1978年和2000年增长9倍、3.3倍和71.6%,粮食产量居全国第11位,人均粮食产量1769斤,仅次于黑龙江、吉林两省居全国第3位,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油料产量达117.54万吨,分别比1949年、1978年增长12.1倍和8.4倍,油料产量居全国的第9位。2008年全区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10677.22万(头)只,分别比1949年、1978年增长9.1倍和1.6倍。2008年全区猪牛羊肉类产量达到193.99万吨,比1978年增长8.3倍。全区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已上升到45.9%。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5%。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

工业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了一批具有优势特色的产业集群,涌现出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大型企业集团和品牌。“十五”时期自治区工业化由初期进入中期阶段,2008年工业增加值比1949年增长2020倍,工业占GDP的比重提高41.8个百分点,工业对GDP的贡献率高达60%。工业中传统产业改造取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的90%以上,成为支撑全区工业生产的主要力量。2008年与1949年相比,原煤增长1027倍,发电量增长17800倍,钢产量比生产初期增长1730倍。内蒙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许多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全国前列。2008年,全区牛奶、羊肉和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原煤产量进入全国第2位,发电量进人全国第4位。此外,全区粮食、钢材、化工和建材产品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全区有鄂尔多斯、蒙牛、伊利、赛飞亚、伊泰、远兴等34个中国驰名商标。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继续较快增长的同时,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服务、旅游、房地产、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1949年至2008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603.2倍,年均增长11.5%,快于GDP增速1.8个百分点。同时,内蒙古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大量引进外商投资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16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89.34亿美元,增长557.4倍,其中外贸出口由0.10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5.8亿美元,增长357倍。目前。已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有700多种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口岸建设得到加强,过货量成倍增长。全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时期全区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25.18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4.78倍。2008年,全区新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25家,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达到26.51亿美元,超过“十五”时期的总和,比1984年增长1488倍。2008年,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468.85亿元,比2000年增长10倍。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54.93万人次,增长3倍;入境旅游创汇5.77亿美元。增长3.6倍。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198.68万人次,超过了内蒙古的现有人口数,比2000年增长3.4倍;国内旅游收入429.5亿元。增长12倍。旅游业正逐步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内蒙古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草原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浓郁,素有“歌的海洋,舞的故乡”的美称。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大舞台,历史上先后有10多

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特色鲜明的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共同构筑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在内蒙古历史上,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交汇融合,在不同地域形成了红山文化、大窑文化、河套文化等诸多昭示中华文明起源的文明结晶,被誉为“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有些文化遗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如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碧玉龙)、草原第一都(辽上京、中京遗址)、阴山岩画和贺兰山岩画等。特别是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曲艺、文艺作品、绘画、雕刻、民间工艺、体育、饮食、服饰和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习俗。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和艺术得到保护和发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目标以来,吹响了提升地区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将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向市场进军的号角,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8年,全区拥有各类艺术事业机构148个,艺术表演团体109个;文化馆102个,公共图书馆113座,博物馆33个。2008年。全区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4.05%和92.72%,分别比1980年提高40.75个百分点和89.82个百分点。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使以草原文化为代表的内蒙古文化事业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草原文化长久的生命力。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丰厚的营养。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地方,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尊重,成为内蒙古最和谐的音符,内蒙古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化人才,创造了一大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音乐、影视作品等文化精品,文化品牌的影响不断提高。近年来,先后有多部文化艺术作品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一批作品荣获“华表奖”、“飞天奖”、“星光奖”等全国大奖。一些文化精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无伴奏合唱在国际合唱比赛中多次获奖,震撼了国际乐坛:千人马头琴齐奏参加国际性演出,创造了吉尼斯世界记录:蒙古族长调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经过培育和发展,内蒙古的文化产业也开始起步,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企业不断涌现,以草原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娱乐、出版发行、广播电视、“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如今,高速发展的内蒙古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给世界创造着一个个惊奇,凝聚着内蒙古人民精神的草原文化,也正在以她独有的魅力,感动着世界。

三、和谐社会建设积极推进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城乡居民经过了从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的曲折历程,人民生活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居民收入迅速增加,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2008年的14431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1元增加到2008年的4656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6.3%,内蒙古的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分别居第9位和第14位。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明显升级。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78年的2673元增加到2008年的10827.04元,年均增长13.1%;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2008年的3618元,年均增长11.5%。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用于精神文化生活和卫生保健支出相应提高,特别是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和住房的消费增长迅速。食品结构、衣着服饰向多样化、中高档方向转变。从上世纪60-70年代的“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80年代的“新六件”(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照相机);到90年代后期至现在的电脑、汽车、商品房。2008年全区城乡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93和21,5平方米,分别比1985年提高22平方米和8平方米,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私家车拥有量达到8辆。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截至2008年底,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89.47万人,比建立初期的2001年增加98.8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373.7万人。比建立初期的2001年增加194.1万人。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中蒙医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08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7966个,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7.4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62万人,分别比1949年增长101倍、101倍和13倍。到2008年末,全区每万人拥有病床床位30.7张,每万人拥有医生21人,分别比1949年增加29.7张和13人。2008年,全区有95个旗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覆盖农村牧区人口1434.4万人。全区有198.85万人得到国家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口素质明显提高,民族教育得到优先发展。2008年全区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131人,分别比1952年、1978年增长151倍和18倍。其中蒙古族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200人,分别增长111倍和12.4倍。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竞技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逐步进入全国前列。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内蒙古自治区选手张小平勇夺81公斤级男子拳击金牌,实现了内蒙古自治区选手在奥运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全区各地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使全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工业污染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乱占土地得到有效遏制,城市防治污染投入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7.57%。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坚持党的领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坚定不移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法规,保证了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享有民主平等的权利,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族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鼓舞下,全区各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在巩固已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努力实现“八个转变”,落实“五个统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经过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一个综合实力较强、经济结构合理、地区特色鲜明、社会稳定和谐、充满生机活力的内蒙古将崛起在祖国北疆。

猜你喜欢

全区内蒙古文化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
爱在内蒙古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