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发展小城镇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必然选择

2009-04-19师亚红

现代企业 2009年11期
关键词:小城镇城市化劳动力

师亚红

马克思指出,现代历史是乡村的城市化。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从城市化的基本内涵来看,推进城市化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首先,城市化的发展把各种生产要素以集约的方式加以利用,以规模经济的方式取得资源要素给人类带来的最大福利,是一种资源利用有效率的发展方式。其次,城市化把人们生产过程中可能对资源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污染集中起来,可以进行有效率的处理,是一种有生态效益的发展方式。最后,城市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得人们更多地使用人力资本而非自然资源来谋取福利。这种依靠人类智慧的“最后资源”的使用,是人类不断追求高生活质量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所在。

对于今天的发达经济来说,伴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发生的人口迁移,是已经经历的历史情景。在其人均收入提高的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从当今世界的横向比较看,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的经济,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比重越底,或者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应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差异。过高的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比重,仍然是低收入经济的主要特征。而人口的城乡迁移则是这些经济中正在发生的过程。

无论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一些发展水平相近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仍属于世界上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差距就更为悬殊。也就是说,与一般城市化水平相比,中国表现为“城市化不足”。

世界不少国家的城市化是与工业化同步推进的,城市化水平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国家经济结构的非农化同步提高。中国的情况有明显的特殊性,表现为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64%的人口依然生活在农村,城乡迁移反而造成大量的失业。

一、城市化进程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的现实问题

中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既要面对不断增加的农村多余劳动力,又要面对城市部门因经济结构重组造成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吸收能力的不断下降的实际状况。

1.中国人口规模大,特别是待转移的农村人口数量大。如果要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到世界的平均水平47%,就要转移农村人口约1.5亿人,如果要将城市化水平提高到与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相应的水平,则要转移出农村人口约2.5亿人。要妥善安置这些农村人口,为这些剩余的劳动力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意味着在现有城市基础上,至少要新建1000万人的城市20个,或100万人的城市200个。而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2000年才达到341个。很显然,以中国现有的经济实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

2.现有城市体系就业形势严峻。十四大以来,中国改革的方略逐步清晰,在微观领域,以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重塑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刚性就业向柔性就业转变。以往职工一次就业定终身和企业职工能进不能出的铁饭碗被打破,国企和城镇其他企业中的富余人员被大量分流,加入失业队伍,使计划经济体制下潜藏和累积的就业压力渐次释放出来,隐性失业变成为显性失业。其次是新增劳动力的就业。统计数据表明,青壮年人口约占总人口72%,毫无疑问,目前中国这种劳动人口比重大的人口年龄构成,为加速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就业形势已很严峻。

3.现有的城市体系的吸纳能力有限。无论是住房、道路、水、电等硬件能力,还是教育、卫生等软件系统,承载能力都非常有限。加上已有城市居民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存在较大的历史欠账,最重要的是现存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足。如果大量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又找不到就业岗位,那么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二、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吸收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战略重点

城镇化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小城镇在城市化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城镇化只是城市化的一个阶段,城市化最终还是要发展为城乡一体化,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当城镇化阶段基本实现后,城市化“质”的提高将取代“量”的增加。因此,最终还是(下转第57页)(上接第52页)要实现城市化。

1.发展小城镇是大规模转移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必然选择。生产方式的日益现代化决定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会逐渐减少,而农村人口基数降不下来,增长率降不下来,必然使过剩人口、过剩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矛盾日益尖锐,分流出农业人口和剩余劳动力,留下来的人在同等生产水平下,即可提高劳动生产率。既然大中城市的容量有限,发展小城镇就是大规模转移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必然选择。

2.发展小城镇是扩大内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和持久动力的需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不断创新、不断扩大的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的规模和水平制约着生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消费需求不足会直接影响生产。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必须保持一定的消费率,增加居民的最终消费,才能刺激投资增加,推动经济增长。投资和消费共同构成国民经济增长的两大作用要素。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就是有效需求的不足,扩大内需一直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几年中,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需求;提高城市部分职工收入,扩大城市消费需求,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从长期增长的动力看,还是取决于最终需求。而8亿多农村人口就是最大的潜在需求。如果在今后若干年中,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增加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相关的交通、通讯等的投资,有步骤地转移农村人口,即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持久的增长动力。

3.城市化可以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农民一旦进城,其生育的直接成本就会显著提高,对子女抚养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同时,生育的机会成本也会大大高于农村,加上思想观念的转变,就会约束人口数量的增长,提高人口的质量。同时,随着人口增长放缓,人口相对集中,也可缓解土地和其他资源的承载能力。

4.发展小城镇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目前,中国多数县城和建制镇人口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活动的聚集程度低,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客观上迫切需要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激发发展的活力,这就为农村人口流入提供了现实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小城镇,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对大中城市也比较低,户籍管理相对较宽松。因此,农村人口流入小城镇的体制性障碍和经济门槛也比较低,客观上,使农民进城成为可能。

综上,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主要依托,是中国经济与社会现代化中城乡结合的纽带。是中国农村人口转向城市的主要立足点。建设好小城镇,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缩减村庄,减少农民,带动农村经济进一步走向专业化、市场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规模经营水平,不仅将大大减轻大中城市人口集中压力,而且可以迅速、有效地改变中国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使中国真正全面跨向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

(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小城镇城市化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