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读李清照的《漱玉词》

2009-04-13张丹丹

文学教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双溪词作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两宋时期杰出的女词人,山东济南人,有《漱玉词》留世。艺术上自成一家,被誉为“易安体”,甚至被推崇为“婉约正宗”。

她早期的词作清新畅快、活泼灵动,充满对生活的深切爱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词人游赏荷花时醉心自然的神情及因晚回而急切活泼的情态。《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则透露出少女春心萌动的娇羞之情。成婚后,由于丈夫经常外出,她的词作中就增添了一些愁丝。如:《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寄托着词人因景伤情的哀愁,抒发春光无限好,可是无人共的愁怨之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则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自己的寂寞与相思之情。

不过,此时的怀愁主要是离愁,一旦丈夫返家,这种愁绪就会烟消云散。而后期的怀愁除了离愁外,又增加了国愁、家愁,惨痛凄苦的悲愁萦绕在词人的心间,啃噬着她脆弱的神经。这种愁苦的心绪可以在《声声慢》、《永遇乐·落日熔金》、《武陵春》等词作中窥见一斑。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的篇头十四字贴切地传达出了一种寻觅之苦、孤独之苦和悲戚之苦。整首词语意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造成的灾难,又暗示对亲人的思念,因事所生的愁思和因景所生的愁思相融为一,真不是“一个愁字了得”。《永遇乐·落日熔金》是词人因物是人非而产生的感伤之作。元宵佳节,词人又想起已故的丈夫,纵然一片春意,也逗不起丝毫游兴。回忆自己身为闺阁千金时,与女伴们相偕观灯,打扮得花枝招展。如今呢,形容憔悴,两鬓染霜,最怕到热闹的地方抛头露面。只好闭门深坐,听别人说说笑笑。此情此景,今非昔比,落寞感伤,字里行间透露出词人解不开的哀怨愁绪。《武陵春》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丈夫已经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孤身一人,在兵荒马乱中流离失所,历尽艰辛,因而词情极为悲苦。“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暮春时节,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一想到国破、家亡、夫死的惨痛遭遇,浓重的哀愁便弥漫在心头,未曾言而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笔锋一转,另辟蹊径,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词人也曾打算去那里泛舟,借此消除愁苦。不过,转而却又改变主意,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李清照善于抒写个人的独特性情和真实感受,做到自我形象的艺术化,这是《漱玉词》最显著的特点。她的全部词作,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成为词人一生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作者一生性格和情感的发展轨迹。“哀愁”贯穿了她的大部分词作,使女词人多愁善感的心绪自然而然地成为词的内在精神,故欣赏李清照的词作,总是让人处于愁情的重重包围之中。

尽管“愁”字奠定了李清照词作的感情基调,但是她却把富含愁情的作品写得很美,用精巧的艺术形式来承载其哀愁的思想感情,形成独特的“易安体”。首先,她擅长移情于物,把个人的情绪融入到客观景物中,既有美景衬乐情,也有佳景触悲情,从而使词作成为感情的载体,丰富了词的意蕴。其次,她会化抽象为具体,赋予“愁”字很多具体可感的形态,它可以有长度、浓度、形体、重量和行动。最后,李清照注重对语言的锤炼,妙笔生花,把高雅典重和浅俗清新相结合,形成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另外,她的词作语言具有优美的音乐感。如:《声声慢》开头十四叠字形成顿挫有致、沉重忧郁的节奏旋律,有层次、有深浅地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凄凉、忧愁、感伤等复杂的情感和心境,增强了词作的抒情效果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阮忠、李晓晖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宋辽金元卷),华中师大出版社。

2.陈祖美著:《李清照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3.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

张丹丹,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07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双溪词作李清照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连州唐宋两“双溪”
点绛唇
如梦令
武陵春
浅议李清照词风格的变化与时代的关系
双溪漂流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