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尔王》中弄人语言的翻译

2009-04-13

文学教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李尔王莎士比亚译文

赵 荃

“文学翻译是文学领域内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或)文化进程,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1]这段话主要解析有关文学翻译包含对社会生活映像进行认识和反映的过程。文学翻译同时也是艺术形象认识和反映现实的形式,这也是文学翻译的艺术本质。而达到这样的效果,在翻译作品时兼顾“形”与“神”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只有充分的理解语言符号传达出的信息才可能参透隐含在语言外衣下的深刻思想。许渊冲对“形”有两种理解:一是语言层次的“形”如词语的形式,句法的形式;二是言语层次的“形”如语言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方式。[2]许的两种层次帮助我们理清了“形”的概念。就文学作品来看,第一步是对词语、句法的分析,因为文本遣词造句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原文风格,第二步是研究语言的表现方式像比喻、讽刺、夸张、隐喻等,这一层次的解读就为更好的把握作者传达的情感和态度。

与“形”相对又相关的概念“神”,它包括神韵、情调、气势、风格等,也包括通常所说的意义、精神、内容。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中提到的“传神达意”。由于各国的句法习惯,修辞格式,俗语的不同等,所以他认为应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3]在此,傅雷着重强调译出文本“神韵”的重要意义。如果仅仅是亦步亦趋的顺着原文的用词、句法、语序来译,即使是忠实,流畅的,但仍不能成为出色的译文。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坛一颗永远璀璨的明星,他的作品影响延续至今。在他的四大悲剧中,《李尔王》历来被公认为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最杰出的剧本和最充分表现诗人多才多艺的悲剧。《李尔王》的弄人一角曾备受争议,有不少人认为弄人破坏了戏剧结构整体的严肃性与统一性,降低了戏剧的品质。但也有支持者认为弄人在戏剧中意义重大,不可缺少。“弄人是莎士比亚的一个巨大成功,一旦缺少这个角色,整部悲剧就要大为减色。剔除丑角将破坏剧情的和谐统一,就像抹掉了一幅画的一层基色”。[4]本文选取的是梁实秋、卞之琳和朱生豪的译文。将从弄人的身份特征、道德观和命运观结合“神形”理论来比较三种译文对弄人语言特色和哲学思想的传达。

一.身份特征

弄人与李尔王之间的对话妙趣横生,凸显出弄人的逻辑思维和他的反诘频频让李尔王无还击之力,始终处于下风,但弄人的本意并非是诘难李尔王,他以自己特别的思考方式帮助李尔王认清现实残酷的世界以及反省自我的荒谬。下面是他们对话节选的两部分,对照不同译文,体悟弄人鲜明的语言风格。

例一:

①Fool: If a mans brains were in s heels, weret not in dauger of kibes?

Lear: Ay, boy.

Fool: Then, I prithee, be merry; thy wit shall not go slip-shod.

Lear: Ha, ha, ha!

Fool: Shall see thy other daughter will use thee kindly; for though shes as like this as a crab is like an apple, yet I can tell what I can tell.

Lear: What canst tell, boy?Fool: She will taste as like as a crab does to a crab.

②Lear: Hows that?

Fool: Thou shouldst not have been old before thou hadst been wise.

梁①弄: 一个人的脑子若是生在脚跟上,不要有长冻疮的危险吗?

李:是的。

弄:所以,我请你,开怀吧;你的头脑是不需要穿拖鞋的。

李:哈,哈,哈!

弄:你将看出你那一个女儿以她的本性款待你的;虽然她和这一个之相似犹如林檎之与苹果,但是我还能看出我所能看出的。

李:你能看出什么?

弄:她的味道和这一个之相像,恰似林檎至之于林檎。

②李:那是怎么回事?

弄:你不该在变聪明之前先变老。

卞①弄:要是一个人的脑筋长在脚跟上了,那么脑筋不就会害冻疮的危吗?

李:会,孩子。

弄:那么,我劝你高高兴兴吧;你用不着为脑筋操心,要给它穿什么软便鞋了。

李:哈,哈,哈!

弄:你看吧,你那一位女儿会用真情待你的;因为,虽然她象这一位就如同山楂像苹果,我还是能说出一点我能说的事情。

李:你能说出什么,孩子?

弄:她上口跟这一位是一个味道,就象山楂跟山楂是一个味道。

②李:怎么呢?

弄:你该长聪明了才老呀。

朱①弄:要是一个人的脑筋生在脚跟上,它会不会长起脓疱来呢?

李:恩,不会的,孩子。

弄:那么你放心吧;反正你的脑筋不用穿拖鞋走路。

李:哈哈哈!

弄:你到了你那另外一个女儿的地方,就可以知道她会待你那么好;因为虽然她跟这一个就像野苹果跟家苹果一样相像,可是我可以告诉你我所知道到的事情。

李:你可以告诉我什么,孩子?

弄:你以一尝到她的滋味,就会知道她跟着一个完全相同,正像两只野苹果一般没有区别。

②李:那是什么意思?

弄:你应该懂得些世故再老呀。

分析:这两段对话弄人与李尔王的一问一答中,充分展示了弄人的巧妙的铺设陷阱,领李尔王进入预设情景中,引导其恢复理智来思考。下面将透过译文的解析来感受弄人的讽刺特色。先看第一句问答“weret not in dauger of kibes?”“Ay, boy.” 问的是“会不会有长脓疱的危险?”而“Ay”的意思是“是啊,当然啊!”一个双重否定的形式,双重否定也即意味着肯定。朱的翻成了“恩,不会的,孩子”,一方面没有理解双重否定,另一方面没有把握弄人的目的,其实是引出下面的判断“你的头脑是不需要穿拖鞋的”,这就是在暗示李尔王没有大脑,所以根本不需要穿拖鞋的。“傻瓜的才智,充分表现在他的‘将计就计,‘以傻卖傻上,借自贬以贬人,借自嘲以嘲人,是傻瓜们惯常使用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特权,讽刺、挖苦、嘲笑、谐拟,形形色色;比喻、影射、歌唱、舞蹈,五花八门。”[5]如果按朱的翻译与下面的理解:“那么你放心吧;反正你的脑筋不用穿拖鞋走路”,从语义上来讲也是相抵牾的。既然都没有长脓疱的危险了,那又何来的放心呢!前后会产生矛盾。接下来看这一句“Shall see thy other daughter…… what I can tell.”梁译为“你将看出你那一个女儿以她的本性款待你的;虽然她和这一个之相似犹如林檎之与苹果,但是我还能看出我所能看出的。”这段译中出现的“之”、“犹如”、“之与”、“林檎”这样的词读来很有文言的气息,富有文采,但是我们会想到弄人毕竟受到其身份、教育背景和文化层次的限制,他的用词不可能如此的考究,再看“林檎”(读qin),也就是野苹果的意思,但若意为林檎,恐怕大多数人都会不知道到是什么东西。梁的译文从用词和句法来看,也是对等的,但是没有捕捉到弄人的语言特色,其语言就是看似简单却也不乏哲理,所以朱的翻译兼顾“神形”,既符合文意也通俗易懂,让读者易于对两个对比物产生清晰的比较概念。

第二个节选的对话前面一句弄人的话意思是李尔王要是当他的傻子,他会把李尔痛打一顿,因为其不到时候就先老了。李尔王才会问怎么回事,而弄人回答道:“Thou shouldst not have been old before thou hadst been wise.”梁译为“你不该在变聪明之前先变老。”和卞的“你该长聪明了才老呀。”他们俩的意思差不多都把“wise”理解为“聪明”的意思,的确字面意思是可以这么理解,但注意到朱译为“你应该懂得些世故再老呀。”Wise按许渊冲说的“形”的一种理解从语言的词语看wise可以理解为聪明的,但从另一种语言的表现方式来看,这里作者用的是虚拟语气,指不该做什么却做了,包含责备和批评的态度,而弄人这句话带有明显的带有讽刺和挖苦。“正确的理解最大限度地依赖于语境,而不是最大限度的依赖于孤立的词语。”[6]这里的“wise”,朱译成“世故”,十分恰当,充分的考虑到弄人的语言习惯以及作者的潜在意图。弄人,作为一个专供别人逗笑取乐的傻瓜,他的地位是很低下的,而在戏剧的第一幕第四场中弄人的一段话也表明他的生存状态,大意是李尔王的女儿会因他说实话要打他,而李尔王因他说谎要打他,不说话呢有时也会挨打。这就看出弄人受欺侮的一面,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当然要学会察言观色,精于世事,才会在复杂的宫廷生活中继续扮演好“弄人”的角色,所以弄人的意思显然是指李尔王不懂人情世故,不会辨别奉承与虚伪,所以才会做出荒诞的决定。第二个用意是这句话弄人规劝李尔王,不要活在自我的幻想世界里,要努力的看清现实世界,不懂“世故”的话,最后就只有被两个女儿抛弃,流落丛林。

二.人物的道德观

例二:

Fool: Winters not gone yet, if the wild geese fly that way.

Fathers that wear rags

Do make their children blind,

But fathers that bear bags

Shall see their children kind.

Fortune, that arrant whore,

Neer turns the key to the poor.

But for all this thou shalt have as many dolours for thy daughters as thou canst tell in a year.

梁:弄:若是野鹅向那边飞,冬天是还没有过呢。

父亲穿着破衣裳,

可使女儿瞎着眼睛;

父亲佩着打钱囊,

将见儿女笑脸。

命运,那著名的娼妇,

从不给穷人打开门户。

不过,虽然如此,你为了你的女儿们所感受的“隐怨”,将要和你在一年内所能数得清的“银圆”一般多哩。

卞:弄:如果野鹅向这个方向飞的话,冬天还没有过去哩。

做爹的穿了破衣裳,

子女就变了瞎眼睛,

做爹的背了打钱囊,

子女会显得最殷勤,

命运,那个婊子婆,

从不给穷人开门锁。

可是因此你从你的女儿们那里会得到一年都数不完的苦恼呢。

朱:弄:冬天还没有过去,要是野雁尽往那个方向飞。

老父衣百结,

儿女不相识;

老父满囊金,

儿女尽孝心。

命运如娼妓,

贫贱遭遗弃。

虽然这样说,你的女儿们还要孝敬你数不清的烦恼哩。

分析:在这句话前面是肯特向李尔王诉苦自己如何受到虐待被拷上足枷的。而李尔王却是怀疑,认为他的女儿不会如此对待他的侍臣肯特,接下来弄人说到“Winters not gone yet, if the wild geese fly that way.”梁的翻译是“若是野鹅向那边飞,冬天是还没有过呢”。这里“gone”用的过去分词形式,应理解为过去,结束了,而梁的翻译是冬天还没有过,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冬天还没来。因为汉语里通常说什么还没到时用“没过”的方式表达。而卞的译文是“如果野鹅向这个方向飞的话,冬天还没有过去哩。”注意飞的方向“fly that way.”这里不存在回指的意思,因而就是要理解为那个方向。弄人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肯特所言遭受的屈辱是事实的话,那么李尔王的苦难还在后面,还没完呢。“这样的话使人无可奈何地感到满目凄凉和人生无望。人在寒冷时总是盼望着春天来临,然而在那个李尔王的世界里谁能消除那冬天的瘟神?傻瓜的这类话生动的体现了主题,加深了悲剧的情绪。”[7]朱的译文意思正确,但稍有遗憾的是最好语序调整下,条件句的翻译多数是假设的情况在前面,结果在后面。“Fortune, that arrant whore, neer turns the key to the poor.” 这里梁把“arrant whore”理解为“著名的娼妇”, “arrant”本来是臭名昭著的意思,卞翻译为“婊子婆”,似乎略显有些粗俗化。在此,弄人只是用比喻的形式来感慨到命运的势力和不公平,像那些唯利是图的“娼妓”一样,只会眷顾有钱的,而奚落穷人。最后一句“But for……tell in a year.”注意到“dolour”这个单词,和“dollar”读音一致,拼写也极为相似,很巧妙的一个设置。梁的译文是“虽然如此,你为了你的女儿们所感受的‘隐怨,将要和你在一年内所能数得清的‘银圆一般多哩,”恰好把dolours与dollar的对比感表达出来,耐人寻味。卞和朱的翻译欠缺了这方面的考虑。Dolours在这里有明显双关语作用,而“双关语,特别是当用得巧妙而具有象征意义时,双关语是一种特别引人入胜的运用文字的技巧。”[8]梁的译文传达出这种双关语义,把弄人话语的讽刺意味表现的淋漓尽致,达到了以神驭形,形神兼备。

三.人物的命运观

例三:

Fool: O, nuncle, court holy-water in a dry house is better than this rain-water out odoor, Good nuncle, in, and ask thy daughters blessing; heres a night pities neither wise man nor fool.

梁:啊大爷,屋里面得甜言蜜语比外面的疾风暴雨总要好些。好大爷,进去,求你的女儿们的祝福吧;这一夜对于聪明人或傻子是都不怜悯的。

卞:噢,老伯伯,在一所干燥的房子里讨圣水,总比在这外卞这样子淋着雨水要好啊。老伯伯,进去,向你的女儿们求求情!这样的黑夜,对聪明人对傻瓜都一样,不会有什么怜悯。

朱:啊,老伯伯,在一间干燥的屋子里说几句好话,不比在这没有遮蔽的旷野里淋雨好得多吗?老伯伯,回到那所房子里去,去向你的女儿们请求祝福吧;这样的夜无论对于聪明人或是傻瓜,都是不发一点慈悲的。

分析:上述这段话是弄人与李尔王在暴风雨夜流落于荒林中,弄人发出对命运的感概。尤为最后一句,弄人感到人受命运支配,变得很渺小和无奈。“holy-water”的本意是“圣水”的意思,卞的理解顺本意理解为“讨圣水”,没有译出它的象征义。在宗教含义是指主教给人洗礼,或是给予人或事以祝福。弄人用“holy-water”来暗示在这样的暴风雨天气中,无处可躲避,倒不如回去向女儿们说些好话比在这野外受苦的好。梁和朱的翻译正是透过词语的表层意思,译出其隐含意义。再来看看这句“Good nuncle,in,and ask thy daughtersblessing”中的“in”的翻译,梁和卞都译为“进去”,而朱译为“回到那所房子里去。”回到那所房子显然是指李尔王从二女儿家逃出来的那所房子,指代十分明确,而梁和卞仅翻译成“进去”语义上难免有些含糊不清,“进去”到哪里去呢,这句话发生的场景是第三幕第二场,而直到第三幕的第四场才出现了“草棚”(在里面遇见避雨的埃德加),这里明显是没有草棚,那么“进去”的含义就颇为费解。朱根据上下文语境把“in”指代到具体的位置,使文章“达意”更准确。功能对等应先优于形式的对等,译文的形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看能否传达意蕴。

通过上述三例的分析比较,我们发现弄人的语言丰富多样,富有哲理。而在翻译弄人的这些语言时,首先是要理解词语含义和语言的表达形式,再揣摩其隐含的内涵和意图,最后结合语言形式和内涵充分的展示出弄人的个性语言和思想感情。莎士比亚的戏剧伟大就在于有无穷的探索空间,戏剧中的每个人物语言都代表着鲜明的个性特征,正是人物个性化语言构成戏剧主体。而关注其戏剧中像弄人这样的小人物的语言,也是从另一个侧面来解读戏剧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梁实秋、卞之琳以及朱生豪的翻译为研究莎士比亚戏剧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为研究文学翻译开拓空间和思维。本文从“神”与“形”的角度解读有关弄人的语言翻译,不仅关注到弄人语言表层的特点,同时深入到弄人语言深层的哲理。“形更似”和“神更似”的完美境界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随着后学者的不断钻研,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我们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果。正如卞之琳在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的随感中说道:“莎士比亚剧本自应有层出不穷的中文译本。规范化是值得提倡的,目前却只有尽可能迁就合理一部分‘约定俗成,远不能以朱生豪译本或梁实秋译本以及其他任何人(包括我自己的)少量译本一统天下”。[9]

注释:

[1]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2]许钧:翻译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傅敏:傅雷谈翻译[C],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4]安·塞·布雷德利:莎士比亚悲剧[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5]易红霞:诱人的傻瓜—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职业小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8]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7]孙家琇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9]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参考文献:

三个译文分别引用:梁实秋译的《莎士比亚全集33 李尔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远东图书公司,2001;卞之琳译的《莎士比亚悲剧四种》,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朱生豪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赵荃,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08级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李尔王莎士比亚译文
On the Imagery of Heath in King Lea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弟子规
弟子规
The Challenge to Samuel Johnson’s Literary Theory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弟子规
威廉·莎士比亚的肖像
话剧《离去》
An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Rhetorical Figures in Sonnet 60
死亡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