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谡街亭失守的心理探因

2009-04-13张文成

文学教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马谡司马懿麻木

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想这句话用在诸葛亮身上再恰当不过。只因为错用了一个马谡,导致初次伐魏的功败垂成。一个被诸葛亮看重的“旷世奇才”——马谡竟然会犯一个非常低级的常识性错误。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是马谡的什么心理作用指导他犯那样一个常人都不会犯的错误呢?在笔者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压抑的心理

公元223年,马谡参与了刘备的托孤大事,应该说他年龄不大(因为他视诸葛亮如父),出道很早,而且地位相当可以。其兄马良是刘备信得过的人才。刘备统精兵七十余万,御驾亲征江东,驻军猇亭时,先主对东吴统帅陆逊知之甚少,而马良对陆逊做出了客观的评价,说其虽一介书生,但年幼多才,深有谋略,不亚于周郎,不可轻敌。由此可见,他的才略有过人之处;后对先主猇亭用兵的战略部署时时提醒,处处出谋,可以说句句是金玉良言,如果先主采纳绝不至于惨败。有这样睿智的哥哥引导和教导,想来马谡在失街亭一节中说:“吾素读兵书”不应有假,其自视甚高似乎也很有理由。但是先生临终前一句“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一句判语,无疑宣布了其政治上的死刑。虽说先主说此句话时,将其支出门外,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听到此消息的马谡必然会产生一个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不禁会想:我从未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为何主公要这么贬低我呢?作为一个年青人,一个饱读兵书战策又一心想为国建功立业的青年,是不会甘心这种令人绝望的评价的。而这种压抑一压就是五年,在这五年中他也曾出过良谋:对孟获,他有“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的高论;还献计离间了曹睿与司马懿君臣,使得诸葛亮胜夏侯、收姜维、破羌兵、气王朗,连克南安、安定、天水,曹魏举国震惊。但是他只是献计,从未作为主将亲自指挥过一场战役。其内心的压抑一直没有得到一次很好的释放。他视诸葛亮为父,理想就是想以诸葛亮为榜样,帅大军,东征西战,建功立业。一颗压抑多年的心一旦有了一丝施展自身抱负的机会,他内心的求胜欲便会无限大的膨胀,认为自己有征服全世界的能力。故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会在诸葛亮考虑守卫作为咽喉之地的街亭人选之时,会那么迫不及待,生怕这一生中最能证明自己才华,让自己翻身的机会被别人抢去。

有人说压力产生动力,但是如果动力失去正确的方向,其带来的后果比没有动力还要可怕。其实马谡一心想当主将,藐视曹魏,在守街亭之前早有暴露,他多次有类似“量睿何足道!若来长安,可就而擒之”的言论。故此,其在街亭完全抛弃诸葛亮“坚守为上”的战略思想,企图采用以攻为守的战略,想置曹魏大军于死地。可以说就是个人长期压抑后有释放机会而用错方向的最好明证。

二.嫉妒的心理

嫉妒就是对那些会威胁到自己地位和名声的人充满恨意。也许有人会说《三国演义》中并没有告诉我们马谡在嫉妒谁。但是笔者以为他的这种心理是存在的,其最不能容忍的竞争对手就是姜维。为何这样说呢?诸葛亮初次伐魏至天水郡城下,作战计划尽为姜维识破,姜维几番用计,打得蜀兵乱窜,孔明赞姜维曰:“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后终于用计迫使姜维投降。姜维投降时,孔明曰:“吾出自茅庐以来,遍示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此番真言,别人听了也许不会过多地往心里去,但马谡听到后,必然是另一番滋味。因为一直以来,在马谡心中,诸葛亮是很看重他的,尽管先主托孤时低视了他,但是在先主死后的几年里,他的很多主张得到了诸葛亮的采纳。诸葛亮夸他是“旷世奇才”,况且又无最佳的家庭继承人(因诸葛亮早年无子,其兄诸葛瑾曾过继一子诸葛乔,可惜25岁就死了。晚年又得一子,首次伐魏时,其子才四岁)。在他看来,他才是诸葛亮平生之学的最佳继承人,没想到中途杀出个姜维来,而且诸葛亮对姜维评价是那么高,声称要把平生所学传授于他,这无疑在马谡心头泼了一盆冷水。想想自己跟随丞相多年,也出过不少好主意,怎么一个年纪轻轻的姜维只与丞相打了几场小仗,就能得到这么大的信任?虽然小说中没有直接描写其是如何嫉妒姜维的,但是从马谡迫不及待并以全家性命作担保去守街亭一事,就足以见其内心之急,因为诸葛亮有言:“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显然这样关键之所,急需一名谋略超群、文武双全的人堪当大任。姜维文才受诸葛亮赏识,武功能与赵云过招(赵云引兵攻天水郡时与姜维大战,曾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可见,姜维武艺相当了得)。这样一个文武兼备的奇才出现,对马谡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对其嫉妒便可想而知。正是由于马谡内心对姜维这样一位文武全才的嫉妒,容不得他考虑自己是否真得胜任把守街亭,就豁出去了。

三.麻木心理

具有麻木心理的人常常表现出对外界事物的变化视而不见,感觉迟钝。战争打仗,讲究的就是一个知己知彼,随机应变。马谡在“知已”方面显然是有欠缺的,虽说他被刘备投了不信任案后随诸葛亮南征孟获、西征曹魏时出过一些良策,但是他始终没有正视这样一个事实:自己从未带兵独挡一面。他说自己饱读兵书战策,那么他就不应该不知道战国时,赵国纸上谈兵的赵括是如何白白葬送掉40万大军的。一个缺乏实战经验的人需要的是从一次次小的战斗中锻炼自己,而不是选择一个大而复杂的战斗,这点他竟然视而不见。在“知彼”方面,他就更不足了。诸葛亮曾不止一次地说其所患者惟司马懿一人而已,这点马谡是很清楚的。作为参军,对敌人的研究是极为重要的,但马谡却大大忽视。如第94回马谡听到魏主曹睿一面驾幸长安,一面诏司马懿复职,他说:“量曹睿可足道!若来长安,可就而擒之。”再如第95回,当诸葛亮谈到守街亭一事时说:“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邰,乃魏之名将。”马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邰,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如果说对司马懿的用兵马谡还不甚了解,那么对魏之名将张邰总该有所耳闻吧。想当年猛将军张飞与张邰大战上百回合不分胜负,此等大将前来,一介书生马谡有何理由小视呢?答案只有一个:麻木。马谡的麻木并未就此结束,当他与王平来到街亭,看了地势后说:“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此话有何根据?魏兵为何不敢来?当马谡看到司马懿战前引百骑亲自来看街亭,直到山下,周围巡哨一遍后,竟然说:“彼苦有命,不来围山!”这更是一个笑话。敌方主帅战前月夜巡山,证明别人不但敢来,而且是有备而来。如果马谡不是麻木,他就应该早有准备,立刻作出相应的战术调整,他的 “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的妙论是应建立在己方兵力优于对方和处于攻势的战略背景下的。而此时情况正相反,兵力与对方相比,相差悬殊(己方只有2.5万人,而对方20万人);处咽喉要道应该是守势,而他却采用攻势。马谡的心理不是极端的麻木那是什么?

马谡街亭的失守就是主要在以上三种不良心理因素诱使下,他作出了一个毁灭自己又毁灭诸葛亮首次伐魏大好机会的草率决定。他因为长期的心理压抑而需要机会释放;因为身边突然出了一个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而急需要用一场胜利向世人证明自己才是NO.1;但终因缺乏分析自己、研究对手的踏实精神,缺乏临场作战指挥的最基本经验,导致了他的功败垂成。我在这里奉劝那些有类似不良心理的人士赶紧去看心理医生,绝不能再犯类似马谡的错误。

参考文献:

[1]白至德著.白寿彝讲历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卷[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10第41页.

[2]罗贯中.三国演义[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3第93、94、95回.

[3]张祖训.马谡是怎样失守街亭的.[J]中学语文教学.2005.4第36页.

张文成,男,镇江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课程改革。

猜你喜欢

马谡司马懿麻木
败而不伤才能笑到最后
浮生一记
手脚麻木看哪科
老谋子司马懿
老谋子司马懿
无题(2)
手脚麻木多是疾病征兆
司马懿晒书露马脚
马谡失街亭
《失街亭》教学实录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