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2009-04-08王慧燕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8期
关键词:攻击性心理健康游戏

王慧燕

【摘要】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心理健康尤受到足够的重视。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正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显现,在幼儿园里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具有心理问题的幼儿,尤其是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本研究试图从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幼儿攻击性行为相应的指导策略,为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及个性提供一些实践经验。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策略

一、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是一种既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又会导致人际关系恶劣的不良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通常可分为三类:

(1)自卫性攻击,指孩子针对同伴的攻击性行为而反映出来的自我防卫方式。

(2)非自卫性攻击,指孩子为了达到支配、干扰其他同伴而表现出来的打架、咆哮等行为。

(3)强迫性攻击,指孩子没法控制情绪的攻击性行为。

二、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方式不恰当

过分放纵和过分专制的教育方式都可能导致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因为过分放纵,会养成孩子自以为是、自我专横的个性特征。大人的忍让、放纵,使孩子学会不断地任性和具有攻击性。过分的专制,则会导致儿童严重的挫折感,并引发攻击性行为。一些心理学家就认为,攻击性行为就是针对心理挫折的一种反应方式。如果一个人在满足其需要和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干扰和障碍,这时他就会做出攻击性反应。

(二)不良的学习

1.直接学习——强化。当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得到奖励或“默认”时,他便从攻击性行为中得到了“好处”,从而在今后去重复它。

2.间接学习——模仿。儿童喜欢模仿,他们无时不在模仿成人的语言、动作、活动、为人处事的方式等。儿童通过模仿也可以学习到攻击性行为。

三、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幼儿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人格或心理品质形成的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利地促进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并且为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坚定信念,加强自身心理卫生保健

幼儿教师应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儿童。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或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

(二)营造氛围,创设和谐教育环境(包括物质和心理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儿童发展条件,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创设温馨、有序、安全、开放的教育环境,能够使幼儿专注于其中学习、生活、游戏,以使幼儿获得充分的安全感,被尊重感和受接纳感,有利于情感、态度、行为和个性等的充分发展。

1.开放空间,支持幼儿自主学习

(1)合理规划活动室空间:对活动室空间整体规划,将区域合理设置于活动室的四周,中间腾出一块较大的场地集中教育活动使用,既能满足幼儿自主学习的需要,又提供集中活动的场所。

(2)科学安排区域内容:将相对吵闹的区域和相对安静的区域(如建构区和语言区)分开,避免互相干扰;将相关区域(如操作区和科学区)靠近在一起,便于幼儿知识的迁移。

(3)营造自主学习条件:在区域中提供能吸引幼儿注意的具操作性、游戏性、趣味性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自主决定操作的方式、自由选择游戏的伙伴,使幼儿能放松地投入活动中,在与环境材料、与同伴的互动中获得经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2.软化环境,创设温馨物质空间

通过在区域内适当悬挂幼儿作品、铺上泡抹垫或投放软垫、使用色彩协调的装饰物等方法,使环境具有色调美和柔和感,让幼儿在家的温馨舒适情景中获得安全感。

3.平等对话,营造良好心理氛围

采用“站着观察、蹲下指导”“轻声询问,大声表扬”等方法,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幼儿与幼儿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促进幼儿放松学习,自主游戏。

(三)抓住契机,多种矫正方法选择使用

1.警示法

发现幼儿有攻击性行为时要及时予以制止,并取消其行为获得的成果。当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又不能接受正面教育时,可以用暂时停止其参加某些活动的权力、也可以用不满足他某些要求等方法进行警示。

2.言教法

要让幼儿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有了矛盾应该互相谅解,互相做出让步。要能够宽容别人,原谅别人的过错,用攻击别人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打人则是一种野蛮的行为。

3.养成法

为幼儿的日常行为和各种活动制定合理的规则、制度和纪律,并注意把制度教育贯穿到有关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严格要求,强化他控制、调节自己行为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注意从点滴小事抓起,循循善诱,精心培养。

4.游戏法

设计并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有关的游戏活动培养规则意识,克服攻击性行为,如玩娃娃家、角色游戏、将故事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四)深入研究,建立幼儿心理发展档案

尝试对于幼儿心理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等,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验方法、评估与分析,并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建立幼儿心理档案内容,一般来说,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幼儿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个人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家庭住址、所在幼儿园、班级等。

(2)家庭生活情况: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及工作性质、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居住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态度等。

(3)生理状况:包括身高、体重、是否顺产、有何病史、大肌肉动作技能、小肌肉动作技能等。

(4)对幼儿心理有影响的重大事件: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生活条件改变、饮食睡眠改变、重大挫折等。

2.智能状况及教育建议。智力表现如何,是言语智力占据优势还是操作智力占据优势?处于什么水平?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帮助其发展智力?具有哪些特殊能力?

3.个性特征及培养建议。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其有哪些稳固的兴趣、性格、气质特点?哪些个性品质较好?如何培养?哪些个性品质不完善?怎样进行教育培养?等等。

4.行为问题及矫正措施。幼儿的个性更多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个性不健全往往反映在行为障碍上。因此,心理档案要反映出幼儿是否有行为问题?有哪些行为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如何矫正这些问题?

对于个别问题幼儿,教师要给他们特殊的关爱和适当的关注。为每个幼儿建立档案,观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追寻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反复磋商、研讨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和家长一起,观察记录幼儿的表现,及时进行反馈调整。

我们不仅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来促进幼儿心理品质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幼儿的自我教育来调控自己,把外控转化为内控,引向自尊、自爱、自强、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

猜你喜欢

攻击性心理健康游戏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爆笑游戏
非攻击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回应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