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落中探寻为大众而生的纪录片

2009-04-08

数码影像时代 2009年3期
关键词:市场运作纪录片大众

张 清

“有人说中国纪录片是—个被冷落的行业,甚至有很多人在问:中国人究竟还需不需要纪录片?答案肯定是需要的。中国需要靠市场运作,为大众而作的纪录片,我想,这应该是中国纪录片接下来必须要经历的生存发展道路。我不知道要走上这样的道路需要多长时间,但不仅是我,我周围很多作纪录片的朋友都在探寻这样的道路,希望在这条路上看到更多为大众而生的纪录片。”

赵良,山东人,中国内地第一位与Discover探索频道直接签订制片合约的新锐导演。曾经做过四年刑警,之后又从事公安电视宣传工作,他与纪录片结缘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之前源于电视的荧屏形象,对刑警这种福尔摩斯般的人物,笔者的印象就是:聪明睿智、思维缜密,不苟言笑神秘莫测令人敬仰。而见到赵良本人,除了作为刑警的聪明睿智外,笔者更多感受到的是他作为一个山东人的豪爽与热情,以及作为一名纪录片导演的职业精神和国际视野。

Discovery为我打开了两扇门,一扇是我内心的小门,一扇是国际大门

赵良与Discovery结缘时已年过三十,当时他已经在公安系统干得不错了,但考虑而立之年之后是不是该有所突破,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有很大困惑。而这时Discovery为他打开了一扇门,将他领到了职业纪录片人的路上。2004年,赵良成为“Discovery新锐导演计划”的优胜者。为Discovery亚洲电视网制作了30分钟片长的纪录片《孔府菜传奇》,讲述最后两位孔府世袭厨师在孔子的家乡努力坚持保留孔府菜传统特色的故事。2005年赵良直接与Discovery签订合约,制作了纪录片《孔令和》,讲述了孔子女性后裔孔令和打破千年传统入葬孔林的故事。

“Discovery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它并不是教条式的告诉你每一步应该怎么走,向你灌输一些国际纪录片的制作理念,也不是列出二三四五几种套路让你照搬照套,而是鼓励你自己去尝试不同的思维方式,但对每个细节都要求的很细。Discovery教会了我如何把故事讲得更加生动精彩,Discovery一直在引领着纪录片的创作潮流,它的叙述方式也是当今国际主流纪录片媒体普遍采用的。我想,它为我打开了两扇门,一扇是我内心的小门,一扇是国际大门,使我逐步掌握了国际纪录片的运作模式。

赵良告诉我们,Discovery之所以选中他,除应该具备的制作水准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职业素质。这一点可能和他多年的警察职业生涯有关,即便是做纪录片,他也是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刑警的经历同时也培养了他两个能力:是如何走进人的内心深处,这点使他能更接近他的拍摄对象和观众,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另外就是对细节的把握特别在意,因为勘察犯罪现场、寻找破案线索必须要做到细致认真。曾经在一次拍摄任务完成后,赵良要求他的个实习生清点设备,这个实习生直接告诉他说拍摄前一个场景时已经清点过,应该都全了。“赵良就批评他说,”我现在不需要你的记忆,而是需要你的眼睛看到所有的设备。“赵良的摄影队更像是个纪律严明的警队,每一位成员都是顺利完成任务的重要一环。”

要熟知国外主流市场,就像足球一样,球艺再高,也得遵守国际规则

中国纪录片有很多先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然后再考虑国内市场,中国的很多纪录片在国际上获奖,但中国纪录片能够通过市场运作,在国际主流电视媒体上播出的并不多。谈到这种现象时,赵良感慨道:“国内纪录片的现实是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国内纪录片播出平台太少,在经济效益上无法与电视台其它文艺节目比如电视剧竞争,播出空间被压缩,所以一部分人就直接转向国际市场,甚至一部分人就放弃了纪录片。尽管很无奈,但其实纪录片是很多电视人的梦想。中国纪录片要进入国际主流纪录片市场就必须懂得国际市场运作模式和规则,不然,势必为国际市场所抛弃。就像足球一样,球艺再高,也得按国际规则去踢。”

好的市场运作机制才能孕育好的纪录片制作人或导演

前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了8集纪录片《水问》,获得了很大反响。《水问》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真实反映国内水资源整体状况的电视纪录片。赵良是该片的编导之合理的市场供需体系,规范通畅的节目交换渠道是纪录片市场化运作的关键,赵良认为好的市场运作机制才能孕育好的纪录片制作人或导演。国内纪录片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中国纪录片的市场要发展起来定要先形成播出和受众规模,要依靠题材丰富的节目和专业的播出平台先把观众吸引进来。市场可以培养导演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特点,让导演知道自己是为谁而拍,要定位准确,有一定的风格,不管这种风格是Discovery的,还是BBC,NHK或者CCTV的,观众认可了,市场才会形成。《水问》的成功方面源于其内容制作的精良大气,一方面要依赖于央视这个宽阔的播出平台。一部好的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部片子我们以故事性的方式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而非说教,告诉观众我们的水已经不多了,有些地方已经被污染了。带给观众他们需要的故事,吸引他们去看,这种方式为观众所认可,这是这部片子的成功之处。

普通大众同样需要纪录片,相信纪录片为大众而生就不会被冷落

“有人说纪录片不是为农民拍的,而是为高端人士拍的,而我认为纪录片不是少数人的需求。白居易写诗还要念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老太太听不懂还要重新修改。”对于纪录片的表现方式,赵良告诉我们他是抱着大众的心态去看的;“纪录片完全可以做到生动,鲜活、富有趣味性,中国普通大众同样需要纪录片,而且以大众为核心的纪录片群体是潜在而庞大的。重点是你要清楚为谁而拍,要了解观众的需求,当然也不是一味的迎合,抛掉自己的想法,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要满足观众的需求。”

说到这点赵良还给我们举了个生动的例子。赵良第一次去看女儿在幼儿园的演出,和其他小朋友的父母一样,赵良拿了自己的DV摄像机去给女儿拍,因为自己是干这一行的,还带了三脚架,但他成为了最差劲的“爸爸摄像师”,他的拍摄风格符合了专业要求,但并没有满足家庭录像的需求,他仅有的三个观众——女儿,妻子和父亲看了都不满意。

“当拿起摄像机之前,要想清楚,观众需要什么,自己能表达什么,能为观众带来什么。普通大众同样需要纪录片,相信纪录片为大众而生就不会被冷落。”采访的最后赵良如是说。

猜你喜欢

市场运作纪录片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