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阳“两湖一库”区域生态蔬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09-04-05陈德军陈家秀郭容宽

长江蔬菜 2009年20期
关键词:两湖蔬菜基地贵阳市

陈德军 陈家秀 郭容宽

(贵阳市蔬菜技术推广站办,贵州贵阳,550081)

贵阳“两湖一库”区域生态蔬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陈德军 陈家秀 郭容宽

(贵阳市蔬菜技术推广站办,贵州贵阳,550081)

贵阳市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简称“两湖一库”)位于贵州高原中部,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区高原深水湖泊之一。随着贵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郊水厂的建成投产,两湖的主要功能由过去的防洪、水力发电、农业灌溉、工业用水、水产养殖和旅游景观演变为以城市供水为主,并兼顾其他需要,成为了贵阳城区及清镇的重要生活饮用水源,这就对两湖水资源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两湖目前水质令人担忧,形势十分严峻。如何寻求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法,保证库区水体的综合功能,最终达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目前贵阳城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2007年,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贵阳市“依法治理两湖一库,确保市民饮水安全”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切实抓好“两湖一库”的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力争使“两湖一库”饮用水源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并提出了指标要求和治理时间表。按《方案》要求,“两湖一库”将全面实施包括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在内的 “五大工程”。

为此,为了减少蔬菜种植对“两湖一库”的面源污染,贵阳市提出了建设万亩生态蔬菜基地的计划,并已经推进实施,成功闯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切实减少了“两湖一库”周边因种植蔬菜造成的面源污染,降低了蔬菜生产对水源水质的负面影响,保障了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促进了该区域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收,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出了贡献。

1 发展生态蔬菜的现实意义

1.1 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我国农作物产量的每一次提高,除优良品种的贡献之外,农药、肥料的作用亦功不可没。但近年来,随着农药、化肥用量的逐年增加,单位农药、化肥的作物生产量在逐渐减少,这说明我国大部分农作区农药、化肥利用率已低至不容忽视的程度。单位农药、化肥生产效益的降低,不仅使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而且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土壤环境破坏、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等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据中科院水生植物研究所的调查资料显示,“两湖一库”周边因传统种植,化肥使用水平年折纯量达923 kg/hm2,年化学农药施用量达8.47 kg/hm2,仅红枫湖水体年总氮排入量3345.27 t,总磷排入量2087.62 t,传统农业种植对水体的污染不容忽视。

因此,为了减少农药、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绿色)蔬菜开发之路。①最大限度地控制蔬菜基地的污染源,通过病虫无害化治理,推广生态种养技术,使“两湖一库”生态环境得到保护,自然资源得以持续利用,生态效益明显;②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增强单位土地的生产能力,蔬菜的增产增效潜力得以发挥,同时有利于实现产品的优质优价,经济效益明显。③发展生态蔬菜,人们食菜安全得到保障,丰富了市场的蔬菜花色品种,社会效益明显。因此,发展生态蔬菜是蔬菜产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2 提升蔬菜产业发展层次的需要

发展生态蔬菜,既是提升蔬菜产业的重要途径,也是蔬菜产业得到提升的重要标志。首先,通过发展高效生态蔬菜,确立工业化、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念,使蔬菜从单纯的生产型向经济型、生态型、文化型等多功能拓展,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升产业层次;其次,生态蔬菜基地建设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改变了原来“样样有一点,样样一点点”的小而全的散乱局面,而是通过合理引导,发展特色优势蔬菜产业带,形成规模化基地和特色优势品种,提升产业层次;第三,生态蔬菜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之路,有利于打响农产品品牌,有利于发展精品蔬菜、品牌蔬菜,从而提升产业层次;第四,“两湖一库”生态蔬菜以生产绿色食品满足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迎合人们对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提高的需要,优化消费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1.3 提高农户收入,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当前,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都离不开农业支柱产业的发展。贵州省很多农户主要种植产品为水稻和油菜,贫困地区农户年平均收入为400元左右。当地农产品质量不优,商品意识不强,效益不高的问题非常严重。因此,农业结构,特别是种植业和加工业结构的调整,已成为发展当地经济的当务之急。①发展生态(绿色)蔬菜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蔬菜生产周期短,比较效益好,通过种植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农户年均收入可比种植传统作物提高2~3倍。②“两湖一库”区域生态蔬菜发展前景广阔,利用山区海拔1000~14000 m的冷凉地段,发展夏秋反季节蔬菜,弥补市场淡季,上市季节优势明显。③贵阳市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高效生态蔬菜的土壤资源条件,许多农民都把蔬菜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④生态(绿色)蔬菜是朝阳产业,随着贵阳城市化日益推进,城市近郊蔬菜生产日益弱化,生态(绿色)蔬菜发展重点必然向三县一市转移。因此,“两湖一库”区域实施生态蔬菜对当地农民早日步入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地方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4 增强贵阳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后,特别是大中城市对农产品实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以后,给贵阳蔬菜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建设生态(绿色)蔬菜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有利于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发展贵阳蔬菜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强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两湖一库”区域的蔬菜发展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和新的发展趋势,发挥生态环境优势,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质量提高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以农业标准化为载体、检测检验为手段、绿色认证为目标,加快开发无公害、绿色食品蔬菜,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生态蔬菜发展以基地建设为抓手,通过调优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形成规模化发展,生产符合人们需要的蔬菜产品,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前来基地收购蔬菜,使销路越来越宽。

2 贵阳市生态蔬菜基地建设现状

2.1 生态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贵阳市已形成了绿叶蔬菜、茄果类、瓜类、豆类、葱蒜类等十大类主导蔬菜种类。2008年,贵阳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总面积已达3万hm2,种植面积4万hm2,年产量134.7万t,产值21亿元,占蔬菜生产总产值的29.1%,增加值的31.1%。蔬菜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除本地市场外,外销市场近的有川渝、云南、两广等省市,远的有长三角、香港、东南亚等地区。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建设也成效显著,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的监测,发布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到2008年为止,贵阳市颁布了十一大类蔬菜的无公害地方标准生产技术规程,认定的无公害基地面积达4万hm2,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415个。2009年,贵阳市“两湖一库”区域生态(绿色)蔬菜种植面积已近万亩,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认证,符合绿色食品A级标准的绿色蔬菜产品有5个,实现了贵阳乃至贵州省蔬菜绿色产品零的突破,标志着贵阳蔬菜产业已开始由数量扩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2 生态蔬菜产业化经营有序推进

坚持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积极引进贵阳裕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贵阳市青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贵阳铭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发展理念前位、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蔬菜生产、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入驻贵阳市“两湖一库”区域,流转农民承包耕地经营权,从事蔬菜产业开发,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生态蔬菜产业化经营,已带动基地666.7 hm2。如贵阳裕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红枫湖镇大冲村流转上千亩土地,带领农户进行绿色、有机蔬菜种植,2008年,该基地已确定为“沃尔玛直接采购基地”并进行了授牌。一直以来,“两湖”环湖的当地农户由于长期进行传统的农业 (即施用大量高含量化学物质的肥料,使得土壤中积累过多的化学物质)种植,导致土壤板结沙化,无法进行正常种植,作物产量和农户收入都大大减少,严重打击了农户的劳动积极性,不少人放弃了农业种植而选择外出打工,造成家中土地荒废,形成较大的浪费。贵阳裕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施用国际先进的美国亚联微生物肥对土壤环境进行改良,恢复土壤肥力,种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绿色、有机蔬菜,并通过“裕东模式”带领农户发展基地建设。减少了红枫湖周边的农业面源污染的同时,也建立了一道“绿色防火墙”保护生态环境。贵阳裕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绿色有机蔬菜为发展方向,改善当地的环境条件,带领农户进行新农村建设,使农业增产,农户增收,一举多得。

2.3 市场拓展基础良好

贵阳市以市场为导向的产销格局基本形成,整合现有品牌资源,提出了合力打响“黔山牌”系列品牌的蔬菜品牌经营战略。近年来,贵阳市蔬菜办每年组织购销大户到有关蔬菜市场进行产销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加快了市场拓展步伐。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省内市场拓展为基础,主攻珠三角、港澳台、东南亚和川渝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加工出口为主的市场营销网络。

2.4 基地设施日趋完善

高温干旱、暴雨冰雹等对贵阳市山区蔬菜威胁较大,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克服蔬菜生产的瓶颈,贵阳市十分重视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来,全市已在“两湖一库”区域的红枫湖镇大冲村、簸箩村和暗流乡的下坝村等重点蔬菜基地建设133 hm2露地喷灌和近千个蔬菜大棚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在解决了蔬菜旱灾问题的同时,避免了因大水灌溉蔬菜基地而对两湖造成的污染,蔬菜基地的沟渠路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在新技术应用方面,病虫预测预报点建设、太阳能杀虫灯的应用、避雨法育苗等推广,不断提高了基地设施化水平。

3 发展生态蔬菜基地的经验体会

3.1 创新思路,谋划发展

贵阳市以创新促发展,在“两湖一库”蔬菜种植面源污染治理的过程中,不断破解政策、资金等难题,坚决杜绝因为思想上出的问题、认识上出的问题、知识储备上出的问题、能力素质上出的问题而做一些违背科学发展观和群众根本利益的事情。同时秉承“继承、创新、发展”的发展体会,大力实施生态蔬菜产业发展战略,在“两湖一库”区域采取“转移、治理、提升、辐射”多重并举的工作思路,坚持走生态环保农业之路,逐步推进蔬菜绿色(有机)栽培,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资源节约型技术,促进蔬菜发展节本增效,减少污染物排放。调整布局,科学规划。重点规划好“四个环带”产业建设,即抓好一环(一级水源保护区)转移;二环(二级保护水源保护区)整体提升(部分离水源较近的区域仍实施转移),推广绿色(有机)栽培技术,推进绿色(有机)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进程;三环(准保护区内)优化,规划建设特色无公害(绿色)产业带;四环辐射,全面推进无公害基地建设,促进“两湖一库”周边地区蔬菜产业良性发展。以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为途径,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不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3.2 形成各级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贵阳市委、市政府 《关于印发〈贵阳市“依法治理两湖一库,确保市民饮水安全”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筑党发〔2007〕19号)》,贵阳市形成了市、区(县、市)、乡镇、村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围绕重点基地建设,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负责基地的决策协调、组织实施、咨询服务等工作。各级科技人员及时在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方面为农户提供服务,加强技术培训,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乡镇政府围绕本乡镇的生态蔬菜基地,通过抓点带面,抓示范,帮助农民引进信息,及时解决基地建设中的困难,加强协调;村里明确一名主要干部要在基地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负责基地的具体实施工作,对本村蔬菜基地进行合理规划,突出优势品种,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3.3 大力探索集约经营,走新型蔬菜产业化道路

贵阳市大胆创新机制,扩大生态蔬菜生产规模,提高了生态蔬菜经营效益。①大力引进蔬菜龙头企业建立核心示范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管理+市场+部门和技术人员+基地+农户+标准+管理+市场+部门”的模式,带动农户发展,企业与农民签订合同,公司、基地、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②依托蔬菜种植大户办基地。支持农村中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蔬菜种植大户承租土地,较大规模发展生态蔬菜种植。③理顺本地区蔬菜专业合作组织管理体制,探索专业合作组织统一管理的模式;④规范组织内部运行机制,完善组织章程。对已建立的专业组织,管理部门要督促其严格照章办事,处理好服务和盈利的关系,保护各方的合法利益。目前,裕东公司的引进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公司引进后,贵阳市蔬菜办与清镇市政府紧密合作,在政策、组织、资金上给予企业大力的支持,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形式,建立核心示范基地,以带动基地周边农户种植,生产的生态蔬菜已销往珠三角地区,发展势头很好。

4 发展生态蔬菜存在的问题

4.1 农业面源污染

“两湖一库”周边的农户在传统的种植业中由于不科学的施用化肥和农药,部分未被农作物吸收的农药、化肥残留在土壤中,使地表水、地下水受到污染,最终通过雨水流入沟渠,河道等,再进入“两湖”,给“两湖”的水质带来明显的影响。

4.2 农民思想观念落后

《两湖一库保护条例》实施后,“两湖一库”周边的村寨种养殖都受到相应制约。由于目前从事蔬菜生产的大部分是农村的中老年群体,他们还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方式,对“两湖一库”保护和生态(绿色)农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市场意识淡薄,存在“明年种菜看今年”的盲目现象,生产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蔬菜基地不稳定。

4.3 产品质量不够稳定

由于蔬菜病虫测报体系、防治体系不够完善,加上各种灾害性气候对蔬菜质量影响较大,蔬菜质量安全还存在一定的隐患。并且农户种植蔬菜综合技术水平不高,还存在蔬菜生产标准化水平比较低、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落后的问题,对上市蔬菜分拣、分级工作没有很好执行,蔬菜产品在外观、色泽、大小、鲜嫩度等质量指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菜农受利益驱使,产品以次充好,鱼目混珠现象还存在,产品质量标准执行较难,蔬菜的品种和质量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

4.4 生态蔬菜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差

贵阳市农村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农业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农业灾害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发生频繁,主要灾害有倒春寒、秋雨低温、冰雹、暴雨、大风等,加之农民抵御灾害的能力和基地配套基础设施较弱,气象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广大农村致富的桎梏。

4.5 生态蔬菜产业化经营组织程度低

从当前贵阳的龙头企业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主要以“定单”蔬菜为主,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通过签订合同建立协作关系,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需要,与农户签订合同,对农户生产给予扶持,提供各种服务;农户根据合同规定进行农业生产,为企业提供农产品。但是,在“定单”农业组织形式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当市场行情看好时,农户更愿意将产品拿到集市上卖,谋求更高价,当出现产品卖难问题时,农户又要求公司收购。由此引发了蔬菜产业化经营居高不下的交易成本,无法控制产品原料供给的稳定性,影响了蔬菜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性和经济绩效。

5 对“两湖一库”生态蔬菜产业科学发展的思考

5.1 强化科技创新,减少蔬菜种植面源污染

在“两湖一库”区域发展生态(绿色)蔬菜,不是简单的传统农业的回归,而是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结合,在更高层次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所推广的技术不仅要考虑到农业生产的产量,还要考虑产品质量,以及对“两湖一库”不会带来有害的影响。因此,发展生态蔬菜,不是以单纯追求产量和效益为最终目标,而是以体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三者最大化为目标,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的农业工业化发展路子。要通过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等措施,大力进行新技术的推广(如太阳能杀虫灯、黄色粘虫板诱杀、防虫网覆盖栽培、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剂、生物农药防治等应用),特别是要加强投入,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生态蔬菜基地抗旱能力,提高效益,减少蔬菜种植带来的面源污染。

5.2 合理引导,推动“两湖一库”生态蔬菜产业稳步发展

“两湖一库”生态蔬菜产业是一项起点高、目标任务重、投资大的系统工程,目前还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加强领导,制订政策,形成合力,稳步推进。改变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强化农民的环保意识,积极引导农民与政府一道参与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从建设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的全局和高度出发,立足于饮水资源的保护,把“两湖一库”生态蔬菜产业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逐步形成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联动工作机制。贵阳出台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时,要优先安排“两湖一库”生态蔬菜基地建设资金,扶持内容以体现设施化、优质化生产为重点,不断提高基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坚持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办法,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大力发展生态蔬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蔬菜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5.3 规范管理,切实提高生态蔬菜的质量安全水平

发展生态(绿色)蔬菜基地,规范管理是保证,要建立健全蔬菜质量标准体系,围绕主导蔬菜品种,加快标准的制订和组织实施推广工作,建立起“政府推动、市场促动、农民主动、企业带动”的质量标准运行机制,使生态蔬菜发展有标可依、按标生产、按标分级、按标包装、按标上市,全面把握蔬菜质量,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面质量监控,有效约束违反质量安全的行为。充分发挥农业推广网络的作用,真正使广大农技干部成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主力军。在生产关键季节,要加强对投入品的监管,对重点蔬菜基地进行巡查、督查,及时发现并查处菜农的不合理施药行为,消除基地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组织开展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

5.4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加强生态蔬菜品牌建设

目前,贵阳较具实力的蔬菜龙头企业有贵阳裕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青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为数不多的企业。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多渠道引进外资,发展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更多农民致富。强化蔬菜保鲜、加工业,利用贵阳的区位、交通优势,发展面向珠三角、长三角、东南亚市场的蔬菜产品外销,全面提升蔬菜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因此,大力培育以蔬菜龙头企业,积极鼓励他们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通过“管理公司+基地+周边农户+标准+技术+管理+市场+保险+政府重点扶持”的经营模式,延长产业链,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要树立品牌观念,通过建设生态(绿色基地,鼓励购销户争优创牌,利用市场直销、产品包装、设计等,大力宣传贵阳市“黔山牌”等品牌蔬菜,创造和借助各种机会参与各种展示、展销和对外宣传活动,不断提高“黔山牌”蔬菜的美誉度、知名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市场销售优势,利用好技术协会与农户的紧密关系,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把好产品质量安全关,全面推动贵阳生态蔬菜产业化经营。

5.5 提高菜农素质

科技素质是发展农业的第一要素。贵阳市农村留守的农民,大多文化水平低,种植蔬菜方面只有传统的知识和方法,乡镇、村级的技术人员对蔬菜业的种植技术、产品要求、市场需求、销售、质量安全等方面了解较少,必须加强培训,提高各级技术人员与广大农户的科技水平。诚信素质在市场经营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困扰龙头企业经营者的不是交通、投资费用和技术,而是农民的信用问题。时常发生企业跟农民签订了收购合同并预付了种子和农资等费用,但遇上市场价格高于收购价时,收上的产品还不到收购数量的20%,造成企业因货源不足带来的赔偿、信誉等多方面的损失。所以必须对农民进行信誉等社会道德教育。

5.6 培育本地种植大户、专业技术协会

引进的蔬菜龙头企业多倾向于同种植大户或专业技术协会签订有关(如土地租赁)合同,而不愿意直接与农民打交道,政府应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种植大户、专业技术协会一些扶持,各地专业技术协会要吸取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不断壮大和发挥协会的作用,真正做到一边联系千家万户、服务千家万户,一边联系龙头企业、服务市场、服务社会。

5.7 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做大做强生态蔬菜产业

①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打捆一批项目,建成一批标准化蔬菜基地,坚持基础设施跟着基地走的原则,对国开行、亚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烟水配套”工程、水利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沼气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综合打捆,整合农口各家项目资源,向蔬菜产业带(基地)重点投入,对蔬菜产业带(基地)实行山、水、林、田、路、气综合治理。同时,要加强基地保护地栽培设施、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产地批发市场和信息网络系统设施建设。②加大投入,加强服务。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对生态蔬菜产业的投入,确保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各级支农项目资金要向蔬菜产业带(基地)倾斜,实行“项目打捆、资金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的办法,逐步建立财政、个体、集体、外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在财政资金投入增长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安排市价调整基金,用于蔬菜产业的发展,各区、县(市)必须建立相应的投入机制,保证专项资金投入蔬菜产业发展。要充分调动生产者投入主体的积极性,加大蔬菜产业发展的投入。各级各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从产前、产中、产后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③建立机制,加大奖励。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安排专项资金,对在贵阳市生态蔬菜生产、科研、营销、加工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部门、企业、蔬菜科技人员、各界人士及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给予重奖。④加强信息沟通,做好产业协调发展。积极与省内外各蔬菜主管部门、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取得联系,互通信息,做好发展计划。积极与蔬菜客商联络,做好市场预测。 ⑤做好土地的流转、实施集约化管理。贵阳市农村人多地少、土地分散制约了蔬菜产业化的发展,不仅地价高,经营规模也受到限制。因此,要大力帮助和协调一些外来企业投资用地实行集约化管理,避免外来企业花费太多的人力、物力来处理土地租赁和劳工问题。鼓励本地有能力的种植大户进行土地承包,加快集约化管理的步伐。

10.3865/j.issn.1001-3547.2009.20.028

陈德军(1973-),男,农艺师,农业推广硕士,研究方向为蔬菜栽培技术与推广

2009-08-24

猜你喜欢

两湖蔬菜基地贵阳市
农谷三安模式 蔬菜基地大白菜喜获丰收
Couple's dance helps lift spirits of millions
“两湖”公园空气负离子浓度时空变化特征
关于贵阳市低碳交通发展路径的探讨
参观曹家桥蔬菜基地
离贵阳市区最近的滑雪场 高坡滑雪场
浅析“菜篮子”工程建设之“喜”与“忧”
现场
两湖文学:作为整体感觉文化区
镇远·两湖会馆